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參考:
《社會變遷:關於文化和先天的本質》-費爾丁·奧格本
《文化研究理論》-何平
[文化墮距](cultural lag)
1923年,文化墮距的概念首次由費爾丁·奧格本在《社會變遷》中提出。
這是一個社會學中的核心概念,大家都知道,時至今日,人類已經完全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至今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之中。
蒸汽機、電器、計算器,作為三次工業革命中的代表性產物,它們的出現分別為那個時代帶來了技術進步的洪流。但在技術進步之下,傳統的制度、觀念、風俗都還停滯於前一個時代。
其實將這個概念調換,觀念先一步超越科技,也屬於文化墮距的範疇,這個概念最顯著的表現在古希臘的藝術、哲學和文學,以及文藝復興中爆發的人文主義思潮,甚至於20世紀60年代的嬉皮士們蓄長髮、穿奇裝異服,以及對性解放的追求也可以看在當中。但因為觀念的變化受到更多社會、心理和歷史因素的影響,因此變化速度較慢。
做一個簡單的比喻,此時有一輛已經服役多年的老汽車。將技術比作發動機和一些內在的核心零件,再將觀念比作輪胎。
發動機不斷迭代,變得越來越強力,與之相對的,當年嶄新的輪胎也開始磨損,發動機再怎麼強力,不更換輪胎,汽車還是不能跑得很快,甚至可能會因為不匹配而出現故障,導致很多意外情況發生,反之也是一樣。一輛汽車想要完全以巔峰狀態前進,所有的部分都需要協同工作,才能讓汽車一路狂飆,直達那無邊無際的荒原。
而將這輛汽車比作我們的整個社會,無論是科技大躍進還是觀念太新穎,另一方沒有與之相匹配的狀態的話,那就會影響整體的運行效率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賽博龐克文化也是可以體現文化墮距的文學之一。賽博龐克文學概念來自於上世紀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還有像《第十三層空間》、《神經漫遊者》,這些都是"賽博龐克"概念的先驅之一。
而《銀翼殺手》是真正將這種文學所寫出的視覺效果實現的先驅,不過這裡並不是要講《銀翼殺手》,要是大家對電影有興趣也可以看看我曾經寫過的《銀翼殺手》。
在“Cyberpunk”的語境中,“Cyber”代表著社會,代表著被強大科技所裹挾的世界,“Punk”代表著個人,代表著被時代洪流所裹挾的個體。
"賽博龐克"的概念在兩相結合後,就演變成了個人與世界的反抗、人體與科技的衝突。
故事往往發生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閃耀的霓虹燈讓世界看起來先進而美好,但實際上那只是流於表面的幻想,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掩蓋的是文明的潰爛以及對人性的摧殘。
極大的貧富差距、雨夜、潮溼逼仄的小巷。高對比度高飽和度的閃爍廣告燈牌,高聳的破敗建築在暗夜下像是潛伏的巨獸。這是賽博龐克中最經典也最頻繁的場景。
賽博龐克世界觀中,科技水平的提升並沒有帶來相應的生活質量改善,反而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和矛盾,這與文化墮距中描述的科技(物質)與觀念(非物質)發展不同步的現象相吻合。
拿技術舉例,當下的我們已經來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中,好比ai的出現就已經是工業革命的標誌,而當這種ai技術進步以遠超道德觀念和法律規範更新的速度推進時,社會中的個體和群體在應對新技術時往往會經歷困惑甚至衝突。
這種需要“適應滯後”的狀態,使得觀念和制度的演進在技術的驅動下顯得力不從心,顯示了文化內部的結構性失衡,這個狀態也是導致正處於變革期的社會之間的矛盾的主要誘因。
就好比我們的生活本身相對於經濟的發展繁榮來講,精神文化的發展繁榮大大遜色,我們的物質獲取以及各種科技硬件都很發達,但精神文化卻處於滯後狀態。
人們為了取樂,創造了太多豐富的娛樂卻無法改善因為社會變革帶來的巨大壓力,從而導致自己的精神狀態日益嚴重,科技的發展並不能為所有人帶來精神層面的補足,這種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失調導致的後果是人們的精神匾乏,尤其是青少年的失衡心理。
就像社交媒體的普及,重塑並大大強化了人們的聯絡能力,但同時也帶來了虛擬互動與現實關係之間的緊張。許多人因沉迷於在線社交而疏離現實中的人際關係,這種現象不僅衝擊了我們的傳統價值觀,也對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戰,許多人都會在網絡之中發洩自己的不如意,很多人都忘了對面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沒有考慮過對方的心理問題,人人都無法相互理解,就只能導致壓力越來越大。
審美靜觀與價值理性從來都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對文化的理解、反思、構建與一輪輪的重塑都是時代的必然命題。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文化速食、功效為先之風甚囂塵上的內卷時代,若無精神文明的引導,人類註定會被技術反噬。
就像詩人駱一禾說的:“承載思想的軀殼,如果沒有顏色,那思想的深度,在被浸濡時也要打折。”
非要說的話,文化墮距的出現似乎已經成為必然,人文與科技總有一個會超前時代,而另一方的腳步——起碼在過去的例子當中,一直是可以追上另一方的,但我們現在所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當中是否還能達成這種平衡,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每個人都能成為先驅,也有可能終結一個時代的明面問題,所以每個人都有嘗試的資格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