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已知圍棋首次出現在典籍記載中,應該是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的“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其中的“弈”就是圍棋的一個古稱,書中用下圍棋的時候拿著棋子猶豫不決下在何處就會輸棋來講道理,產生了我們至今仍常使用的成語“舉棋不定”。《左傳》的作者歷來有所爭議,但是現在普遍認可其成書時間大致在公元前四百多年的戰國中期,距今將近兩千五百年。不得不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承至今,而圍棋在那時就已經是其中一部分了。
衛獻公自夷儀使與甯喜言,甯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曰:“烏乎!《詩》所謂‘我躬不說,皇恤我後’者,甯子可謂不恤其後矣。將可乎哉?殆必不可。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復也。《書》曰: ‘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詩》曰: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今甯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哉!” ——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但你要以為這就是圍棋最早的出現時間就太低估這塊“遊戲界的化石”的古老程度了。 戰國時期的《世本·作篇》中明確介紹了圍棋的源頭: “堯造圍棋,丹朱善之。” 一下子就把圍棋的歷史推向了上古時期。這種說法不但有 《博物志》、《金耬子》等書附和,更有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將圍棋發明時間準確到公元前2356年(我沒看過大英百科原書,只是在不少地方看過這個說法,但總覺得不喝二斤威士忌寫不出這麼精確的發明時間)。 這種把眾多事蹟歸於一個名人身上是傳說慣用手法不必過於當真。
不過從古時這些記述,加上圍棋簡明自然的規則以及棋子平等的設定,基本可以認定圍棋起源於氏族部落時期,保守估計有四千年以上的歷史。
不知道為什麼丹朱這名字很受遊戲動漫歡迎
擴展閱讀:關於堯把圍棋教給兒子丹朱這事兒還有個暗黑版本。當時圍棋最大的作用是占卜,屬於類似宗教權的重要部分。堯被迫把統治權交給舜,就只好把也很有分量的占卜傳給兒子。我對其真實程度不做保證,大家看過之後圖一樂,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吧。
除了《左傳》中用圍棋來講道理,另一本公元前二百年左右成書的儒家著作《孟子》中不但也提供“專心致志”這樣中國人使用至今的成語,更是提到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第一位圍棋高手:弈秋。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
可以用來打比方說明道理,也產生了所謂全國第一的棋手,這充分證明在戰國時期圍棋的普及程度已經非常高了。就倆人會玩,三個人知道的東西是沒法打比方,更選不出全國冠軍吧。
漢代圍棋仍在繼續發展,並已經產生了類似過年吃餃子這樣的習俗。
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戶竹下圍棋。勝者終年有福。負者終年疾病。取絲縷就北辰星求長命乃免。 ——西京雜記
也被還未登基的漢景帝劉啟運用得出神入化,真正地在物理意義上用圍棋擊敗對手——他用棋盤把堂兄弟吳王世子劉賢給開瓢了。太子打死諸侯王世子這事兒直接成了七國之亂的導火索。
但要說圍棋發展的第一次高潮,還得從漢末三國時期才開始。這可能與當時圍棋規則逐漸成熟,棋盤從十七路開始向十九路發展有關,這讓圍棋的複雜度和深度碾壓了所有棋類遊戲。在三國時期一眾如諸葛謹、陸遜和費煒等名人都是史書中明確提到的圍棋愛好者,按照《博物志》的說法,曹操和當時的國手水平差不多,應該是其中水平最高的。
牛逼人物曹丞相——能寫詩賦能寫兵書下圍棋也是高手
馮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凱等善圍棋,太祖皆與埒能。 ——《博物志》
但是似乎按照普及程度和整體實力,東吳的圍棋似乎更強。其中一些精彩對局也被記錄成棋譜供後人學習欣賞,之前引用過那首杜牧的詩裡就提到“一燈明暗復吳圖”。這句詩說的也許是他真是在看吳國的棋譜精選集,也許是用”吳圖“來指代棋譜,但不管是哪種都說明了這些棋譜的地位之高,可惜這些都湮沒在將近兩千年的時光裡了。我們今天能看到最早的棋譜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一局棋,黑白雙方我們都應該知道,由”小霸王“孫策對戰呂範。
擴展閱讀:下面的囉裡吧嗦,除非你喜歡刨根問底兒,否則不看也罷。
這盤棋普的真偽有所爭議,原因是這盤棋譜記錄的是十九路棋盤,有說法認為至少南北朝初期圍棋還是十七路。如當時的樂府詩中提到:
坐倚無精魂,使我生百慮。方局十七道,期會是何處。 ——《讀曲歌八十九首》之第七十五首
但也有考據是東漢成書的《孫子算經》中寫到棋盤是十九路這樣的證據:
今有棋局方十九道,問用棋幾何?答日:三百六十一。術曰:置十九道,自相來之,即得。 ——《孫子算經》
我的能力無法論證棋譜真偽,但是從邏輯上,我認為在古代那種環境下棋盤的變化應該是緩慢的、有地區差異的,甚至兩種大小的棋盤可能是長期共存的。就像傳播到西藏的圍棋”密芒“,直到阿沛·阿旺晉美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的時候也是十七路——他是藏式圍棋高手。所以這個真偽的證明可能還要歷史研究的突破,提出更直接的證據才行。
這第一波的圍棋高峰的頂點離不開一個人: 蕭衍 。他本該是個吟詩做賦下棋參禪的得道高僧,倒黴的是本職工作太耽誤事兒——他不巧是個皇帝。
這個因為幾次出家為僧而聞名的南朝梁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 ,不但經常通宵達旦的下棋,還寫了《棋法》、《圍棋賦》等技術文章。最關鍵的是他利用當皇帝的職務之便(看來從事皇帝這職業也不完全是壞事 つ﹏⊂ ),系統收集品評棋譜,並由此全方位多角度對圍棋高手的水平進行評定,讓圍棋進入更加系統化的進程。打個比方就是人家蕭衍同學不只是組織高手給玩家出精選的精彩實戰講解,還直接給遊戲加上了天梯系統,從此以後大家就可以打排位分出高低看到底是星耀還是鑽石了。他將圍棋高手分成了九個等級——九品,這也是今天圍棋段位的由來,不過那時的名稱更加文藝。
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鬥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 ——《棋經十三篇·品格篇》
隨著國家恢復穩定,圍棋的第二波高潮在唐代開始了。最明顯的線索是因為普及程度提高等原因,開始設置了“棋待詔”這樣專門負責圍棋事務的官職。這些擔任棋待詔的自然都是圍棋高手,其中比較出名的有遇到神仙的王積薪 ,戰勝日本國王子的顧師言等,當然Internationalization的大唐自然也少不了外籍棋待詔如來自新羅的樸球等。
王積薪的圍棋十訣至今仍被看作金科玉律,不過要我看,當成人生格言也行吧
也正是在唐代,圍棋傳播到了日本。之前應該也從朝鮮半島民間零星的傳入了,但是官方的正式引進一般認為是由遣唐使吉備真備操作的。這位後來做了右大臣(大約相當於丞相)的貴族學者,不但帶回了大唐的書籍曆法樂器弓矢……還有圍棋。加上在不晚於隋代,圍棋就已經傳播到朝鮮半島,至此形成了圍棋的大東亞國際時代。
擴展閱讀:圍棋傳播到日本的具體時間目前有所爭議,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大規模傳播是在中國唐代這個時期,而且從日本圍棋規則基本就是唐宋規則的變種這點上也能印證。
寫得挺累滴,今天就這麼地,有緣咱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