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西遊記》諷刺了什麼,首先應該瞭解《西遊記》的成書背景。
在《西遊記》問世之前,唐玄奘的西天取經歷險已深入人心,成為民間傳奇。唐太宗時期,玄奘不顧禁令,孤身一人跨越邊疆,前往印度尋求佛法真諦。他的旅程長達十七年,跨越五萬公里,穿越眾多國家,歷盡千辛萬苦,帶回657部佛經,成就非凡。他被梁啟超譽為“佛學之冠”,魯迅則將他視為民族精神的象徵。玄奘的弟子辯機後來整理了《大唐西域記》,詳細記錄了他的西行經歷和沿途所見的異國風情。
隨後,玄奘的另外兩位弟子慧立和顏棕撰寫了《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描繪了玄奘途中遭遇的自然險阻和異國奇觀。這些故事因其傳奇色彩和佛教徒的誇飾,使得玄奘的取經之旅在唐代已廣為人知。
到了北宋時期,敦煌壁畫中已經描繪出手持金箍棒的猴行者形象。而到了元明時期,傳說進一步演變,出現了《西遊記評話》,故事開始偏離歷史真實,孫悟空、沙僧和豬八戒成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取經的傳奇被賦予了神話色彩,形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西遊記》故事。
吳承恩的《西遊記》是在豐富的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的基礎上,經過精心整理和創意加工而成的傑作。吳承恩享年83歲,按照古代的標準,這是一種罕見的長壽。他的一生跨越了明朝的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等五個不同的時期。明朝中後期,如同其他王朝一樣,面臨著種種問題。許多明朝皇帝深信道教,沉溺於道教修煉和煉丹術,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的穩定和政權的安全。特別是在嘉靖年間,道教修煉達到了鼎盛,嘉靖皇帝沉迷於此,將朝政大權委託給嚴嵩等奸臣,導致朝政腐敗,貪汙成風。嘉靖皇帝在位長達45年,這恰好是吳承恩由青年成長為老年的時期,因此,他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感到極為反感。
吳承恩的個人經歷對他的思想觀念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家族曾擔任小學官,職責是教育和指導年輕學子,這是一種微不足道的職位,類似於孫悟空在天庭的“弼馬溫”。吳承恩有志於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家族命運,投身仕途。然而,直到47歲時,他依舊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秀才。根據明代科舉的規定,長期未能中舉的秀才可以按順序等待官職的分配,吳承恩最終成為了歲貢生。但朝廷並未給予他官職,而是派他到南京國子監繼續深造。直到67歲那年,他在北京等待數年後,才被任命為浙江長興的副縣丞,一個八品的小官職,這與孫悟空被騙至天庭擔任“弼馬溫”無異。
擔任副縣丞期間,吳承恩感到極度不滿和厭惡。他對官場的腐敗感到憎棄,不願意迎合和攀附權貴,堅持自己的原則,卻因無法完成上級設定的稅收任務而遭到逮捕併入獄。儘管後來他因“原情可鑑,無罪釋放”,並根據他的八品官銜被補償了一個相當於為皇族貴族家庭教導子弟的職位,但他已經洞悉了官場的危險和不義,決定辭官回家。
這段艱辛的經歷讓吳承恩對現實世界失望,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西遊記》是他投入最多心血並且最為成功的作品。瞭解吳承恩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之後,我們可以斷言,《西遊記》不僅僅是一部為了娛樂兒童的夏日故事,而是蘊含了深刻的隱喻和批判。“藝術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在《西遊記》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無不是現實中各種角色的寫照。通過這部作品,吳承恩展現了他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和辛辣諷刺,尤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道教的諷刺
在《西遊記》的敘述中,道士形象經常以負面角色出現,他們往往被描繪為禍害當地的人物。例如,在比丘國,一位變化自壽星坐騎白鹿的道士誤導國王,採用兒童心肝作為藥物引子,導致無辜生命的損失。在車遲國,三位國師——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都是以道士身份出現的妖精,他們操縱政權,欺騙君主,對全國的僧侶造成了傷害。
吳承恩通過這些角色的描繪,實際上在諷刺當時社會對道教的盲目崇拜,尤其是在明朝,皇帝對道教的推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嘉靖皇帝甚至自封為道教的帝君,沉迷於修道和煉丹,希望能夠長生不老,而忽略了對國家的管理。眾多道士被封為真人,國師。嘉靖帝還經常需要撰寫用於祭天的青詞,而嚴嵩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精通編寫青詞,因此深得嘉靖的信任,最終晉升為內閣首輔。嚴嵩在政治上專橫跋扈,貪汙腐敗,並矇蔽了皇帝。吳承恩藉由車遲國的虎力大仙等妖精形象,隱喻性地批評了嚴嵩及其派系的腐敗行為。
2.對官場的諷刺
吳承恩曾親身歷經官場,儘管他僅擔任過副縣丞這樣的較低級別職位,他對官場的黑暗面有著切身的認識。在中國,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人際關係向來是運作的關鍵。吳承恩在任職期間,由於他拒絕奉承和賄賂上級,最終在完成稅收任務時因未達到預定目標而遭到上司的冤枉和監禁。這段經歷對他來說是極大的打擊,一個六十餘歲的老人不得不在晚年承受監獄之苦,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在《西遊記》中,吳承恩生動地描繪了這種官場腐敗。書中描述了一些擁有強大後臺的天界妖精,即使他們犯下嚴重錯誤,也常因有權勢者庇護,在孫悟空準備懲罰他們時得以倖免。而那些無依無靠的小妖,往往難以逃脫死亡的命運。這正反映了有無背景的巨大差異。
尤其諷刺的是,唐僧和他的弟子們歷盡千辛萬苦抵達大雷音寺取經,卻因未向阿儺和迦葉兩位尊者提供賄賂而遭受阻撓。最終,唐僧不得已只能用自己的紫金缽盂作為賄賂。即使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貪婪依舊存在,由此可見,在這個世上,貪慾無處不在。吳承恩藉此隱喻了從朝廷到地方的普遍腐敗,而這種風氣的存在,根本原因在於皇帝的默許和縱容。
3.對嘉靖帝的諷刺
在《西遊記》中,所描述的各國君主大多不是被邪惡勢力迷惑,就是顯得愚昏無能。將這些形象與當時崇尚道教、自封“靈宵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玄真君”的明嘉靖皇帝朱厚璁對照,不難看出車遲國國王的形象似乎是對嘉靖皇帝的一種隱晦諷刺。嘉靖帝統治了45年(1521—1566年),他的時代本有楊廷和、海瑞、俞大猷、戚繼光等文武雙全的傑出人物,然而,嘉靖帝卻忽視政務,放任嚴嵩父子操控朝政;國防鬆懈,邊疆頻遭侵擾,民不聊生。而嘉靖帝本人則沉迷於道教儀式和求仙問藥,希圖長生不老,對國家大事顯得漠不關心。吳承恩通過這一角色的刻畫,暗示了明朝滅亡的伏筆在嘉靖年間已然埋下。
小時候,初讀《西遊記》時不覺然,我們的關注點或多或少都放在嫉惡如仇、戰力無邊的齊天大聖——孫悟空身上。長大後,再讀《西遊記》,那些天上的神魔仙佛遵循的亦是凡塵中的那套人情法則,那些地下的妖魔鬼怪又何嘗不是我們身邊的蠅營狗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