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上岸”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2-22 13:32:53 作者:機核編輯部 Language

本文首發機核公眾號
作者:諾提亞斯
編輯:柏亞舟
“終於熬出頭了。”儘管以延期的姿態出現,電競奧運會終於“官宣”2027年劇版,微博上,有電競自媒體轉發感慨。
話裡話外,似乎有一種看著自己漂泊在外的孩子,終於“成功上岸”的感動;但既然用上了“熬”,也有一種等待的煎熬。
畢竟對很多人而言,這一刻還是太晚了。
從產業宏觀的角度,“太晚”包含了電競行業本身已經沒有了10餘年前的處於風口當中的閃耀;從個人命運的角度,不少電競粉絲則更擔心自己支持的選手,會因為這次延期而錯失“為國爭光”的機會。
畢竟,首屆電競奧運會原定於2025年年末舉行,兩年,已經能讓高速迭代的電子競技發生太多變故——如法國奧林匹克委員會(CNOSF)負責電子競技的副主席Sylvie Le Maux所說,“電子競技世界發展得如此之快,以至於當我們與他們談論2027年時,那就是下一個世紀了。”
“電競入奧”的消息並不突然,各方面也醞釀了很久,上週終於官宣時,其實際造成的熱度,其實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然而,對電競選手、電競愛好者乃至幕後從業者來說,電競能舉辦奧運會的意義是巨大的。它意味著國際最大體育賽事對電子競技“體育”身份的認可,是“網癮少年”登堂入室為“體育運動員”的最佳場合,儘管這一點似乎也早已是陳詞濫調。
但至少,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場景,未來,熱愛遊戲的孩子們可以坐在電視機前和爸媽一起收看電競奧運會,它不會再是一個長輩們唯恐避之不及的怪物。
另一方面,奧運會也需要電競來擁抱更年輕的用戶他們的龐大消費能力。電競早已深透進一代年輕人的生活裡,更直接地,而年輕人在哪裡,贊助商就會在哪裡。
從這一點出發,不僅電競經歷了“上岸”,電競本身之於奧運會,也完成了核心問題從從辦不辦到怎麼辦的轉變。

“殺人遊戲”、“虛擬體育”與“電子競技”

即使在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出現電競表演項目後,“電競奧運會”看上去都不太現實。
比如,時任國際奧委會(IOC)主席托馬斯·巴赫仍然對媒體表示:“我們不能在奧運會項目中加入一個提倡暴力和歧視的比賽,即所謂的殺人遊戲。每一項奧林匹克運動都起源於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對抗,體育是文明的表達方式,如果出現了‘殺人’這種行為,就不符合奧林匹克價值觀。”3
年過後,“電子競技不符合奧運價值觀”的觀點開始鬆動,和疫情還存在一定的關係。
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最終推遲,許是終於發現線上載體的運動所具備的優勢,形式2021年3月,國際奧委會發布《奧林匹克 2020+5 議程》,“虛擬體育”逐步被納入奧林匹克體系,其中公佈的項目包括了棒球、自行車、賽車運動、賽艇和帆船等運動的虛擬版本。
儘管包括《華盛頓郵報》在內的媒體已經開始用“Esports”這樣的詞彙,但此時的IOC還是咬緊“Virtual Sports”(虛擬體育)的用法,嘗試主導“定義權”。
一如“虛擬體育”的名稱,在這個階段奧運會對電子競技項目的定義依然有所保留。
從項目也可以發現,此時,IOC對電競的理解更像是現實中已經存在的體育項目的“虛擬化”,在這個階段,像《反恐精英》《DOTA》《英雄聯盟》等一系列電競賽事辦的如火如荼的項目,顯然都遵循此前的標準,因“過於暴力”而未被納入。
2022年11月,IOC終於開始正式使用“Esports”(電子競技)這樣的詞彙,並宣佈了一系列計劃,2023年6月,IOC在在新加坡舉辦了首屆奧林匹克電子競技周(Olympic Esports Week)如期進行,“Virtual Sports”到“ESports”,不僅僅是“電競”和“奧林匹克”的關聯加深,也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子遊戲何時入奧進入嚴肅討論階段的開始。
當然,在新加坡進行的這次“奧林匹克電競周”,仍然很多人印象當中的電競大相徑庭。
當時的“奧林匹克電競周”一共舉辦了十個項目的電競賽事,分別是:射箭、射擊、棒球、國際象棋、舞蹈、賽車、賽艇、跆拳道、自行車和網球——正如前文所說,基本都是傳統體育項目的虛擬化,利好的並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電競選手”,而是已經被傳統體育的殘酷機制迭代出去的選手。
2008年,吳靜鈺在北京奧運會上榮獲跆拳道女子47公斤級金牌。13年後,她征戰東京奧運會無果,宣佈退役。
但她的職業生涯並沒有就此終結。2023年首屆奧林匹克電子競技週上,吳靜鈺受邀與7位其他奧運退役選手以及8位新加坡跆拳道小將同臺競技,帶上了VR眼鏡進行拼殺。最終,她榮獲一枚銅牌,成為跆拳道上首位同時獲得奧林匹克金牌和虛擬跆拳道獎牌的選手。
還有很多吳靜鈺,存在於其他的項目中。
跆拳道將模擬現實做到了極致,但在這一年奧林匹克電競週上,也有一些項目並不存在如此成熟的遊戲平臺,更像是為了強行貼合奧運的規劃,找來了遊戲進行湊數。比如用來做射箭比賽項目的手遊《Tic Tac Bow》,被海外玩家發現,其在電競奧運會之前只有不到100的下載量。

