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勇奉公”——武士精神是絕對的忠誠還是生命的枷鎖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05-27 04:22:04 作者:兔子大盜 Language

歷經48小時通關了主線劇情,誅殺了大汗,但自己也成為被武士追殺的叛徒

為什麼一個拯救了人民的英雄,會成為官府通緝的對象

這究竟是人性的墮落,還是制度的醜惡

就讓我們一起走進13世紀的日本一探究竟

“義勇奉公”——武士精神是絕對的忠誠還是生命的枷鎖-第0張

以下內容含劇透,介意慎閱

1274年,赫通汗(歷史原型為忻都,相關歷史可參考小小的對馬島上留下了多少不安的亡魂)受大汗的命令進攻日本,以朝日之間的跳板“對馬島”為首個目標

島上武士僅有80人,在小茂田海灘一役被蒙古三萬大軍一舉輕鬆殲滅,主將被俘,主角重傷但被農民救起,傳奇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

為了救回自己的舅舅並將蒙古人趕出對馬,主角境井仁聯合弓術教頭、武將遺孀、世仇舊敵和當地農民一起,攻克了堡壘,營救了親人,還趕走了敵人

但如此英雄人物,為什麼最終卻落得浪跡天涯的下場

回顧主角的傳奇故事,能以寥寥數援,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屢屢攻克敵方營寨最終成功,不是因為仁有超人能量,而是靠奇謀制勝,靠刺殺下毒吹筒箭

但這些打敗敵人的法寶,在以舅舅為代表的武士眼中是缺乏榮譽感,拋棄武士精神的卑劣行徑,作為武士,應該正面迎敵,哪怕明知力所不能,也要拼個玉碎瓦全

日本武士階級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九世紀的平安時代,地方領主們為保護私有財產紛紛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裝,隨後逐漸演化成一種專業的軍事組織,最終成為日本社會的特權階級

而大家所熟知的所謂武士道精神,即是從本作背景的鎌倉幕府時代發源,在江戶時代吸收儒家思想後成型,但有意思的是“武士道”這個詞的提出是明治41年(1908年)旅美的新渡戶稻造用英文寫作的《BUSHIDO》一書傳回日本後翻譯而來的

按照傳統的說法,武士精神包含勇氣、正義、榮譽、節制、自我犧牲和極致的技藝,但其核心是對主上的忠誠,因為武士階級的基礎就是宗族和主從關係

再回到遊戲中看,用所謂卑劣手段制裁敵人只是讓舅舅感到擔心和沒有面子,真正讓主角站到幕府對立面的是因他在民眾中的超高人氣而可能帶來的不安定

在誅殺汗王后主角受邀去見舅舅,他們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板車陷入泥濘的旅人,他們幫忙把車推了出來,聊天的時候得知那人是去給“戰鬼的軍隊”送物資的

主角當即否認,但如果我們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去看,誰又能相信他的清白,相信他沒有反心呢

武士的精神在不斷的演化下已經成為幕府頒佈的法規,忠、義、勇的核心思想皆在保證武士為統治者的無腦賣命,以保護統治者的利益

武士道精神的極端表現就是切腹,第一個被記錄的這種殘忍的自裁形式是永祚元年(公元989年)的江湖大盜藤原義,在自己府邸面對來抓捕自己的官兵,用刀切開腹部並用內臟砸向人群

後來,切腹就演變成了一種武士的贖罪方式,當武士失去身份和尊嚴時,切腹表達了他們的忠誠、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有興趣的盒友可以去看1962年的電影《切腹》,對這種行為極盡粉刺)

正是這種逐漸極端化的武士道精神,再融合法西斯和軍國主義思想,使得近現代的日本作出種種驚天駭聞的暴行,最終也被其所反噬

在主角戰勝舅舅後有兩個選項,可以榮譽地處死,也可以仁慈的釋放,如果主角仍忠於武士道精神那肯定選擇處決,因為舅舅的戰敗已經讓他的武士身份蒙羞,被處決才是武士應有的歸宿

但我還是選擇了釋放,因為正如主角所說,自己絕不會傷害親人

而真正的武士大概是沒有這種選擇機會的,要保住武士的身份和榮譽,就要時刻踐行武士道精神,任何的反抗和叛逆,都只能和境井仁一樣淪落天涯

武士道,就是套在每個武士脖子上的命運之枷

“義勇奉公”——武士精神是絕對的忠誠還是生命的枷鎖-第1張
“義勇奉公”——武士精神是絕對的忠誠還是生命的枷鎖-第2張

    題外話:本作雖然充滿了武士元素,但實際是由一群位於美國工作室的西方人設計的,完全按照歐美對日本文化的理解所作,被扭曲的歷史,想象中的武士,刻意安排的衝突,屬於典型的自家文化被他人解釋(我在壓了五千年的那隻猴子,他終於要來了說遊戲裡也會包含意識形態,自家的文化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比較好)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