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為何要捨棄風景優美的江南奔赴苦寒的東北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08-19 16:19:57 作者:小Z怕體檢 Language

盒友們應該都知道闖關東吧?你們是不是都琢磨過,當年咋就有人闖關東,而不去那風景優美的江南呢?其實啊,這是個現代人對當時江南認識的一個誤區!在清朝末年,江南老百姓的日子可沒咱想的那麼好。

闖關東:為何要捨棄風景優美的江南奔赴苦寒的東北-第0張

因為在清末那會,江南地區早就人多得不行啦!乾隆 14 年(公元 1749年),浙江人口就超 1100 萬,到乾隆 37 年(公元 1772年)都 2200 萬了,快翻了一倍。可隨著人越來越多,人均耕地面積越來越少,人口增長都沒勁兒了。到道光 20 年(公元 1840年),浙江人口 2890 萬,比乾隆 37 年就多 600 萬。這 68 年,增長的人口還沒乾隆早期一代人多呢。那會浙江人均耕地也就 1.5 畝左右,農村人均還不到三畝。

闖關東:為何要捨棄風景優美的江南奔赴苦寒的東北-第1張

一直到民國,浙江稻穀人均產量也就 528 斤,折成大米 369 斤,再加上小麥、土豆、玉米這些雜糧,理論上才剛夠填飽肚子。而且老百姓得交稅,農田也開發得差不多了,還有土地兼併,外地人不來,本地人很多都得租地,交的地租也是負擔。

像山東、河南的老百姓南下,也不去江浙種地,而是去長三角大城市,比如上海當工人。

去東北可就不一樣啦!東北大多是平原,清末之前 200 多年,清政府不讓關內人出關種地,所以地廣人稀。乾隆年間,東北人口才 100 萬出頭,大片黑土地都沒開發呢!像流放之地寧古塔,周圍的自然資源多的是。

闖關東:為何要捨棄風景優美的江南奔赴苦寒的東北-第2張

有個叫吳兆騫的詩人被流放到那,他兒子吳振臣出生在那。吳振臣回憶小時候,說冬天去城郊打獵,啥獵物都有,吃都吃不完;人參價格跟水果差不多,能當蘿蔔吃。吳兆騫在那身體都變好了,回關內還老懷念呢!

可見闖關東前,東北好多地方都是荒地,開墾了就是自己的。就是得克服嚴寒和水土不服。不過,連身體弱的文人在那都能精神起來,老百姓有豐富物產,肯定能克服。剩下的就是使勁開墾,幹出一番事業。

所以啊,相比江南,東北尤其是黑龍江和吉林,對當時的內地人吸引力可大啦!江浙、福建、廣東那是離得遠不瞭解,不然誰還下南洋當苦力,早大批北上種地去咯!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