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码产品领域,很少有设备能像西圣Mike 2这样,以不到200元的售价掀起如此大的声浪,作为一名长期混迹于短视频和直播领域的创作者,我对麦克风这类设备的要求近乎苛刻——既要轻便易用,又得在嘈杂环境中保持人声清澈;既要续航持久,又得兼容各种设备。而当我拿到这款被冠以“百元级旗舰”头衔的无线领夹麦克风时,最初的怀疑很快被实际体验碾碎。它或许不是完美的,但在性价比的维度上,确实重新定义了我对入门级设备的认知。
开箱
初次接触西圣Mike 2,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刻意与“廉价感”划清界限。充电仓的黑黄撞色设计像极了极客的隐藏彩蛋——沉稳的磨砂黑外壳下,内衬的明黄色仿佛在提醒你:这玩意儿不甘平庸。比起初代的圆润造型,Mike 2的方形发射器更接近旗舰Mike Pro的设计语言,重量控制在10克,磁吸背夹的设计堪称神来之笔:传统夹子会压垮轻薄衣领,而它既能夹在衣角,也能直接吸附在金属表面。有次拍摄时,我甚至把它贴在自行车把手上,全程稳如磐石。这种“万物皆可收音”的灵活性,让创作场景的边界被无限拓宽。
https://item.jd.com/10137914761169.html
音质:当“百元机”玩起了高保真
参数党会一眼爱上Mike 2的硬件堆料:48kHz/24Bit采样率、110dB SPL最大声压级、70dB信噪比——这些通常出现在千元设备上的配置,被塞进了这个小方块里。实际测试中,它的表现更像一个“技术宅”:在安静的室内,人声的唇齿摩擦和气音细节被完整保留,甚至能听到轻微的换气声,这种细腻度在百元档几乎独孤求败。但真正让我意外的是它的动态范围:录制一段包含骤升骤降语调的独白时,没有出现爆音或失真,低频沉稳度接近专业配音设备。当然,如果硬要挑刺,它的高频延展性相比专业级麦克风仍显单薄,但在剪辑软件中稍作均衡器调整就能弥补。

降噪
降噪功能是Mike 2的杀手锏,也是它与竞品拉开差距的关键。官方宣称的4重PSNE降噪算法听起来晦涩,实际效果却简单粗暴——在车流密集的十字路口测试时,环境噪音被压制到近乎白噪音的基底,而人声像被“提纯”过一样突出。这种效果并非粗暴削频,而是通过32位浮点DSP芯片实时分离人声与环境音。有趣的是,它的AI抗风噪算法甚至能识别风力等级:三级微风下几乎听不到风噪,但面对突如其来的阵风时,仍需配合防风毛衣(需另购)才能完全压制。相比之下,同价位的某些产品要么降噪力度不足,要么把人声也削得干瘪,Mike 2在这方面的平衡堪称教科书级别。

连接与续航
无线麦克风最怕的就是信号断连,而Mike 2的第二代海豚声纳定位技术确实给了我安全感。在结构复杂的商场内,隔着两堵墙仍能稳定传输,20ms的延迟几乎感受不到音画不同步。充电仓的1200mAh电池是个隐藏福利:单次10小时续航配合充电仓的3次补电,足够支撑三天的高强度拍摄。有次外出忘记充电,临时用充电宝给接收器边充边录,这种“救命”设计值得点赞。唯一的小遗憾是,接收器插在安卓手机上时会占用Type-C接口,若同时充电需搭配扩展坞——这点上,某疆的蓝牙方案反而更灵活。

真实场景下的“压力测试”
为了验证官方宣传的“200米传输距离”,我特意找了个足球场测试。结果发现,无障碍环境下150米内人声依然清晰,但超过180米后开始出现断续——这个表现已经远超同价位产品。另一个惊喜场景是双人访谈:两只麦克风同时工作时没有串频,接收器的双指示灯能直观显示连接状态。相比之下,我曾用过的某款千元麦克风在相同场景下会出现轻微的相位抵消问题。不过,它的“一键混响”功能略显鸡肋,特效更像是KTV级别的空间模拟,严肃创作时建议关闭。

作为深度用户,必须指出几个容易被忽略的短板:首先是防风罩的缺失,户外拍摄时需自备毛衣或第三方配件;其次,接收器插在iPhone上会凸出一截,握持时略有硌手感;最后,虽然支持相机连接,但索尼A7系列需调整电平设置才能避免底噪。这些细节问题暴露出它仍是一款以手机用户为核心的产品,专业设备兼容性上有妥协。

使用西圣Mike 2的三个月里,它逐渐成为我设备库中的“万金油”——从深夜的ASMR录制到喧闹的展会直播,这个小东西总能交出80分以上的答卷。它的核心优势不在于单项性能的极致,而在于刀法精准的均衡:用70%的价格实现了85%的旗舰体验。对于预算有限的学生党、刚入行的自媒体人,或是需要备用机的职业摄影师,它都是现阶段最理性的选择之一。当然,如果你追求广播级的音质或复杂的多设备协同,加钱上专业设备仍是更稳妥的选择。但在这个消费降级的时代,能用一顿火锅钱换来“声音自由”,或许就是Mike 2最大的魔力。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宅男日记 原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