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發出來不難,難在寫出閱讀體驗好的文章。
不好的閱讀體驗會讓讀者過早流失,也意味著辛苦寫出來的文章,反響可能寥寥無幾。
但只要持續寫、從反饋中學習,我們就能越來越瞭解「如何寫出閱讀體驗好的文章」。
我便是這麼做的,作為一個致力於做好知識分享的創作者,2022 年的下半年,我在機核這邊一共發了 10 篇文章、7 篇被精選推薦到了首頁。而最近的 3 篇點贊收藏一篇比一篇高,收藏最高接近 300,在少數派首發的版本也收穫了 320+ 的點贊。
回顧這些創作後,我發現了 12 個幫我提升文章閱讀體驗的寫作秘訣,想通過這篇文章分享出來。
如果你和我一樣經常通過文章分享知識,但不知道如何寫出閱讀體驗好的文章,希望這一篇能幫到你。
1. 動筆前先定標題
在動筆寫文章前,我會先定好文章的標題,而且要儘量接近能直接發的程度。
比如寫這篇文章時,我就先擬定了一個標題《提升文章閱讀體驗,2022 年我用到的 x 個創作秘訣》,假如我已經寫完了文章,這個程度的標題直接就可以拿來用。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我發現這樣對我有兩個好處:
- 避免寫作偏題:一旦標題定下來,就能持續起到提醒的作用,避免我中途寫著寫著偏了題
- 更好評估選題價值:寫一個好標題,需要更多思考目標讀者是誰、他們需要怎樣的內容、我又能提供怎樣的內容,這樣的思考過程,也能讓我評估選題是否契合潛在需求、自己有沒有足夠分享的存貨,避免隨意定了個標題就開寫、結果寫到一半突然感覺發出來也沒多少人會看,或是發現自己沒東西可寫
不管是避免文不對題,還是幫助選出自己更有把握的選題,這兩點最終都有助於提升文章的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做法的有效性似乎早已在視頻製作中驗證了。專注於生產力知識分享的 Thomas Frank 在 YouTube 擁有 280 多萬粉絲(YouTube 頻道 @Thomasfrank),而他在推特分享提升視頻質量的 5 個簡單方法時,也建議在拍視頻前定好標題。
雖然我直至寫這篇文章才想起他的推文,但當我發現我們都摸索出了相同的做法時,還是讓我忍不住想要「啊哈」一下。
2. 用多級標題和註釋寫大綱
對於定好標題的文章,我曾經會直接開寫,但現在,我會額外花時間寫個大綱。
我的大綱由多級標題和註釋構成:
- 多級標題:對文章局部內容的概括性描述,既有前言、正文、總結這樣粗略的一級標題,也有更具體的二三級標題,一般我會盡量控制在兩層及以內的目錄深度,因為我發文章主要是在少數派和機核,這兩個平臺的目錄也差不多支持到這個深度
- 註釋:對文章局部內容對寫作要求,比如用什麼寫作框架,需要講清哪些信息,我都會在對應的標題下加註釋
類似「動筆前先定標題」,我發現這麼做對我有 3 個好處:
- 避免偏題:雖然文章標題定了,但寫什麼還是比較模糊,多級標題和註釋能讓我對局部要寫的內容有更清晰的預期,進一步降低了偏題的可能性,避免文不對題的負面體驗
- 便於設計閱讀體驗:這樣的大綱對我來說,就像是閱讀體驗的設計圖,而我恰好知道好的體驗呈現出怎樣的特徵,因而可以通過註釋,具體描述開頭、中間、結尾分別要寫出怎樣的內容
- 減小寫作阻力:如果沒有這些輔助信息,我會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就像是在空白的時間軸上製作視頻、或是靠著文件名寫代碼,這個角度而言,它們起到的作用類似建房子前打的地基
為了寫出這樣的大綱,我會做這 3 步:
- 針對文章標題,列出能想到的、可以寫的要點
- 將要點分組、轉為多級標題的結構
- 拆解出每塊內容的寫作要求,補充註釋
3. 儘早拋出鉤子
寫文章的開頭時,我會先拋出有吸引力、且和文章內容相關的信息,力求快速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在內容創作領域,很多人喜歡管這種信息或行為叫鉤子(hook)。
這裡我舉兩個文章裡的例子:
