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計 無中生有
【原文】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譯文】
使用假象欺騙敵人,但並非一假到底,而是巧妙地讓對方把欺騙當作真實。即開始用小的假象,然後用大的假象,(造成敵人的錯覺使其)最後把假象當成真相。
【講解】
此計名出自《老子》(即《道德經》)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計本是道家術語,指萬物來源於“無”。後來引申為憑空捏造,把本來不存在的事說成確有其事。廣義上指一種採取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手法,用假象欺騙敵人,使敵人判斷失誤而採取錯誤行為的計謀。
後來,尉繚子把“無中生有”的思想運用到軍事上,他說:“戰權在乎道之所極,有者無之,安所信之?”提倡以“無”來迷惑敵人,乘其對“無”習以為常時,變虛為實,給敵人以致命一擊。
古人按語說:“無而示有,誑也。誰不可久而易覺,故無不可以終無。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敵,生有則敗敵矣。”“無中生有”其實是誆敵的戰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無中生有是一種騙局,但是騙局容易識破而不能長久。因而“無”不能始終為“無”,而是要弄假成真、由虛轉實。因此,用無不能擊敗敵人;把無變為有的時候,就能使敵人受挫。
- 無中生有:用假情況來欺騙敵人,但並不是完全弄虛作假,而是要巧妙地由虛變實,由假變真,以各種假象掩蓋真象,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
【謀略】
- 張巡力挫令狐潮
“無中生有”的關鍵在於真假要有變化,虛實必須結合。先假後真,先虛後實,無中必須生有。張巡挫敗令狐潮的戰例,就是對無中生有的一次成功實踐。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正月,叛軍將領張通晤攻陷宋州、曹州等地。譙郡太守楊萬石懾於叛軍威勢,打算率領全郡軍民投降,並逼迫張巡為其長史(副職)。張巡接到委命後,不但不為所動,反而更堅定了討伐叛軍的決心。當時,單父縣尉賈責也起兵拒叛,擊敗了張通晤後,進兵至雍丘,與張巡會合,共有士兵二千人。
這時,叛軍將領令狐潮率軍圍攻雍丘。張巡領導軍民英勇殺敵,多次擊退叛軍的進攻。令狐潮在初攻雍丘失敗後,又引叛將李廷望率眾四萬攻城,一時人心震恐。但張巡沉著冷靜,佈置一些軍隊守城,其餘分成幾隊,親自率軍向叛軍發起突然攻擊。叛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次日,張巡命人在城上築起柵欄加強防守,然後捆草灌注膏油向叛軍木樓投擲,使叛軍無法逼近,致使叛軍木樓攻城之策失敗。
令孤潮見無法取勝,便下令把雍丘圍得水洩不通,打算困死城中軍民。兩軍相互對峙四十多天、城中糧草短缺,朝廷的援兵也一直沒有趕來。令孤潮聽說唐玄宗已經到蜀地去了,又用書信招降張巡,但是張巡不為所動。
令狐潮曾經招降張巡的六員部將,於是派這六個人進入雍丘城,讓他們以張巡兵力不夠、無法與敵對抗的現實向張巡勸降,並且還說:“皇上是死是活還不知道呢,不如投降令狐將軍吧。”
張巡沉思了一會兒,假裝答應。第二天,張巡在公堂上擺出唐玄宗的畫像,率領眾將士向畫像朝拜,人人都泣不成聲。張巡將這六個人帶到堂前,以國家興亡的大義斥責他們,然後把他們殺掉,城中軍民的士氣大增。
然而,此時城中的箭都已經用完了,張巡很頭疼,他想:“現在沒有箭了,如何守住城池呢?是否可以用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之計呢?對,就這麼辦!”於是,他下令將士們將禾杆束成上千個草人,並給他們穿上黑衣,將士們都不明白他為什麼這麼做。
一天晚上,張巡令士卒用繩子拴著草人,然後將它們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以為是守軍偷襲,紛紛向草人射箭,過了一段時間,才知道從城上下來的是草人。張巡得到幾十萬支箭,城防的力量有所增強。
在之後的幾天夜裡,張巡又從城牆上放下草人來,叛軍又朝著草人射箭,待確定下來的是草人後,便不再射箭。又過了一段時間,叛軍覺得好笑,便不再防備了。
