中世纪地图中的伊甸园
现在我们看地图的习惯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显然已经成了一种国际惯例。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地图绘制并没有统一的方位规则。比如欧洲中世纪的地图方位就是上东下西,相当于把地图逆时针旋转了90°,东方通常位于地图的上方,因为在圣经中伊甸园就位于遥远的东方,所以伊甸园则被画在地图的最顶端,在地图之外,耶稣则在苍穹之上俯瞰着这个怪异的世界。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圣诗世界地图就是典型的这种布局,地图的顶端,正好在耶稣的下方,那个画有亚当和夏娃头像的圆圈,就是伊甸园的所在。
中世纪圣诗地图
画有亚当夏娃头像的伊甸园
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在地图绘制中也逐渐开始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到了15世纪,世界地图面向东方的布局逐渐让位于托勒密模式,这正是现代地图绘制的早期版本,它引入了使用地球坐标的数学体系,并将北方确立为地图的顶端。
以北方作为地图上方的托勒密地图
这个规范的确定主要还是和航海跟天文学有关,比如用北极星定位的时候,把北方画在地图上方比较容易参照。虽然说这个规范是后来欧洲人定的,但是中国魏晋时期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它的作者裴秀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但遗憾的是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并没有以此进行规范,可能是因为没有太多航海方面的需求吧,所以很多古代地方志和边防图、海防图依然没有采用统一的方位规则。
消失的伊甸园
自从欧洲采用托勒密模式绘制地图开始,这种全新的版本,也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绘制员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伊甸园这个宗教信仰中的地点,在注重信息准确性,而非宗教装饰性的地图上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伊甸园也开始逐渐从地图上消失了。
伊甸园应该画在哪里呢?
此外,一些神学家也认为,争论伊甸园的具体位置毫无意义,因为它很可能已经在圣经里记载的大洪水时代被摧毁了。后来伊甸园被洪水摧毁的观念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一些人依然认为,大地上还存留着伊甸园的遗迹。
到了18世纪,伊甸园在地图上的绘制更像是一种类似于彩蛋的点缀。比如这两张绘制于1700年的地图,上面都将伊甸园画在靠近地图中间的位置,在这个版本中的伊甸园,看起来似乎是位于伊朗和伊拉克交界的地方,下面是波斯湾。在第二幅图里如果仔细看的话还有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彩蛋。
仁慈的大地之母啊,请为黑暗中的我们,赐予神圣之光吧
永世隔绝的理想乡
为什么欧洲人如此热衷于在地图上画出伊甸园的位置?除了那些影响他们的宗教观念之外,我想还有一个原因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乡愁。
什么是精神乡愁呢?简单点说,就是人在这个世界中不得安宁,找不到归属感,就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异乡人。于是衍生出对过去的人和土地产生的不可抑制的忧伤之情,从而进一步产生了一种对于远古神话中那个精神故乡的渴望。如果用一个更好懂的比喻就是:嗨,达瓦里希!您知道苏联在哪吗?我在地图上找不到它了。看,是不是?“精苏”一下子就蚌埠住了,一下子就悲从中来了。那我们就再来一个——嗨!你知道君士坦丁堡在哪吗?我在地图上找不到它。看,“精罗”也蚌埠住了。
Emmm……那么……你相信二次元真的存在吗?
你知道君士坦丁堡在哪里吗?
实际上在全世界的各种神话和宗教观念中都有类似的概念,比如在西方的异教神话中:有古希腊人说的黄金时代、凯尔特人的阿瓦隆、诺斯替派的普累罗麻;在中国各种神话传说中也有像:世外桃源 、蓬莱仙岛、香格里拉这类永世隔绝的理想乡,emmm……再说一遍啊,阿瓦隆不在大连!另外,古埃及、巴比伦也都有与之相应的观念 。
桃花源
大连有个阿瓦隆
乌鲁克永存于此
这样看来,伊甸园、阿瓦隆、桃花源、香格里拉从象征意义上来讲的话,算是同义词,而到了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同义词,叫做:二次元。所以说,精神乡愁是古今中外人类共有的一种集体潜意识吧。
当然,现代人不会拿着放大镜在世界地图上去寻找那神话中的幻想乡,但凡心智稍微正常一点的阿宅也不会当真认为有通向二次元的门吧?
二次元在哪?
但是呢,在这个世界中的大家依然会在不经意间怀念过去呐?比如就像是总觉得以前的动漫游戏都很经典,如今的二次元已经变味了,业界要完了,诸如此类。这种怀旧情绪亦带有那么一丝精神上的乡愁,因为那些回忆中年少时美好的点点滴滴,在时间上已经变成了一种与今天永世隔离的理想乡了。嘛~或许潜意识中那对于精神故乡的渴望也是一种动力吧?一边怀旧一边在这个匆忙分而且看不到救赎的世界中创造梦中的乐园。
视频传送门:【奇幻地图】找到二次元你就找到了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