- 一個是我在介紹自己如何搭建知識庫的 文章 中,開頭第一句引用了我朋友的話「早就想偷學你記筆記的方法了」,以此讓讀者好奇「到底是怎樣的方法」,同時也是用第三方的評價為文章的實用性背書;
- 在另一篇介紹遊戲宣傳片故事結構的 文章 中,我則在開頭用了自己的內心旁白「臥槽?這片子做得也太牛逼了吧!」,以此讓讀者好奇「是什麼片子」。
一句朋友的話,讓讀者好奇「到底是怎樣的方法?」
一句自己的內心旁白,讓讀者好奇「是什麼片子牛逼?」
結果而言,雖然我無法精確分析這麼做的影響有多大,但這兩篇文章都獲得了不錯的反響,知識庫搭建的在少數派點贊 320+,宣傳片故事結構的在機核獲贊 100+。
而我選擇提高開頭的吸引力,主要有這 3 點考慮:
- 避免讀者過早流失:我平時也會找各種教程文章看,但如果一篇文章開頭看得差不多了,我還是沒感覺沒什麼興趣,我大概率就會選擇關掉網頁、將這篇文章拋之腦後,而這類親歷的負面體驗也讓我更加關注自己的文章,因而會想辦法避免目標讀者過早流失的情況
- 提升讀者的專注度:據我所知更高的興趣強度有助於學習,因而我想通過有吸引力的開頭增強讀者的興趣,提高他們閱讀正文的專注度,繼而更好的吸收我所分享的知識
- 提升內容的整體體驗:基於我對用戶體驗和遊戲宣傳片的瞭解,我發現好的體驗設計都很關注開始和結束,如果起點和終點體驗夠好,整體的體驗也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我想到了將「有吸引力的開頭」用作整體體驗設計的第一塊積木
但怎樣的內容是有吸引力的?我認為要儘量滿足這兩點:
- 能引起好奇的
- 能突出文中信息價值高的
這是由我自身體驗得出的結論,當我在網上找文章看時,不是為了娛樂消遣、就是為了學習新知識。
前一種情況下我會更關注引發我好奇的內容,而後一種情況下,我則會依靠部分內容快速判斷,這篇文章是否能幫我解決我的問題、或是否有我要找的答案。由此可以得出,一篇文章要想吸引人,引人好奇或突出價值至少得沾一點。
要引起讀者的好奇,我常用的做法包括:
- 故事講一半:比如我在介紹宣傳片故事結構的文章,開頭一句「臥槽?這片子做得也太牛逼了吧!」,讓讀者好奇「什麼宣傳片讓他覺得牛逼?」
- 透露部分秘密:比如我在知識庫文章的開頭,提到我能寫出多篇精選文章、離不開我的筆記和知識庫,但沒有講它們是怎麼關聯到一起的,讓讀者好奇「筆記和知識庫是怎麼讓他寫出這些文章的?」
要突出文中信息的價值,我則會這麼做:
- 直觀展示成果
- 引用第三方評價:用第三方的評價為文中價值背書,比如我在知識庫的文章開頭引用了我朋友的話「早就想偷學你記筆記的方法了」,暗示朋友對我的學習能力印象深刻,也為文中我能講的實用性背了書
- 表明為誰而寫:提及目標讀者的需求、渴望或目標,或是直接提文章是為怎樣的群體而寫的,讓他們確信文中內容正是他們想要的,比如我在知識庫文中提及「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樣,苦於不知道如何做好個人的知識管理,或是面臨筆記堆積成山、找起來頭大的問題,我的分享或許能幫到你。」,就是在表明這篇文章是為誰而寫的(當然寫的內容也要真的為讀者考慮)
4. 開頭展示預期收穫
在前言的結尾,我會為讀者展示他們預期的收穫,或者說他們將會瞭解到什麼。
在開頭展示預期收穫
這個做法源自個人經驗,我發現那些讓我體驗好的知識分享類視頻、播客,大多都會在開頭講清預期收穫,讓我更好的瞭解自己將要學到什麼,這讓我有了很好的體驗,因而也學著用到了自己的文章裡。
具體的展示做法視要點的數量而定:
- 一個要點:一句話講清,比如我在知識庫搭建的文章中只有一個要點,就用一句話加粗
- 多個要點:用列表羅列出來,比如我在宣傳片故事結構的文章中有 5 個要點,就在開頭羅列了出來
羅列 5 個階段
到這裡,我已經介紹了 4 個技巧:
- 動筆前先定標題
- 用多級標題和註釋寫大綱
- 儘早拋出鉤子
- 開頭展示預期收穫
這 4 個技巧基本覆蓋了寫作前準備和開頭的部分,接下來要講的另外 4 個,則是和寫正文有關的。
5. 用因果與轉折敘事
如果要講故事,我會在表達中突出因果與轉折,比如:
我刷了會手機感覺有點無聊,便拿起 Steam Deck 想著玩一會再繼續寫稿子,但這一玩就到了凌晨,結果這天稿子也是一個字沒動。
為什麼要刻意突出因果和轉折?