張巡見叛軍失去戒心,便在一天夜裡組織了敢死隊,共有五百人,然後把他們送到城下。叛軍以為又是草人,因此沒有在意,也沒有向城下射箭。敢死隊趁機殺向令孤潮的軍營,令狐潮的軍隊大亂,燒掉營壘逃跑。張巡看準時機,率領城中守軍殺出,向前進攻了十多里地。令孤潮大敗,被迫退到離城數十里的地方駐紮下來。之後,張巡率領守軍再破令狐潮的叛軍,令狐潮率領殘軍退到陳留,不敢再出來了。
張巡利用草人借箭,待敵人識破“草人借箭”的計謀後,張巡又繼續迷惑敵人,多次放草人出城。敵人放鬆警惕,不再對草人放箭,張巡便利用這個機會,放真人出城,出其不意地攻入敵人的軍營,取得一場大勝。這一故事正是對“無中生有”之計的成功運用。
- 祖珽造謠害死斛律光
要想使“無中生有”成功,就要以各種假象掩蓋真象,給敵人造成錯覺,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北周以離間的手段除掉北齊大將斛律光的事蹟,就是對這一計謀的一次成功運用。
斛律光,字明月,北齊著名大將。他驍勇善戰,治軍嚴明,威望甚高,歷任大將軍、太傅、右承相、左丞相等職,封咸陽王。當時北齊後主高緯昏庸無能、寵信奸臣祖珽等人,朝政大權都把持在這些小人手中。斛律光為人正直,對祖珽這些人的胡作非為非常不滿,經常斥責他們,祖珽等為此懷恨在心,無時無刻不想著加害於他。但是,斛律光的一個女兒是齊老昭帝太子高百年的妃子,另一個女兒就是高緯的皇后,整個家族在北齊尊貴無比;況且斛律光治家甚嚴,生活節儉,不肯謀求私利、收受賄賂,也不肯結黨營私、干預朝政,祖珽根本拿不到他的任何把柄,一時也奈何他不得。
當時,北周的勳州刺史、驃騎大將軍史韋孝寬也是一員名將,他企圖進攻北齊,卻屢次敗在斛律光手中,北周其他人更是一聽到斛律光的名字便望風而逃。
韋孝寬知道在戰場上無法打敗斛律光,想起高緯昏庸,又聽說斛律光與權臣祖珽等人素來不睦,覺得有機可乘,於是製造斛律光篡位的謠言,編成兒歌,派出間諜在北齊國都鄴城傳唱,歌曰:“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樹不扶自樹。”
祖珽聽到後,覺得這是個陷害斛律光的絕佳機會,於是又居心叵測地在最後加了兩句:“盲眼老公頭顱落,饒舌老母不得語。”還派人教孩子們在街上大肆傳唱。
果然,這些謠言後來慢慢傳到了後主高緯的耳中,他不解其意,便詢問心腹祖珽。祖珽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便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說辭:“‘百升’合起來為一斛(斛是古代一種計量單位),‘明月’是斛律光的字。‘高山’指高氏江山,‘槲樹’就是指斛律氏。這些童謠分明是說斛律光意圖謀朝篡位。至於最後兩句,‘盲眼老公’是指我(祖珽雙目失明),‘饒舌老婦’則是指陛下的乳母。這童謠聽著真讓人不寒而慄啊。”
祖珽用心險惡,他說出這番話的目的就是要挑唆高緯對斛律光產生猜疑,進而除掉斛律光。高緯此人雖然昏庸,但生性怯懦,他也知道斛律光為棟樑之才,因此一直猶豫不決。祖珽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買通了斛律光手下的一個幕僚,指示他誣告斛律光秘密調集軍隊進京,並在家中暗藏兵甲器械,還豢養了幾千家丁,一俟時機成熟,便要犯上作亂。高緯信以為真,終於下定決心殺掉斛律光。
但斛律光位高權重,又手握重兵,如果公開動手,必定會引起動亂,如何才能順利殺掉他呢?祖珽又適時地給高緯獻上一條奸計,說道:“如果陛下命令斛律光前來,恐怕他心存懷疑而不肯從命。不如派人送他一匹好馬,告訴他說,皇上明天去東山遊玩,邀請他同行。他一定會入宮拜謝,到那時正好趁機下手。”
於是高緯假稱賞賜斛律光駿馬一匹,約其第二天一起遊觀東山。斛律光不備,獨自一人前往皇宮,來到涼風堂時,高緯的衛士劉桃枝從後擊其後腦,斛律光屹立不倒,回頭斥道:“你們經常做這種卑鄙無恥之事,但我到死也不會做對不起國家和皇帝的事。”劉桃枝和另外三個人見斛律光絲毫不作抵抗,便用弓弦勒死了這位一代名將。斛律光死後,高緯以謀反罪盡滅其族,派人抄家時,只搜出一些宴射用的弓箭刀鞘,此外再無餘財。
高緯自毀長城,朝野為之痛惜。周武帝得知斛律光被害,極為高興,下令大赦全國,並於公元577年發兵攻入鄴城,滅了北齊,然後下詔追封斛律光為上柱國、崇國公,並指著詔令對眾人說:“此人若在,朕豈能至鄴?”
