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声BB:情人节,七夕节,秋天的奶茶,恒定的钻石。这些限制的,诱惑的的,美好的,甜蜜的标签给形形色色的我们各种束缚。我们一边享受着获得标签的满足,一边承受着失去标签的失意。可是,我们想没想过,怎样在这些标签下做自己?
1.投射认知,你的选择
一个比较特立独行的人,或许是很小就知道“人云亦云”不是什么好词,或许是具备表演型人格。总喜欢格格不入,展示自己。
所以一旦有个东西,很多人保持一致意见的时候。他总喜欢站到这个意见的对立面,尽管他不一定知道对错。
很多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他会从小哭到大;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他从不买货架的脑白金;女孩子喜欢你的三大表现——他对这些女孩,退避三舍……
这种逆势思维习惯,其实让他吃了不少亏。变成了一个在别人眼中喜欢作,是个奇葩异类。
好在他对标签从来不感冒,对仪式感这东西,也无法产生共鸣。所以,当有人对他指指点点的时候,反而很容易静下心来,去跳出自己的认知,来看待自己。
这种跳出自己的思维方式,我后来知道,其实是摆脱投射与认知思维模式的一种高级思维技巧。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
当我们有一定能力去认知自己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对投射和认知的思维模式有基本判断时。你会很容易发现一个陷阱。
你以为主动选择的,其实是你的投射所产生的认知变向强加于你的,也就是说,你的选择,很可能来自于你思维方式的投射。
而当你的思维方式是外界施加的,那么,你认为的,你的主动。在真正的宿主面前,只是一个可笑的傀儡。
是的,远古的生物遗传基因,脑白金的商家,觉得女孩眼瞎的我,都是这些思维模式的始作俑者。
这些令人防不胜防的思维,在主动建立自己的关系模式后,形成完整的投射与认知关系。只需要把这个模式转移到宿主,那么一个个“可控的对象”,便由此而生。
2.天下熙攘,为利来往
有两种广告,我是十分深恶痛绝的。一种是以恒源祥为代表的洗脑重复,另一种,是冬天里的脑白金,秋天里的奶茶。
要我说,后者的危害更大。不过好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对逻辑代数的基本学习,可以让我们对这种投射与认知的毒瘤加以区别。
原命题: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送给你最爱的人。
否命题:不是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送给你最不爱的人。
逆命题:给你最爱的人,送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
逆否命题:给你最爱的人,不送不是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
根据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等价原则,我们似乎被再次强调。没有给心爱的人送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是有问题的!
给你最爱的人,不送不是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我们似乎对这一结论更加确信了。
这就是**常常批评我们的:拒绝本本主义。
谁告诉你:原命题就是正确的呢?商家,商家,还是 TMD 商家。社会中的聪明人,更准确的找到归因:是消费主义。
我们的选择,当然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与此同时,更要遵从自己的感受。如果你的选择让你感到窘迫甚至不快乐。那么一定是你的认知出了问题。
从行为心理学来看,这样的选择,会让人染上精神病,注意,精神病和神经病是完全不同的。
精神问题,导致行为异常,异常的行为诱发更深度的精神问题。强迫症,密集恐惧症,等等都是有一系列的行为做诱因的。
比如密集恐惧症的人,往往是富有观察力和发散思维的人构成。
所以,当你在某次充满仪式感的做了选择以后,一定再次审视自己的感受:是否自然,是否快乐,是唯一的准则。
3.说了半天,仪式感呢
似乎面前都在否定仪式感,今天又是情人节,我也将会仪式满满的与爱人享受一顿晚餐。
事实上,对于我们而言。吃这顿饭才是主要的目的,为了醋而包饺子的事情,我们是不会做的。
至于情人节,如果我们想,我们下次会一起过五四,过六一。仪式感,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借口。
要有玫瑰,要有戒指?花香难久留,戒指束缚手。唯有这吃到肚里的畅快和肆意,才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所以仪式感,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机会。这个机会,大里说,是价值观,小了看,是思维习惯。两个不在一条道上的人,不会因为有没有仪式感,而去决定爱不爱。
仪式感,只是人们快乐的调节剂,可是有的人,让它成了满足欲望的借口,有的人,成了商家的傀儡。
文章到此结束了,感谢你的打赏收藏和点赞。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或者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如果你有情感的疑惑和问题,也可私信我交流。我们下期再见 :)
书籍推荐
心理学读物推荐
拯救自我消耗的书单(心理学方向)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告知后致歉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