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推理解谜类游戏,我们首先可能想到的是日本推理类名作《逆转裁判》,国产游戏方面可能想到优秀的交互式谍战影视游戏《隐形守护者》。而本文将要介绍的,是由腾讯旗下“最不像腾讯”的游戏工作室Next Stdio开发的、以声音作为解密核心的推理解密佳作——《疑案追声》。
游戏简介
“你”是一名特别的“侦探”,即可以利用“声探”能力,回溯听取案件发前现场各在场人士的对话,进而推理出警察所提出问题的答案。游戏在一个警察局的审问室内展开,一名女警官会依次提供五个案件(即五个关卡)给“你”解决。
作为玩家,你将利用“声探”能力,“穿越”到案发现场的2D平面地图中,操纵一个虚拟的自己在平面地图里移动,进入各个场景听取人们的对话(无字幕,依靠听力记忆),根据对话内容标记声源对应的人名,并通过反复拖动时间轴,以收集不同场景不同时间线上的信息,进行全面的逻辑推理,最终还原整个案件的全貌,进而找到破案的答案,完成游戏的五个关卡,解开游戏背后所隐藏的终极秘密。
游戏关卡画面
深入分析
《疑案追声》的核心机制在于“还原”,把因“声探”游戏机制切割的不同场景、不同时间线上的信息拼凑还原,获得案件的全貌。
这是本作的创新之处,将案发现场的情报隐藏在角色对话中。平面地图上的场景隔间相互隔音,让嫌疑角色移动至其他场景与别的角色对话,把原本完整的剧情切分成数个分散的信息碎片,再让玩家反复探索以“还原”案件的本来面目。
这也使《疑案追声》的游戏过程就像是在听五个微型的悬疑戏剧,把传统的视觉戏剧表现转化为玩家通过听觉在大脑中再现角色演出。各个场景隔间作为单独的小舞台同时展演,关键就在于对这些分散信息的分析“还原”。
但这样的创新也导致推理难度的下降——当玩家熟悉游戏模式,认真将每个角色的对话全部听取后,只需要使用简单的排除法或演绎法即可轻松解决“疑案”。而且,《疑案追声》本体内容中五个关卡,设局模式也非常接近,即一条是真正的线索,另一条只是干扰线索。当玩家正想对疑案背后隐藏的剧情深挖时,答案却已经显而易见,推理过程戛然而止,使游戏缺乏深度推理的空间,解谜过程个人感觉体验不够尽兴——尽管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服务剧情“巧合”有意而为之,此处按下不表。
因此这样的难度设计也比较适合很少、或第一次接触推理解谜类游戏的玩家入坑。相较于传统推理解谜,本作只需要你反复搜集信息还原剧情即可轻松得知真相,且不设置失败次数限制。
五个关卡之间难度梯度比较合适,剧情时长与解谜相关人物数量随着通过的关卡数不断递增,但整体难度相对友好。关卡的剧情设计十分有新意,前方轻微剧透:
再说说关于本作中个人认为存在的一些小缺陷。
首先是游戏难度相对较低。关卡之间相互独立,剧情缺乏深度推理的空间,上文已做过讨论。
其次,《疑案追声》一个比较细微但破坏游戏体验的问题,是游戏中没有明确的进度表示。本作一开场即在审问室,点击桌上发光的平板进入新的关卡,通过一两关之后,对游戏中的“你”来说,接下来的内容,只有继续在审问室进行下一关,再下一关。玩家只是知道自己在做一个破案测试,但是这里需要做几次测试,做完以后会怎样,为什么会让“你”做?一无所知,容易使玩家缺乏剧情代入感。
在通过一两关后,玩家对游戏中“声音破案”模式新鲜感衰退,谜题设计模式缺乏深度,解谜过程趋同,审问室场景设计压抑而无交互元素,每一关结束都几乎没有明确的主线剧情反馈,容易使玩家在游戏中期产生无趣感,甚至可能怀疑游戏就是单纯的破案,后续关卡都大同小异,于是就此弃坑。作者在通过三个关卡后忍不住上网查了一下游戏本体一共有五个关卡,结局十分出彩,才放心地继续玩下去。
每通过一关后的单一交互界面,只能点击桌上的平板进入下一关
直到我通关了游戏,回过头进行反思时,才发现原来这些不符合常规的游戏设计方式其实都是在为最后的剧情服务。
尽管如此,制作组还是可以稍加改进,比如一开始就借NPC之口表明一共有五个测试,使玩家在每通过一关时有所反馈、有所期待,减少烦躁感。
剧情分析(含终极剧透,未通关不建议观看)
《疑案追声》,仅从字面便可知游戏时需要利用声音来破解一个个疑案,只不过在游戏进程中,制作组其实已经不断在加大力度的暗示,这一切,其实都不是真的。
每当解开一个疑案,审问室的“女警官”都会表示你做的很好,原来这个案件又是一个“巧合”。看到她说这又是个巧合时,我的心中就更加疑惑:为什么案件都那么巧合?为什么一直让我破案?而且她还说这都是陈年旧案,既然有特殊能力,为什么不让我去破大案要案?随着关卡的推进,她说我可能会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有人甚至因此迷失了自我?
