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肉為何很少有人吃,到底是因為太貴還是難吃?要知道,地球上每年宰殺的馬匹多達480多萬匹,可我國人民的餐桌上卻幾乎見不到,如此多的馬被宰殺,馬肉到底去哪了呢?
由於馬在生前每天的活動量都很大,所以馬肉中的脂肪含量就相對較少,而這也就意味馬肉的蛋白質含量要比牛肉高出很多倍。
也正因如此,馬肉在理論上屬於一種十分健康的肉,加上馬肉中所蘊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屬於對人體有益的膳食脂肪酸。所以吃馬肉也就自然成為了一種健康飲食的象徵。
可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既然馬肉本身不錯,為何我國人民卻很少去吃馬肉呢?
其實這與歷史的侷限性有著很大關係,因為在早些年馬匹屬於戰略物資,它不僅是勞動和運輸的工具,而且還是戰爭中不可或缺的資源,雖說到了現在,馬兒早已經被汽車和其他高科技產物所替代,但人們卻依舊很少去吃馬肉,而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那就是養馬的人太少造成的。
要知道現如今的養殖戶,基本上都是以營利為目的,而養馬由於成本過高,所以馬匹想要進軍主流肉類的話,就必須做到吃的少、長肉多且快,可由於馬匹天生愛跑步,所以每天吃的飼料基本上都被轉化成了動能。
而古代那句若想馬兒胖,必須讓馬兒夜晚吃草的俗語,便能很好詮釋馬肉的珍貴性,再加上養殖馬匹需要大面積的飼養場,而現實中的寸土寸金現象,也讓想要進軍馬匹養殖的人們望而卻步。
除此之外,人們不吃馬肉的重要原因就是難吃,因為馬在生前的運動量巨大,所以造成了馬肉的纖維十分粗壯,再加上馬兒本身的汗腺在作祟。
所以馬肉吃起來除了口感不佳以外,還會有種惡臭的味道,在此情況下,廚子的能力稍微偏低,就會將馬肉烹飪得難以下嚥。
當然了,那些愛吃馬肉的國家卻有自己獨特的烹飪方法,就比如日本人在吃馬肉時,通常都會以刺身的形式品嚐,而哈薩克斯坦的牧民則是將馬肉做成類似於老臘肉的食物,然後再慢慢對其細嚼慢嚥。
但無論如何,在我們平時不缺少肉食的情況下,基本上很少有人會去費勁烹飪馬肉,而這也是馬肉不能變成常規肉類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