斛律光戎馬一生,從無敗績,卻死於敵人散播的謠言之下,含冤莫白。北齊自毀棟樑,結果自取滅亡。
- 宋太祖杯酒收錢財
北宋建立之初,有兩個節度使起兵造反,宋太祖親自出徵,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平定叛亂。此事也讓宋太祖憂心忡忡,擔心將領們的威望太高、兵權太重,國家將來會重蹈唐朝藩鎮割據的覆轍,對皇權造成威脅,於是來了個“杯酒釋兵權”,收回了地方將領的兵權。從此以後,這些將領賦閒在家,一個勁兒地積蓄財產、整日只顧著吃喝玩樂。但看到他們手中的財產逐漸增多,宋太祖又擔心會另生事端,受“杯酒釋兵權”的啟發,他又想出一個“杯酒收錢財”之法。
首先,宋太祖給每位將領賞賜了一塊寶地,讓他們在這塊土地上修建豪宅。宅地是皇上所賜,將領們當然不敢怠慢。接到賞賜後,將領們立即大興土木,等到住宅完工了,宋太祖就招他們進宮,賜宴招待他們。酒宴上氣氛很好,君臣和樂,宋太祖趁機再三勸酒,結果那些將領個個喝得酩酊大醉,連路都走不動了,更不用說自己回家。
宋太祖傳令,讓每位將領家中來一個公子,把各自的父親攙扶回家。宋太祖將賓客送到大殿門外,在他們即將離開的時候,若無其事地說:“你們的父親剛剛在酒宴上都表示願意捐給朝廷十萬緡(一千錢為一緡)錢。”
將領們酒醒後,發現在自己家中,於是連忙叫來家裡人詢問自己是怎麼回來的,在皇上面前是否有失禮之處。自然也在詢問中知道了捐錢之事。儘管將領們都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在酒醉時許諾過向朝廷捐錢,但是既然此事是從皇帝口中說出,不管真假皆已成定局,第二天都非常識時務地上交了十萬緡錢。
宋太祖擔心將領們手中積蓄的錢財太多,對自己的統治有所不利,就想從他們手中收取一部分作為限制。但他畢竟是一國之君,怎麼能主動開口向手下臣子要錢呢?於是,宋太祖便巧使一招“無中生有”之計,反正當事人也無法確認自己一定沒有說過給朝廷捐獻之言,這樣既保全了皇上的尊嚴,又幫朝廷大賺了一筆,將領們卻無話可說,真可謂一石三鳥。
【點評】
無中生有,就是真假相參,虛實互變,以擾亂敵人,使其行動出現失誤。在運用“無中生有”之計的時候,主要分三步:第一步,示敵以假,使其誤以為真;第二步,故意讓敵人識破我方製造的假象,令其因此而掉以輕心;第三步,我方化假為真,卻讓敵人仍誤以為假。
一般來講,“無”是指迷惑敵人的假象,“有”是指我方的真實意圖。另外,無還可以指沒有條件,有則指創造出了條件。
運用此計的人,往往是利用對方判斷失誤或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貪利心理。而謹防無中生有,就是要相應地克服這種心理上的弱點,做到知己知彼,切忌為假象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