還是上面的故事,但去掉因果和轉折:
我刷了會手機感覺有點無聊,然後拿起 Steam Deck 想著玩一會再繼續寫稿子,然後這一玩就到了凌晨,然後這天稿子也是一個字沒動。
如果我用得沒錯的話,你應該會發現第二段變得更乏味了,而用這種方法敘事,正是為了提升故事的吸引力。
要想這麼講故事,我會嘗試用下面這樣的結構表達:
- xxx 發生了,因而導致了 xxx
- 但是 xxx 發生了,因而導致了 xxx
這種敘事的方法並非我獨創,而是來自《南方公園》的作者(YouTube 視頻'"But... Therefore..." Matt Stone and Trey Parker'),我只是有段時間在研究如何做好知識分享,發現了擅長用遊戲解釋複雜概念的 Nicky Case,從他的 YouTube 視頻學到了這種方法(YouTube 視頻"How To Explain Things Real Good (Stanford mini-talk)")。
6. 在局部用合適的框架
如果文中的某一塊內容有明確的目的,我會選用最合適的框架來組織語言。
這是受到了編程開發領域文檔設計的啟發(YouTube 視頻"What nobody tells you about documentation"),當產品或服務的提供方為用戶提供文檔指南時,離不開 4 種文檔類型:
- 教程:從零開始、手把手教讀者做一件事,側重完整走完流程,比如《發佈你的第一個課程》
- 操作指南:旨在解決特定的問題,提供一系列步驟或不同情景下的做法,默認讀者已經有一定知識儲備,比如《如何將數據導入 Notion》《如何更改系統的語言設置》
- 參考指南:為讀者提供快捷、準確的參考信息,內容像字典或百科那樣結構化,比如《Notion API 開發文檔》《視頻上傳參數要求》
- 解釋:解釋概念、術語、背景等信息,幫助讀者學習,比如《什麼是 Block》《為什麼選擇用 Python 開發》
如果你覺得誰家產品/服務的文檔很難用,很有可能就是他們嘗試將多種文檔塞進一篇文章裡導致的
而我寫的文章又是以知識分享為主,目的上和這 4 種文檔有所重疊,因而借鑑了過來。
但我也不是完全硬套,我會針對表達目的挑選合適的文檔類型,從內心提醒自己、或用前面提到的註釋寫提示:
- 解決問題:用操作指南的思路寫,講清要解決的問題或行為目的,提供步驟或不同的做法參考,讓讀者知道怎麼做
- 解釋概念:用解釋的思路寫,儘可能通俗易懂的表達,讓讀者理解是什麼或為什麼
7. 用通俗易懂的表達
寫知識分享類文章時,我會考慮儘可能通俗易懂的表達,因為文章是寫給讀者看的、而不是寫給我自己看的。
我的個人經歷讓我很早就開始關注這種做法,我看過太多不友好的「新手向」文章了,隨處可見的專業術語和縮寫、引用晦澀難懂的維基百科介紹,或是把一個概念用更抽象的方式「解釋」出來,這些負面體驗的影響之下,我也變得更加關注那些體驗好的知識分享,每次遇到後都嘗試拆解學習他們的做法。
通過在知識庫搭建的 文章 實驗這些所學,我也收穫了讀者的積極反饋:
在知識庫搭建的文章下,有讀者點讚了我打的比方
現在每當我要解釋什麼時,我會考慮這從 3 種方法中選一個最合適的:
- 配圖:展示圖片、動圖或視頻,用視覺元素把東西講清,比如「用 3D 動畫演示鋼琴的工作原理」
- 舉例:給一個相關的例子,比如「《薩爾達傳說 曠野之息》便是一個開放世界遊戲」
- 打比方:用關聯的東西幫助解釋,比如「筆記軟件 Notion 就像一把瑞士軍刀」
