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苏丹的游戏》此次面临的舆情风波开始
双头龙工作室发布的新游戏《苏丹的游戏》在前一阵子冲上了小黑盒搜索榜单的榜首一方面是因为游戏曾经发布过DEMO有足够的粉丝积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经发布就出现了玩家的舆情风波。
我先整理一下此次舆情的始末,方便我们分析。
《苏丹的游戏》舆论风波流程梳理:
一、事件爆发阶段
核心矛盾点:正式版游戏取消内测时的"男同剧情可选"设定,让玩家在主线中直面男同伴侣法拉杰的直白追求,引发部分玩家不适。

内测矛盾激化:有玩家在内测群提出异议遭围攻,群体对立初现端倪。
导火索事件:正式发售后,某玩家在Steam社区发布详细"避雷帖",指出强制剧情触发机制,引发大量讨论。

二、舆论升级阶段
争议扩大化:讨论从游戏机制转向价值观层面,出现"挑战传统价值观"的指控。
谣言滋生:部分玩家通过挖掘游戏代码,声称发现更多隐藏同性内容(后被证实为不实信息)。
媒体介入:游戏论坛争议蔓延至社交平台,自媒体开始制作"价值观争议"相关话题视频。
三、官方应对阶段
首次回应(3日内):强调"开放包容"理念,解释剧情触发存在前置条件,但未提供具体数据支撑。

玩家持续质疑:发现实际游戏流程中"不发展感情线"的操作门槛过高,需刻意回避关键选项。
二次整改(约2周后):4月2日发布公告:增加敏感内容提示,并且提供开关功能。
四、事件收尾阶段
口碑反转:整改后好评率从争议期的60%回升至90%,核心玩家群体开始自发维护游戏。
热度消退:随着通关玩家增多,讨论焦点转向游戏本体质量,舆论争议自然冷却。

从此次舆论事件我们会发现,对于工作室来说这样的节奏几乎是一场无妄之灾,没有类似节奏处理经验的团队很难最短时间把火扑灭。而对于玩家来说,自己喜欢的游戏突然陷入争议,倘若自己在公域平台上加以维护和辩驳则会面临众人的口诛笔伐。唯独对于游戏本身来说,一场风波却让他出现在了更多人的视线里,从曝光量的角度来说似乎不全是坏事。
那么类似的舆情该如何从源头避免,如果真的发生了又该如何反应呢?
2. 大型团队对于游戏舆情的处理
对于大型团队来说,游戏舆情的处理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 舆情监控
团队会事先根据游戏调性以及用户画像来确定主要监控的平台,然后根据游戏名称、游戏相关关键词以及常见的负面关键词来监控是否有大量不利于游戏的内容产生。
当然可能会借助一些专业的舆情监控平台如TOOM等工具进行全渠道的监控,并且记录、分析。
如果这一步执行到位的话,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发现舆情、扑灭舆情。但是如果出了岔子,舆情开始发酵了呢?
二、舆情反应
如果舆情发酵,团队就要在第一时间加以分析、评估并且指定解决方案。通常会利用舆情监测系统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玩家评论中的情绪倾向(正面、负面或中性),了解玩家对游戏的满意度。
其次评估舆情的性质、范围及影响,区分出重要的舆情和普通反馈。
解决方案的第一步通常是道歉,通过低姿态的承认错误和道歉平息玩家情绪,倘若此时舆情风险评级降低了,那么这一次事件就会被塞进舆情库,方便下次的快速应对,接下来只要进入复盘流程即可。
但是如果道歉无用呢?不管是道歉没有解决问题还是关注点有所偏差,情绪一旦没有被扑灭就会疯狂生长。

三、舆情处理
因为玩家初次的情绪无法扑灭,我们就需要根据舆情情况,重新制定发声策略、宣传策略等,明确如何回应玩家诉求。
此时工作的重点是分清玩家的声音和水军的声音,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数据与舆论互相对比,如果玩家发生的话必然会在数据上有所印证。接下来就是针对问题的整改、解决、改错的阶段了,改完之后还需要通过发放福利等方式给予补偿。
这两年出现了一种新的安抚情绪的方法,就是“策划面对面”。不管是《尘白禁区》的制作人直播、还是《王者荣耀》的策划面对面,本质上都是在邀请玩家加入游戏的制作过程,然后再通过参与的玩家发声,从内部疏解玩家的情绪。

纵观整个过程我们会发现这样一次的舆情处理是非常消耗财力、物力的,我们所说的大型团队也许负担的起。但如果是一个如同双头龙工作室一样的小团队呢,乃至更广大的制作独立游戏的几人团队,他们无法像大厂一样倾注如此多的精力在这里,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3.小团队在舆论的诸神战争中如何自处
或许对于小团队来说没有舆情的发生才是关键,那么重点就要放在如何避免舆论的攻击,我们可以从游戏宣传和游戏内容两部分入手。
防患于未然的三个手段
1.内容分级
我们可以在游戏宣传时就提前根据可能引起舆情风险的内容做足提示,比如说在游戏启动界面标注:"本作包含【可自主规避】的XX类型内容"、在宣传时就为自己的游戏加上有争议的形容词提前筛选玩家群体。
2.机制保险
也可以在游戏内容上有所把控,比如在设计感情线时强制插入两次确认节点:首次暧昧对话后弹出【是否开启特殊关系发展】的弹窗;关键剧情节点前设置决策的冷却时间,这里的处理可以参考galgame《露西她所期望的一切》通过设置"情感防火墙"机制降低玩家不适感。
3.调整玩家预期
很多时候内容导致的舆情都是“突发性”的,如突脸一般跳到玩家的脸上才会导致剧烈的情绪反应,所以我们可以把争议内容提前放出。比如在itch.io或Steam商店页用显眼字体标注:"本作开发日志含完整内容预告(附链接)",将核心争议内容提前半年逐步释放给关注者;或者利用Steam「抢先体验」功能筛选用户群体。
低成本的舆情监控
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没法做到大企业那样完备、严密的监控网络,但是依然可以用现有的工具进行简单的监控,比如免费版的Google Alert可以设置关键词监控、Discord可以部署MEE6机器人自动抓取含敏感词消息。
哪怕是不完备的舆情监控也要好过对玩家情绪和意见的一无所知,打倒内容创作者的往往不是玩家的意见,而是自己的傲慢。
及时的危机响应
对于舆情来说,是否快速响应带来的结果是有天壤之别的,所以“快”才是关键。我们需要在四个小时内完成一次完整的回应过程,如果按照时间划分,那么我们应该干的事情有:
0-1小时:痕迹固定
立即截屏争议内容原始页面,录制完整触发流程视频,保存玩家原始投诉数据。
1-2小时:核心圈定调
在核心粉丝群发布回应,提供自己的开发日志,告知大家你在做什么,并且给出自己设定的问题解决DDL。
2-4小时:定向回应
在原始投诉帖下用开发者账号承认错误,提供解决方案,并且告知何时解决,如果有能力提供福利的话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