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大饥,人相食,两脚羊,菜人哀”
饥饿,是千百年来我们刻在骨子里的恐惧,每逢王朝末期乱世,都是一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炼狱之景象,明末土地兼并严重,恰逢小冰河期,气温下降,农业大幅减产,加上四处边患告急,朝廷无休止的加派赋税徭役,最终民不聊生,流民四起。而正如《大明王朝1566》里描绘的那样,不论是严党清流,内阁司礼监,这些天才精英和大人物们每个人都喊着天下苍生,却无人真的在意北京城郊饥寒而死的百姓,每当读到史书里这些,寥寥数笔而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普通平民遭受的苦难,也只能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再说回这些苦难本身,其实也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唐韦庄《秦妇吟》曰:“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乱世之中,饿殍遍地,被做成人肉已是寻常之事,《古今谭概》里写到“靖康丙午岁,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米斗至数千钱,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民居,更互相食。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钱。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汛海到钱塘,有持至行在充食。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为“美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仅仅是读到这些文字,也令人感到绝望,不忍卒读。
回到游戏本身,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父母给这个小女孩起名为满穗,寓意良田满穗,但在那样的时代下这样普通的美好愿望也只能破灭,“奶奶埋在地里,弟弟煮在锅里,妈妈吊在房里,爹爹不知道在哪里,我该去哪里?”乖巧懂事可爱的小姑娘,却遭受这样令人绝望的破灭,怎能不让人心疼?遗憾的是,作为主角的“良”,一个乱世之中杀人抢劫的劫匪,和同伙一起接下了本作故事——卖掉这几个小孩。却仅仅因为自己不杀老人小孩的原则,仅仅因为相识了二十来天这几个本要去卖掉的货物,仅仅是因为知道了这些货物原来是要去被吃掉,就杀掉自己的强盗同伙,冒着极大的风险为这几个自己本要卖掉的孩子去谋求生路,虽然可以说良在之前是不知情,以为是去卖个好人家,并不知道实际上这些孩子是卖去充作“菜人”,因而在得知真相后做出这些行为,虽然能够理解这样是为了游戏性和剧情的发展,但这样的转变未免还是有些生硬,正如被他杀掉的同伙“舌头”所说:良虽然不杀老人小孩,但他拦路杀掉的那些男子,背后又有多少老人小孩因此而死,良的这一套“君子远庖厨”式的自我安慰多少显得有些可笑了。
至于结局,我很庆幸自己第一遍就走了《不见》的结局,我认为《不见》才算是真结局,世间的很多故事总是这样会留有遗憾,才会让人回味无穷。同生共死结局在我看来只是给玩家的一个美好的幻想,毕竟要是连这样的幻想都不留下那就太悲伤了。此外,分支选项也本可以做的更好,现在的全部分支选项基本上都有些凑数的彩蛋意味,冲突不够剧烈,当然,直接当作一个纯直线线性主线故事来看也可以。
“不见”:突如其来的不见,是对你最温柔也最残忍的报复
让我惊喜的是红儿和翠儿的配音用了关中方言,看得出还是下了功夫的,作为一个陕西人还是很感谢制作组能够重视这样的小细节,极大的提高了代入感,有一点点小瑕疵是偶尔陕北方言和关中方言混在一起,不够完美。还有西安府改成了长安城。另外,看得出很多用词也是进行了考究的,例如“两脚羊”“菜人”等等,都是真实的历史记载。遗憾的是,本作整体来看还是有些深入浅出,立意很高,但整个故事写完却让人感到似乎只是一具好看的皮囊,总是觉得还缺少了很多骨架和灵魂。很多地方是为了写故事推剧情而写故事。但是不管怎么说,作为这种小体量的国产视觉小说,这种程度已经可以值得称赞了,还是应该支持鼓励的。
最后,还是用明清之际屈大均的这首《菜人哀》来作为结束吧,希望这些惨痛的记忆能够永远成为历史,天下良田满穗,再也不会出现人间惨剧。
明屈大均有诗曰菜人哀,其诗曰:
“岁大饥,人自卖身为肉于市曰菜人。
有赘某家者,其妇忽持钱三千与夫,使速归。已含泪而去,夫迹之,已断手臂,悬市中矣。”
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
芙蓉肌理烹生香,乳作馄饨人争尝。
两肱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
不令命绝要鲜肉,片片看入饥人腹。
男肉腥臊不可餐,女肤脂凝少汗粟。
三日肉尽馀一魂,求夫何处斜阳昏。
天生妇作菜人好,能使夫归得终老。
生葬肠中饱几人,却幸乌鸢啄不早。
(此外我还发现牢零在b站上听过野咖喱的那首《莫负闯王》然后发了评论说正在做饿殍的游戏,双厨狂喜,当时听的时候刚好在米脂出差,在李自成行宫里听的,还给牢零点过赞,不过今年给忘了最近才购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