這個框架是我從 Nicky Case 那學來的,早前我也零零散散的有感覺到視覺化表達、類比是很好的解釋方法,但直至看到他的 YouTube 視頻(YouTube 視頻"How To Explain Things Real Good (Stanford mini-talk)"),我才理解有 3 種方法可用,並開始有意識的用在自己的寫作中。
8. 讓樣式和結構更易閱讀
前面不少技巧都和表達有關,但除了表達,還有兩個因素對閱讀體驗的影響也很大,它們便是樣式和結構。
會這麼做也是源自個人體驗,在我關掉一篇文章頁面的常見原因中,文字密集成堆、沒有用樣式突出重點這些原因算是位居前列,這樣的文章不僅讀起來累,獲取信息的效率也不高,因而除非特別感興趣,大部分情況下我都會避而遠之,這也讓我自己寫作時更有意識的避免踩同樣的坑。
從樣式和結構著手時,我通常會做這些:
- 用標題和子標題給內容分組
- 在每大塊和每段開頭包含要點,比如每個標題後的第一句話最好能概括後面大塊的信息、每段第一句話最好能概括這一段的信息,方便讀者掃讀提取信息
- 加粗重要信息,但剋制加粗的佔比,畢竟一堆加粗相當於沒加粗
- 羅列信息時用列表,像步驟一類的用有序列表,順序不那麼重要的就用無序列表
- 鏈接、英文、數字與中文之間空格,比如「這個做法是我從 少數派寫作指南 學來的」「我主要用 Obsidian 來寫作」「原因可以概括為 3 點」
- 適度用圖片分割文本,降低閱讀壓力,儘量避免 PC 端閱讀時整個頁面全是文字
至此,我介紹了 4 個新的技巧:
- 用因果與轉折敘事
- 在局部用合適的框架
- 用通俗易懂的表達
- 讓樣式和結構更易閱讀
這 4 個技巧覆蓋了我寫正文的環節,而最後要介紹的 4 個技巧,將會討論在正文基礎上的優化,以及長期的做法。
9. 幫讀者總結要點
每當我在文中拋出一定的信息量後,我會幫讀者總結要點。
這麼做主要是為了幫助讀者記憶,人短期能記住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我寫的文章又以知識分享為主,必然要傳授新知識。有了每隔一段內容的總結,即便讀者漏掉了一些信息,也能借助總結重新回憶,或是發現自己沒理解透的地方再回去讀。
我通常會做兩種總結,視文章長度和信息量而使用:
- 全文:總結整篇文章的要點,基本寫知識分享的文章必帶
- 局部:總結前面臨近的部分內容的要點,如果寫長文會考慮用(比如一篇接近萬字),總結單個標題下的要點,或每 4 個要點總結一次
10. 在結尾創造驚喜
寫到最後,如果有靈感的話,我會為讀者創造一些驚喜。
這是為了提升整體的閱讀體驗,前面我曾講過好的體驗都很看重開始和結束,而學習遊戲宣傳片的經歷,也讓我知道了結尾的驚喜有多麼讓人印象深刻,因而我也用到了自己的寫作中。
具體做法上,我用這兩種比較多:
- 開個玩笑:開一個和文章相關的笑話,讓看到最後的讀者會心一笑,比如我在知識庫搭建文章的結尾引用了朋友的話「一年,你知道我這一年怎麼過的嗎」,也對應了開頭他的那句「早就想偷學你記筆記的方法了」
- 提供福利:考慮讀者讀完後還想要什麼額外內容,作為驚喜拋出來,比如我在宣傳片故事結構文章的結尾,分享了一個精選的遊戲宣傳片案例庫,讓讀者可以趁熱練習一把
在知識庫搭建的文章結尾,我用朋友的話開了個最後的玩笑
11. 找朋友測試
以前寫完文章我恨不得立馬就發,但現在我會先緩一緩,因為我要找朋友測試。
但文章又不是程序,為什麼要測試?