这些疑惑不断加深,直到第五个关卡,案件发生在一个精神病院里,当玩家为了搜集情报走到一个房间里,看到王医生对画家做的测试,在平面的场景里,随着熟悉的BGM放出,这些疑惑在我心中完全爆炸——作为玩家的我们,每次点开下一个测试(关卡)时,放出的也是同样的BGM!随着BGM,画家说自己就是徐大师,自己画展上的行为艺术失败了,而这,也正是我们破过的案件。
也就说,我们作为侦探的破案,正所谓的测试,全是虚假。根据第五个关卡的剧情得知,这些全是精神病院的医生对患者的某种实验。当玩家通过第五关,一切都水落石出,那个逃走的68号精神病人,其实就是“自己”。
医院通过游戏内名为“TAT”的测试(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简称TAT,属于投射法个人测验,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默瑞于1935年发明)对精神病人洗脑,使他们获得某种身份认同,忘掉过去的自己,以此宣称治好了病人。
而玩家在这几个测试中破案,其实也是在接受洗脑的过程,第五关结束后,“女警官”将继续称呼玩家是“侦探”,并询问玩家“你是谁”来测试玩家是否已被“洗脑”——选择“侦探”,则代表洗脑成功,随着画面展开,所有的案件全是医院的测试,玩家也无法逃离医院。
假如选择“68号”,则表示本次“洗脑”失败,“女警察”会让玩家点击桌面的药将其服下,但桌子的一旁还有一个烟灰缸在发光,在第五个案件里,“68号”病人正是用烟灰缸袭击了医生然后逃跑,一切都表明,玩家“自己”才是那个被做实验的“68号精神病人”。
剧情到了玩家袭击“女警官”逃跑后结束,我们不知道“68号”后来到底怎么样了,按照案件的剧情,“68号”逃出了医院,医院被“老鬼”的炸弹意外引发了爆炸,三名警察丧生其中,后续警察会不会对这家精神病院展开更多的调查?“68号”能不能成为获救成为正常人?这些实验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这些都可以期待制作组未来“填坑”。
最终玩家需要判断,“自己”到底是谁。
就本作展现出的剧情而言,前期稍显普通,但结局的反转不仅令我们惊讶,更引人深思: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处于大众传媒引导下的我们,也在某种社会的“测试”中获得了某些身份认同?而某些人为了摆脱当前的痛苦,选择放弃自我,去认同另一种身份,这样的“治疗”又是否真的值得?
相似的反思还有很多,但就游戏本身而言,制作出这样的反乌托邦的、控制论式的结局,使原本深度不足的游戏过程立刻变得回味悠长,也是我将这部作品视为优秀作品的重要原因。它尽管不够完美,但是瑕不掩瑜,仍然可以给玩家带来印象深刻的游戏体验。
总结and适合人群
国产游戏已是今非昔比,但由于技术力与资金的限制,大多数独立游戏仍然要以趣味的游戏性、精妙的剧情设计本地化产生的共鸣等要素来赢得国内玩家的喜爱。《疑案追声》创新的解谜模式,具有一定深度的剧情设计,本土化、有角色特点的配音等多方面优点,足以成为一个完全值得玩家们支持和游玩的游戏。本作还提供了两个免费DLC及一个付费DLC可供游玩,可以说是诚意满满。由于行文仓促,作者目前仅通关本体,后续将带来DLC的相关测评。
适合人群:喜欢推理题材的玩家推荐购入游玩,作者本体游玩时间约8小时,也非常适合推理解谜的萌新入手。
不适合:没有耐心、不喜欢(听)大量文字归纳推理的玩家,购买也许会吃灰,建议观看相关视频后再考虑购入。
最后,感谢您花时间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