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浩劫,然而同时它也是众多军迷研究最深的一次战争。二战就是坦克的战争,也是为坦克而生的战争。侧面来说二战也推动了世界坦克的发展在这场战争中,各国坦克如雨后春笋出现,美国也不例外。
在中型坦克领域,美国先后发展了M2、M3、M4L中型坦克。M2中型坦克是美国1920年国防法案实施期定型的唯一中型坦克,也是二战前美军装备的唯一中型坦克。主要特点是采用了焊接结构的炮塔和车体,与以往坦克相比,这也是一个新的改进。该坦克只有少量装备美军,原准备在1940年投入大批量生产但在投产前就被淘汰并被火力和防护力更强的M3中型坦克所代替。1940年,为解决M2中型坦克火力不足的问题,美国对该坦克进行了改进,加厚了装甲,并用75mm火炮替换了37mm火炮,经改进的坦克于l940年7月被定型为M3中型坦克。1941年4月,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和鲍尔温机车车辆生产试验性样车,8月正式开始生产,同年列入美军装备。
M4中型坦克是二战后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战中生产量最多的坦克,总生产量为49234辆该坦克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威廉.谢尔曼的名字命名。
初始的谢尔曼全重30吨,前装甲最大厚度为63mm,主武器是M3坦克炮。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配置并不是很能满足激烈的欧洲战场。就那门75mm的坦克炮而言,西线战场开辟之后它很难对同时期的德国造成威胁性。驾驶员方面缩减成了当时标准的5人组,因为车体没有减小的同时内部空间还有所提升,所以谢尔曼坦克里面留给车组乘员的活动空间非常大,也算是二战时期内部环境最舒适的坦克之一。发动机以汽油版的占了绝大一部分,最大行驶速度为每小时38公里,后期的改进型号则达到了每小时48公里。
谢尔曼坦克的悬挂是相当落后的,二战期间,履带式战车的悬挂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板簧式、克里斯蒂式和扭力杆式。而谢尔曼坦克使用的就属于板簧式悬挂,其整个系列也没有脱离过这种设计。所谓板簧式悬挂,就是弹力板和弹簧组合的方式来给车辆提供减震,负重轮一般也是两个一组的小轮子,优点就是因全部外露方便修理,外加不占用车内空间。但缺点也很明显,因负重轮又小又多,越野能力并不是很强,而且面对雪地和泥地的时候,很容易被卡死。就算是像下饺子一样出场的T34坦克,在悬挂上也采用了相对复杂不少的克里斯蒂悬挂。所以在二战结束之后,这种和拖拉机一样的落后悬挂被果断地放弃了。
单从谢尔曼的实战能力而言,在太平洋战场自然是没得说,但在欧洲战场上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这其中跟美国对坦克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关系。将M1A276mm炮装在谢尔曼上对美国来说并不是难事,但研发人员偏偏认为常规坦克不需要强劲的火炮,所以谢尔曼装备最多的还是倍径较短的75mm炮。到1944年的时候,M1A2炮才开始列装谢尔曼坦克,最先下发的并不是美军,而是通过租借法案运到了苏联。但在苏联受到的评价并不怎么好,尤其是在容易翻车这一点上。
北非战役和西西里岛战役中,各式型号的谢尔曼坦克自然表现优秀,其中原因是因为对手主要是意大利的小坦克。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才加深了美国人认为谢尔曼完全可以应对未来战场的错误印象,甚至一度放弃了对潘兴坦克的研究。待西线战场开辟之后,谢尔曼坦克不管是火力还是防御远不及豹式、虎式坦克,往往需要成倍的数量才能换掉一辆德国坦克,好在它面对这两位的机会不是很多。期间自然也发生过一辆谢尔曼打好几辆豹式的记录,但这种撞大运的战绩说明不了什么。
谢尔曼的改进型号基本上就是从M4A1到M4A6,其中M4A1使用的铸造车身,炮塔座圈直径为1.5米,无法装备76mm口径的火炮。从M4A2开始,其车体开始采用焊接的模式,原来圆润的外形也开始变得有棱有角。M4A2E8型将炮塔座圈扩大到了1.75米,以便安装倍径较长的76mm炮。而后的改进型号变化并不是很大,多是内部细节或发动机的变化,还有的仅停留在原型车方面。其中M4A3E8更换了HVSS悬挂装置,本质上没什么变化,就是纵向弹簧变成了横向弹簧。
谢尔曼M4A6
尽管谢尔曼坦克在设计理念和自身实力上并不算完美,但其为战争胜利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被忽视的。美国在二战时期对待坦克的态度和苏联很是相像,就是用数量来弥补质量上的缺陷,而谢尔曼坦克正好也是一款可适应大量生产的坦克,这也算是它最大的优点了。战争结束之后,谢尔曼基本上迎来了全面的淘汰,速度远超过T34坦克,只有少部分国家将其改装后使用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换一个角度来看,它就是一款面对战争的应急产品。
关注官方公众号:装甲战争 收获更多惊喜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