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创作,请各位指正
互动影像作品《飞越13号房》试玩DEMO现已登录steam
本作根据橙光现实事件题材作品《篱笆庄秘闻》改编,用户将扮演缺乏父母陪伴及关爱的「叛逆少年」,被送去感恩中心进行矫正治疗,无意间却卷入蛛网般错综复杂的黑色漩涡。
ALT Lab《飞越13号房》游戏介绍
- 真实背景
单从游戏宣传说明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的网瘾戒治中心“十三号室”——由杨永信成立,名义上是为治疗网瘾,但实际上是通过电击、殴打、侮辱、威胁等方式,来将一个个叛逆的孩子,电成一只只温顺的绵羊。这也使“十三号室”成为了让7000人恐惧终生的监牢。
杨永信照片
2006年1月,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正式成立,杨永信担任中心的主治医生。由于戒治中心是挂靠官方医院,所以家长比起外界的私人网瘾治疗中心更相信这里。
杨永信对外发出声明,说自己说自己研究出了一套百分百成功的网瘾治疗法,这套治疗方案其实就是在孩子太阳穴或手指连通电极,让1-5毫安,甚至更大的电流通过脑部的电击。成年人的安全电量标准为10毫安,而仅仅是一个孩子,杨永信就让其承受5毫安甚至超过5毫安的电量,并在电击中通过类似审讯的问话来诱导孩子。
突然一股电流涌进我的胳膊,伴随着一股剧痛一下就冲进我的大脑,瞬间就冲垮了我的理智。张口想要大喊,可是本来抱着我肩膀的青年手里突然多了一张纸巾,一下捂在我的嘴上,我连喊都喊不出,只能发出呜咽的声音,身体不自主的扭动。大脑一片空白,右臂都是麻木的,大脑里像是有虫子在钻来钻去,眼前一片煞白,什么都看不见......
电击亲身经历者自述
经过电击之后,杨永信还会在一旁问道:“你有网瘾吗?”如果回答没有,那就要经历下一轮电击,直至孩子松口承认有。那便开始了地狱般的生活。
这张图不能通过审核,请见谅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要么不知情,要么就是冷漠的袖手旁观,更有甚者还会在旁边大叫“加大剂量,电死他!“就是在这么一个家长支持的态度下,杨永信才能肆无忌惮的,继续对那些需要“戒除网瘾”的孩子采用各种手段,来迫使他们服从自己设立的各项规定,从精神和肉体上完成对孩子的改造。
杨永信在电击和洗脑之下,将一个个被折磨的只知道服从的孩子送到家长面前,当孩子跪在家长面前痛哭流涕时,家长们纷纷将杨永信奉为神明,认为“戒除网瘾”非常成功。并且杨永信还给了家长“举报权”,就是不符合家长想法的,隔日就可以将孩子再次送去治疗。
游戏内容
在游戏中,网瘾治疗所的名字被命名为感恩国际教育中心,也符合杨永信戒除网瘾的目的之一:为了让孩子感恩父母。
游戏中穿白大褂的校长名为杨永恩,在家长面前他是和蔼可亲的校长,是家长们的大救星,而在接受治疗的孩子面前,他无疑是一个人面兽心的禽兽。
《飞越13号房》的剧情流程,采用了真人演出的方式演绎,玩家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对话选择,剧情也因玩家选择而进行导向。在玩家选择之后,游戏会通过播放不同的影片来向玩家展示选择后的不同影响,而影片的前后是否衔接流畅、前后统一,是玩家代入游戏的最重要因素。
玩家所扮演的主角是一名在家长和学校眼中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因和母亲不和,在学校学习又不好,被老师校长针对,就投身于网络世界,在游戏中做一个大佬来得到满足。但因其沉迷网络,学校将其退学,母亲便将其送入到感恩国际教育中心。
从主角踏入校门时学生们齐喊的口号,到打碎灯泡的学生哆哆嗦嗦的向杨永恩道歉的场景,都向玩家暗示着这所感恩国际教育中心隐藏在平静外表下的黑暗和压抑。而后杨永恩向主角母亲说出的一句“这是病,得治”,使主角彻底落入到这个“吃人”的教育机构中。
在主角母亲离开后,主角立刻被管理人员要求当众脱光衣服,随后被恐吓和勒索,稍有反抗就会被毒打一顿,主角在尝试逃离后,随即被送入到13号感恩治疗室上电刑。
在这样的“龙潭虎穴”中,玩家的首要目的就是逃出去,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在对话中根据自己的策略做出选择,例如可以对校长言听计从,靠拉近关系放松警惕,伺机进行逃离,或可以铁骨铮铮,用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精神,一次一次的尝试,最终逃离。