來自中東的“舉國之力”

但不論如何,不論是“奧林匹克電競周”還是包括在其中的“奧運電競比賽”,2023年6月的新加坡成為了整個進程的重要一環。
僅僅四個月後,時任IOC主席巴赫宣佈:“我已經要求新成立的國際奧委會電子競技委員會研究創辦屬於電子競技的奧運會。”
從“殺人不符合價值觀”到“電子競技奧運會”,變化中,一股力量不容忽視。很多報道都在說,2017年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繼任王儲,這位身上有不少爭議的王儲,上任後就在諸多文化領域動作頻頻。
在沙特的推動下,2024年6月,IOC執行委員會正式提議創建“奧林匹克電子競技運動會”,計劃於2025年在沙特舉辦首屆賽事,這一提議在2024年7月的第142屆IOC全會上獲得一致通過。
至此,可以認為IOC對電子競技的牴觸徹底消失——在擁抱年輕人的大趨勢面前,以往的顧慮似乎都不那麼重要了。
此時巴赫,進一步更新了自己從前的說法:“我們要把體育運動推向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有太多選擇,我們不能再期望他們自動找上門來,而應該主動地去貼近他們。”
當然,從最初的虛擬體育,到取消虛擬體育的說法,慢慢往“電競”主流靠攏,電競奧運也仍然與傳統奧運會有很大的不同。
過去,奧運會通常是由一個組織委員會主導,由IOC的協調委員會進行配合。而電競奧運會則是由IOC與沙特奧林匹克委員會,共同組成一個“聯合委員會”,還直接簽了12年的合作。
這當然更有利於沙特在電競領域發動“鈔能力”。截至目前,沙特阿拉伯已經在包括足球、F1賽車、拳擊和高爾夫在內的多項體育賽事上投入了數十億美元資金支持,還在去年舉辦了電競世界盃——這個全球迄今為止獎金數量最高、涵蓋項目最多、參賽俱樂部數目最多的賽事,儘管爭議頗多,但還是被視為“電競奧運會”的預演。
沙特推動電競的意志如此堅決,因為這是沙特國策的一部分。此前,沙特發佈的“2030願景”,旨在減少經濟上對石油收入的依賴,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遊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沙特阿拉伯國家電競協會主席費薩爾·班達爾親王他解釋說:“這意味著,當你想到遊戲和電競時,腦海中會浮現出一些地方,比如日本、韓國、美國以及部分歐洲國家。我們的目標是讓沙特成為全球遊戲電競版圖中的一部分。”
雖然奧運會在這些年來常被發達國家視為“虧本生意”,但對於沙特這樣有“融入全球化文化發展”需求的國家而言,遊戲文化本身,尤其是可以被奧運會包裝的遊戲文化本身,仍然是重塑國家全球形象最好的方式之一。
南非體育專家斯瓦特博士曾在接受關於“非洲舉辦奧運會”相關話題時說道:“奧運會將展示非洲能提供什麼。對我來說,這主要是關於無形的收益,關於消除負面的刻板印象。非洲仍然經常被視為一個落後的大陸,獅子和其他動物在街上游蕩。奧運會會讓人聯想到不同的畫面,它有能力改變人們的看法,讓世界更認真地對待非洲。”
對沙特來說,也同樣如此——他們需要在未來的文化版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從這一視角看,延期反而不是一種無奈的妥協,而是主動做好的一種象徵:一個淺顯的事實就是,考慮到每個大型廠商幾乎都有自己的成熟電競賽事,在奧運會官宣將於2025年年末舉辦時,很多廠商都已經制定好了2025年的賽事日曆,很難為奧運會騰出2個月的週期。
而當時間提前至三年,留給遊戲廠商協調的時間就足夠充分。至少,當下的延期確實沒有激起悲觀情緒,不少電競愛好者反而對此非常坦然:這不就跟遊戲廠商跳票一樣嘛!