因為我自己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的文章,當我寫一篇知識分享的文章,我需要確保表達是通俗易懂的、文中的知識是實用的、全文的閱讀體驗也是良好的,即便我知道「如何通俗易懂的解釋」,我實際寫出來的內容也不一定真的通俗易懂,必須通過外界反饋才能檢驗。
而且測試還能給我帶來意外的驚喜,在 這篇宣傳片故事結構的文章 中,朋友們給我的建議反饋大多指向了閱讀體驗的提升,而 這篇知識庫搭建的文章,則是第一次沒有任何負面反饋的文章,讓我一度十分意外。
朋友們的反饋不僅能指出文章的問題,通常還會提供建設性的優化建議
具體做起來,我的測試可以分為這 6 步:
- 草稿即將完成時,聯繫找出對主題感興趣、又有測試意向的朋友,溝通好時間
- 將參與測試的朋友錄入清單,防止遺漏
- 寫完草稿後,準備一個公開版的文章,比如我會將圖文轉入 Notion 開啟分享
- 將文章鏈接發給朋友,等待讀後的反饋
- 收集所有人的反饋,集中記錄在一個地方
- 分出負面反饋,逐一判斷是否需要優化、如何優化,然後改文章
12. 持續學習、大膽實驗
最後要分享的秘訣當然也是最重要的,因為前面的所有秘訣都是以此為基礎的。
它便是「持續學習、大膽實驗」,持續學習新知識,將對寫作有啟發的做法投入實驗。
學的對象可以是其他領域,比如我的寫作技巧便受到了這些領域的啟發:
- 遊戲宣傳片(Derek Lieu):讓更加關注文章的首尾體驗、瞭解瞭如何快速抓住吸引力,用佔位符減小剪輯阻力的做法,也啟發了我用大綱和提示來寫作
- 視頻製作(YouTube 創作者學院):讓我學會了如何起一個好標題
- 遊戲設計與教育(Nicky Case):讓我學會了引人入勝的敘事技巧、如何通俗易懂的解釋,以及找人測試解釋的重要性
- 在線教育(Coursera):至少 17 門幕課的學習,讓我對好的教育性內容設計有了切身的感受,也啟發了我在開頭展示預期收穫、幫讀者總結要點的做法
- 軟件開發(Daniele Procida):技術向寫作中的 4 種文檔類型,啟發了我如何專注於目的寫作
- 用戶體驗(nngroup):讓我瞭解了網頁上用戶常見的閱讀行為模式,以及如何從樣式、結構、表達等方面提升用戶的閱讀體驗
學習對象也可以是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比如把新的寫作技巧投入實驗後,從作品的實際反饋中學習,或是日常看其他人的文章時,將自己閱讀體驗的好壞作為信號,拆解分析別人的做法,學習是什麼導致了自己的這些體驗。
當然,學完後也別忘了用在自己的新文章裡,從外界反饋中檢驗效果,只有經歷了實踐的檢驗,我們才能學到更多、寫出更好的文章。
總結
總結一下,我在本文中分享了這 12 個寫作技巧:
- 動筆前先定標題
- 用多級標題和註釋寫大綱
- 儘早拋出鉤子
- 開頭展示預期收穫
- 用因果與轉折敘事
- 在局部用合適的框架
- 用通俗易懂的表達
- 讓樣式和結構更易閱讀
- 幫讀者總結要點
- 在結尾創造驚喜
- 找朋友測試
- 持續學習、大膽實驗
在回顧了自己用的這些技巧後,我也學到了這 3 點:
- 文章不等於筆記,文章是寫給讀者看的、筆記是寫給自己看的,我們需要靈活運用自己的寫作能力,填補與讀者間信息的鴻溝
- 讀者的視角能讓我們學到更多,我們既可以從自己文章的讀者反饋中學習,也可以作為別人文章的讀者、從自己的體驗中學習
- 創作本身便是學習的循環,不管是通過寫作分享自己的知識,還是發佈文章後理解外部的反饋,都能幫助我們持續的學習成長
希望我的分享能幫你們寫出更好的文章,也期待你們實踐後的更多反饋。
本文為少數派獨家首發,原文鏈接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