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碼產品領域,很少有設備能像西聖Mike 2這樣,以不到200元的售價掀起如此大的聲浪,作為一名長期混跡於短視頻和直播領域的創作者,我對麥克風這類設備的要求近乎苛刻——既要輕便易用,又得在嘈雜環境中保持人聲清澈;既要續航持久,又得兼容各種設備。而當我拿到這款被冠以“百元級旗艦”頭銜的無線領夾麥克風時,最初的懷疑很快被實際體驗碾碎。它或許不是完美的,但在性價比的維度上,確實重新定義了我對入門級設備的認知。
開箱
初次接觸西聖Mike 2,最直觀的感受是它刻意與“廉價感”劃清界限。充電倉的黑黃撞色設計像極了極客的隱藏彩蛋——沉穩的磨砂黑外殼下,內襯的明黃色彷彿在提醒你:這玩意兒不甘平庸。比起初代的圓潤造型,Mike 2的方形發射器更接近旗艦Mike Pro的設計語言,重量控制在10克,磁吸背夾的設計堪稱神來之筆:傳統夾子會壓垮輕薄衣領,而它既能夾在衣角,也能直接吸附在金屬表面。有次拍攝時,我甚至把它貼在自行車把手上,全程穩如磐石。這種“萬物皆可收音”的靈活性,讓創作場景的邊界被無限拓寬。
https://item.jd.com/10137914761169.html
音質:當“百元機”玩起了高保真
參數黨會一眼愛上Mike 2的硬件堆料:48kHz/24Bit採樣率、110dB SPL最大聲壓級、70dB信噪比——這些通常出現在千元設備上的配置,被塞進了這個小方塊裡。實際測試中,它的表現更像一個“技術宅”:在安靜的室內,人聲的唇齒摩擦和氣音細節被完整保留,甚至能聽到輕微的換氣聲,這種細膩度在百元檔幾乎獨孤求敗。但真正讓我意外的是它的動態範圍:錄製一段包含驟升驟降語調的獨白時,沒有出現爆音或失真,低頻沉穩度接近專業配音設備。當然,如果硬要挑刺,它的高頻延展性相比專業級麥克風仍顯單薄,但在剪輯軟件中稍作均衡器調整就能彌補。

降噪
降噪功能是Mike 2的殺手鐧,也是它與競品拉開差距的關鍵。官方宣稱的4重PSNE降噪算法聽起來晦澀,實際效果卻簡單粗暴——在車流密集的十字路口測試時,環境噪音被壓制到近乎白噪音的基底,而人聲像被“提純”過一樣突出。這種效果並非粗暴削頻,而是通過32位浮點DSP芯片實時分離人聲與環境音。有趣的是,它的AI抗風噪算法甚至能識別風力等級:三級微風下幾乎聽不到風噪,但面對突如其來的陣風時,仍需配合防風毛衣(需另購)才能完全壓制。相比之下,同價位的某些產品要麼降噪力度不足,要麼把人聲也削得乾癟,Mike 2在這方面的平衡堪稱教科書級別。

連接與續航
無線麥克風最怕的就是信號斷連,而Mike 2的第二代海豚聲納定位技術確實給了我安全感。在結構複雜的商場內,隔著兩堵牆仍能穩定傳輸,20ms的延遲幾乎感受不到音畫不同步。充電倉的1200mAh電池是個隱藏福利:單次10小時續航配合充電倉的3次補電,足夠支撐三天的高強度拍攝。有次外出忘記充電,臨時用充電寶給接收器邊充邊錄,這種“救命”設計值得點贊。唯一的小遺憾是,接收器插在安卓手機上時會佔用Type-C接口,若同時充電需搭配擴展塢——這點上,某疆的藍牙方案反而更靈活。

真實場景下的“壓力測試”
為了驗證官方宣傳的“200米傳輸距離”,我特意找了個足球場測試。結果發現,無障礙環境下150米內人聲依然清晰,但超過180米後開始出現斷續——這個表現已經遠超同價位產品。另一個驚喜場景是雙人訪談:兩隻麥克風同時工作時沒有串頻,接收器的雙指示燈能直觀顯示連接狀態。相比之下,我曾用過的某款千元麥克風在相同場景下會出現輕微的相位抵消問題。不過,它的“一鍵混響”功能略顯雞肋,特效更像是KTV級別的空間模擬,嚴肅創作時建議關閉。

作為深度用戶,必須指出幾個容易被忽略的短板:首先是防風罩的缺失,戶外拍攝時需自備毛衣或第三方配件;其次,接收器插在iPhone上會凸出一截,握持時略有硌手感;最後,雖然支持相機連接,但索尼A7系列需調整電平設置才能避免底噪。這些細節問題暴露出它仍是一款以手機用戶為核心的產品,專業設備兼容性上有妥協。

使用西聖Mike 2的三個月裡,它逐漸成為我設備庫中的“萬金油”——從深夜的ASMR錄製到喧鬧的展會直播,這個小東西總能交出80分以上的答卷。它的核心優勢不在於單項性能的極致,而在於刀法精準的均衡:用70%的價格實現了85%的旗艦體驗。對於預算有限的學生黨、剛入行的自媒體人,或是需要備用機的職業攝影師,它都是現階段最理性的選擇之一。當然,如果你追求廣播級的音質或複雜的多設備協同,加錢上專業設備仍是更穩妥的選擇。但在這個消費降級的時代,能用一頓火鍋錢換來“聲音自由”,或許就是Mike 2最大的魔力。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宅男日記 原創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