但道路仍然很長

當然,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奧運會擁抱電競,恐怕也沒有“主動擁抱年輕人”那樣冠冕堂皇。
奧運會本身收視率的下降、年輕一代生活方式的變革,是IOC從態度鬆動、到主動入局和正式確定的基礎,換句話說,這似乎像是奧運會“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但另一方面,不得不去做,也未必能做好。
電子競技畢竟與傳統體育項目不同,存在著許多要解決的問題。對包括廣大電競觀眾的參與者而言,延期從來不是不可忍受的,糟糕的體驗還是才是。
比如托馬斯·巴赫曾提及“殺人行為”是多數賽事的核心,要如何將他們“健康”地搬到電競奧運會舞臺上,又不至於影響其內核?在這一點上,奧運會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做。
比如,在從虛擬體育轉向主流電競的階段,“奧運會”也曾嘗試過進行一些並不成功的嘗試。
2023年在新加坡的“奧林匹克電競周”,以“大逃殺”為遊戲核心的射擊類遊戲《要塞英雄》也有出場,但在具體比賽中,其遊戲模式卻變成了:參賽者降落到專用地圖“國際射擊運動聯合會島”,在那裡他們將“測試他們瞄準目標的準確性“,人與人的對抗變成了人與靶子的對抗,這連帶著把遊戲判斷輸贏的標準也做了修改。
從這個角度看,奧林匹克電競周像電競奧運會的一場測試和預演。
即便當時IOC態度仍然堅決,其負責人表示:“像CS這樣的FPS遊戲永遠不可能成為奧運會的一部分。”或許,還是也許是狙擊、炸藥等元素,太容易激起世界範圍的PTSD了。
部分玩家則認為,自己喜歡的電競遊戲不被奧運會體系所接納也並非壞事。魔改之後,不僅觀賞性大打折扣,連帶著規則的判斷都被質疑。如果因此惹來一身爭議,還有必要大刀闊斧修改一番,把自己擠進奧運會賽道嗎?
這一方面,《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看起來已經在亞運會試驗出了一套“健康”語言:將“人頭”換為“積分”,“擊殺”換為“擊潰”,中立資源全部把“紅”“藍”的生物名字念出全名……雖然“推塔遊戲”核心沒有變,但重要的“擊殺與經濟”的遊戲,還是變成“積分遊戲”。
過了這一關,還有下一關、下下關在等著它們。
比如,版本在不斷迭代與更新,存在著“一代版本一代神”的情況,那麼到了奧運會階段,應該選取哪個版本?2023年亞運會,《英雄聯盟》項目決定使用亞運會前三個月、即在《英雄聯盟》世界重要賽事MSI上的版本,就引發了韓國的不滿,畢竟MSI的冠軍獎盃由中國隊捧起。
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則是參賽國帶來的政治相關問題。此前,沙特的人權問題,就已經讓歐美許多國家抵制其世界盃的舉辦,到了奧運會上,質疑的聲音一直存在。沙特、非洲或許想借奧運會來重塑形象,但在現實中,可能還是會為中美歐韓戰隊搭建舞臺。這會比傳統體育項目雲集的奧運會更加集中。
畢竟在2024年沙特電競世界盃的參賽隊伍中,歐美亞戰隊佔比就已經超90%了。
這些難題,很多似乎到2027年前也很難找到兩全的答案。但思考過,也總比倉促開始好。既然相信電子競技是能綿延百年甚至更遙遠的體育項目,那就先觀察好了。
先相信。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