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聲BB:情人節,七夕節,秋天的奶茶,恆定的鑽石。這些限制的,誘惑的的,美好的,甜蜜的標籤給形形色色的我們各種束縛。我們一邊享受著獲得標籤的滿足,一邊承受著失去標籤的失意。可是,我們想沒想過,怎樣在這些標籤下做自己?
1.投射認知,你的選擇
一個比較特立獨行的人,或許是很小就知道“人云亦云”不是什麼好詞,或許是具備表演型人格。總喜歡格格不入,展示自己。
所以一旦有個東西,很多人保持一致意見的時候。他總喜歡站到這個意見的對立面,儘管他不一定知道對錯。
很多人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他會從小哭到大;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他從不買貨架的腦白金;女孩子喜歡你的三大表現——他對這些女孩,退避三舍……
這種逆勢思維習慣,其實讓他吃了不少虧。變成了一個在別人眼中喜歡作,是個奇葩異類。
好在他對標籤從來不感冒,對儀式感這東西,也無法產生共鳴。所以,當有人對他指指點點的時候,反而很容易靜下心來,去跳出自己的認知,來看待自己。
這種跳出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後來知道,其實是擺脫投射與認知思維模式的一種高級思維技巧。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當局者迷。
當我們有一定能力去認知自己的思維模式,尤其是對投射和認知的思維模式有基本判斷時。你會很容易發現一個陷阱。
你以為主動選擇的,其實是你的投射所產生的認知變向強加於你的,也就是說,你的選擇,很可能來自於你思維方式的投射。
而當你的思維方式是外界施加的,那麼,你認為的,你的主動。在真正的宿主面前,只是一個可笑的傀儡。
是的,遠古的生物遺傳基因,腦白金的商家,覺得女孩眼瞎的我,都是這些思維模式的始作俑者。
這些令人防不勝防的思維,在主動建立自己的關係模式後,形成完整的投射與認知關係。只需要把這個模式轉移到宿主,那麼一個個“可控的對象”,便由此而生。
2.天下熙攘,為利來往
有兩種廣告,我是十分深惡痛絕的。一種是以恆源祥為代表的洗腦重複,另一種,是冬天裡的腦白金,秋天裡的奶茶。
要我說,後者的危害更大。不過好在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對邏輯代數的基本學習,可以讓我們對這種投射與認知的毒瘤加以區別。
原命題: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送給你最愛的人。
否命題:不是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送給你最不愛的人。
逆命題:給你最愛的人,送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
逆否命題:給你最愛的人,不送不是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
根據原命題和逆否命題等價原則,我們似乎被再次強調。沒有給心愛的人送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是有問題的!
給你最愛的人,不送不是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經過了九年義務教育,我們似乎對這一結論更加確信了。
這就是**常常批評我們的:拒絕本本主義。
誰告訴你:原命題就是正確的呢?商家,商家,還是 TMD 商家。社會中的聰明人,更準確的找到歸因:是消費主義。
我們的選擇,當然要遵從自己的內心,與此同時,更要遵從自己的感受。如果你的選擇讓你感到窘迫甚至不快樂。那麼一定是你的認知出了問題。
從行為心理學來看,這樣的選擇,會讓人染上精神病,注意,精神病和神經病是完全不同的。
精神問題,導致行為異常,異常的行為誘發更深度的精神問題。強迫症,密集恐懼症,等等都是有一系列的行為做誘因的。
比如密集恐懼症的人,往往是富有觀察力和發散思維的人構成。
所以,當你在某次充滿儀式感的做了選擇以後,一定再次審視自己的感受:是否自然,是否快樂,是唯一的準則。
3.說了半天,儀式感呢
似乎面前都在否定儀式感,今天又是情人節,我也將會儀式滿滿的與愛人享受一頓晚餐。
事實上,對於我們而言。吃這頓飯才是主要的目的,為了醋而包餃子的事情,我們是不會做的。
至於情人節,如果我們想,我們下次會一起過五四,過六一。儀式感,對我們而言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藉口。
要有玫瑰,要有戒指?花香難久留,戒指束縛手。唯有這吃到肚裡的暢快和肆意,才是我們的共同追求。
所以儀式感,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機會。這個機會,大里說,是價值觀,小了看,是思維習慣。兩個不在一條道上的人,不會因為有沒有儀式感,而去決定愛不愛。
儀式感,只是人們快樂的調節劑,可是有的人,讓它成了滿足慾望的藉口,有的人,成了商家的傀儡。
文章到此結束了,感謝你的打賞收藏和點贊。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或者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如果你有情感的疑惑和問題,也可私信我交流。我們下期再見 :)
書籍推薦
心理學讀物推薦
拯救自我消耗的書單(心理學方向)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告知後致歉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