在试玩DEMO中,只有序章的内容,在接受校长电击后就宣告结束,流程虽短,但在其中包含有场景探索解密、QTE以及好感度系统。
玩家的选择和行为会改变其他NPC对你的印象,好感度在试玩DEMO中没有体现,但可以预计到印象的好坏会影响到之后剧情的发展。交互元素的加入无疑丰富了游戏,好感度也给了玩家更多的选项,或许在正式版中,能看到这些玩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剧情剖析
虽然试玩DEMO不长,但是有一些游戏中的细节,值得品味。
单从游戏名《飞越13号房》来说,和电影《飞越疯人院》非常相似。从我个人浅薄的理解来谈,"飞越"既是隐喻杨永信建立的十三号室是像《飞越疯人院》中精神病院一样的存在,是一种社会森严制度和冰冷的家长强权压迫孩子的一种表现。又在形容在十三号室接受电疗的孩子们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地狱,但现实却是不能逃离不敢逃离,逃跑的这种情节只能存在于自己幻想之中的一种无奈和绝望。
游戏中主角的标签为:超会打游戏的废物,废物二字既是主角母亲对主角的评价,也是主角对自己的自嘲,在母亲对自己发怒说:“你现在还天天去网吧,再这样下去你就废了”的批评时,主角只是淡淡回复道:“我游戏名就叫废物”。虽说主角非常叛逆,看起来对妈妈的话毫不在意,但其实内心还是在乎妈妈对自己的评价。
游戏中感恩国际教育中心到处充斥着暴力、洗脑、虐待、索贿,单是从屏幕另外一端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黑暗和压抑,其中的学生如同待宰的羔羊,在杨校长的电刑折磨下,唯唯诺诺,只知道顺从。游戏中失败了可以重新来过,被电无数次读档重来又是一条好汉,但现实中接受过治疗的7000人,他们仅有血肉之躯,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以还未成年的心智,接受着来自杨永信酷刑般的折磨,也许,不要忘记这件事,给予有罪之人惩罚,才是制作组想告诉我们的话。
比起电击治疗,更让当时接受治疗的人崩溃的是家长对这种治疗的纵容、冷漠或是叫好,用亲身经历者一句话来说:“感觉有人在杀你,你父母在一边袖手旁观。”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但中国将其判断标准时间设定为:一般情况下持续十二个月
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其中,持续时间是诊断网络成瘾障碍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
纵观整个网瘾戒治中心“十三号室”存在的三年,为何如此灭绝人性的地方能存在三年时间,难道家长们真的看不到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正在受苦吗?其实答案显而易见,家长们当然知道。但家长们不作为不抗拒,甚至是叫好的做法,才是“十三号室”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如此肆无忌惮的原因。
这些父母总是觉得“我生了你,你就应该听我的”,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过错,只是简单的将孩子当作是自己的所有物,所以会在孩子不听话叛逆,染上“网瘾”的时候,将其送到如此黑暗的地方进行“治疗”。
送入“治疗”的孩子出来就会顺从家长,恐惧来源于家长拥有可以再次送回的“举报权”,家长们得到了一个无条件顺从自己的孩子,满足了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的心理,只花了几万块钱,就得到了一个改造过后全新的孩子,如同应付一台电视一般,要是故障那就送去修理修理,他们不会去管电视里边是不是缺少零件,只会赞叹修电视的师傅手艺高超。
结语
文章的最后,我希望每个曾经在网瘾戒治中心接受过治疗的人,都能在生活中脱离阴影,飞越自己心中的十三号室。
此图请闭上一只眼,从充电口位置往上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