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證心
自南宋內丹大師薛道光(1078~1191)在其著作《還丹覆命篇》中提出“只要凝神入氣穴”的內丹修煉方法以來,這一要領便成為了內丹修煉中千古不變的核心原則。許多修煉者常常將“凝神入氣穴”與“意守丹田”混為一談,但實際上兩者存在顯著差異。意守丹田主要是將意念集中在肚臍下方的丹田穴位內,保持意念不外散,靜心守候丹田中的微妙變化,久而久之會生成一股溫暖的氣息,被稱作“真氣”。這種真氣能夠疏通淤堵,治病強身。由於意念是後天思維活動的產物,屬於陰性神識,因此所產生的真氣中夾雜著陰氣,無法凝結成丹,也難以達到純陽之體,更無法實現周身純陽的狀態。相比之下,“凝神入氣穴”則是內丹修煉的正統方法,正確運用能夠使純陰之中產生一陽,採集並凝結成丹,迴歸至純陽之體,為更高層次的修煉奠定堅實基礎。因此,簡單地將“凝神入氣穴”等同於“意守丹田”是不準確的。
首先,我們
對“凝神入氣穴”這句話進行逐字解析:凝,即凝聚、彙集之意;神,指的是本性,也就是先天本原之元神。張紫陽在《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中闡述:“神,有元神與欲神之分。元神,是先天賦予的一點靈光;欲神,則是氣質之性。元神代表先天之性。”
因此,意念是後天思維活動的產物,而元神則是先天自然賦予的本體,在修煉中從深度寧靜與真空狀態中產生的正念靈光,靜時體現為元神本體,動時則化為真意。意念屬於後天的殘餘,元神則是先天的清淨之寶,兩者截然不同。內丹修煉最重視先天,輕視後天,所以內丹修煉中的“精、氣、神”均指先天清靈之精微物質,而非後天重濁之殘餘,絕不可混為一談。氣穴,指的是腹部肚臍下方丹田中的內竅,也被稱為“竅中竅”(這是按北派解釋,南派及三豐派有不同解釋)。《性命圭旨》中說:“劈開竅中竅中竅,踏破天中天外天”;又說:“氣穴者,內竅也。”這個氣穴,在氣機發動時形成竅位,氣機停止時則變得渺茫,所以只有在氣機發動時才能確切知道氣穴的具體位置。先天的元始祖氣根植於氣穴之中,神與息在氣穴中相互依存,如同子母相會,當神與息相依,真氣發動,一陽來複,真陽便產生了。“入”字的含義,就是進入,從一個位置進入到另一個位置的意思,這是理解“凝神入氣穴”含義的關鍵。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凝神入氣穴”的修煉包含兩個步驟。首先是凝神,即聚集先天元性的靈光,斬斷後天思慮的雜念,降服浮躁的心猿意馬,在靜謐中獲得元神本體,由靜生動,化出真意,為下一階段的修煉創造良好條件;其次是入氣穴,重點在於“入”字,使真意靈光在氣穴中與元始祖氣相結合,將培養出的正念(真意)潛藏於氣穴之中。現將“凝神入氣穴”的具體方法簡述如下。
盤腿靜坐,頭部端正,身體挺直,全身放鬆,雙手互握成練功手勢,雙眼輕輕閉合,留一線微光注視鼻尖,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將逐漸平靜下來的意念集中於祖竅(印堂穴位置)。雙眼內視,靜靜觀照祖竅,雙耳內聽祖竅內的微妙動靜,舌尖上抵對準祖竅,呼吸均勻,歸於祖竅。含眼光,凝耳韻,緘舌氣,聽心息,這稱為機合四象。這是鎖定心猿拴住意馬的樁子,是斬斷識神雜念的有效方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有念與無念之間,呼吸自然歸根,氣息沉入丹田,連綿不斷,上下自然相互顧盼牽持。元代張三丰在《注呂祖<百字碑>》中說:“以眼視鼻,以鼻視臍,上下相顧,心息相依,著意玄關,便可降伏思慮。”
心、神、意集中於一處,雙眼的神光便會漸漸合一。神光是雙眼之光與真意的結合。道家學說認為,人體屬陰,唯獨雙眼中存有一點真陽,雙眼之陽與真意相結合,則陽性的本質便潛藏於真意之中,稱之為陽神。雙眼神光內照眼前的虛空深遠之境,初時眼前一片黑暗,持之以恆,日久神不外馳,後天返回先天,雙眼中的陽火自然化去眼前的陰神,陰氣逐漸消散,陽神逐漸顯現,眼前出現無數星光(小亮點)。所以《陰符經》中說:“機在目。”繼續凝神,靜坐時眼中可見一片光明,幽深玄遠,有可能“看見”各種綵帶,並有一點亮光躍然而出,稱為“粟米”。宋代白玉蟾說:“大道不離方寸地,工夫細密有行持。”隨著功夫漸深,在深度入定時會出現一輪中秋圓月,稱作“元性”。宋代張紫陽在《青華秘文》中說:“自太極分化以來,人稟得這一點靈光,便是元性。”又說:“性之初,如星火,圓陀陀,光爍爍。”“粟米玄珠”是坎位真陽氣與離位真陰氣發動而結合顯現的靈光。
識神不靜,元神便不會顯現,玄珠也難以產生。所以降伏心猿,拴住意馬,識神漸靜,元神漸凝,在極度寧靜與真空的狀態下,真陰真陽在祖竅中結合,得到此玄珠,便是凝神已得大成的驗證。元性顯現,既不要有意去求,也不要無意去守,在有意與無意之間,無形中總能感受到玄珠不離。此時全身上下洋溢著和煦溫暖,如同沐浴春風,酥軟愉悅。肚臍下方的丹田中也有一種感覺,如螞蟻爬行,癢癢的,又似乎有一股祥煙衝上心口絳宮,再回旋而下,妙不可言。清代李西月在《道情》詩中寫道:“鑽杳冥,引生祥煙,衝得我絳宮癢癢,醉得我四體綿綿。”這種氣機升降之處便是氣穴的真正所在,古人云:“氣發則成竅,機息則渺茫。”清代柳華陽在《金仙證論》中也說:“雖然氣穴在臍下,但還未得其真諦,必須等到神氣相投之時。其實此穴正在臍後腎前稍下的位置,前七後三,中間空懸一穴,這正是調藥煉精的地方,學者不可不仔細體察。”
上則祖竅中金木交匯並化出神光,下則丹田中氣機發動形成氣穴,如此則凝神的功夫便完成了。在靜謐中,元神動而化為真意,攝取雙眼神光駕馭這元性,靈光沿著人體中線的任脈下降,經過十二重樓,降至臍下丹田氣穴之中。用雙眼神光、性光及真意化成的三昧真火烹煉氣穴爐中的藥物真精。如同太陽懸掛在太空,陽光普照大地,大地中的陰氣因得到陽光照射而化為陽氣上升。《天仙道程寶則》中說:“所謂凝,就是先以目光注視所凝之處,微微用意收斂真氣,使其氤氳迴轉。”陸西星在《玄膚論》中說:“所謂凝,並不是僵硬不動的意思,而是以神進入氣穴之中,與之相守不離。”張三丰在《道言淺近》中說:“凝神,就是收回已經清淨的心,讓其進入內在。心未清淨時,眼睛不要亂閉,先要自我勸勉,勸得回來,心境清涼恬淡,再收入氣穴,這才叫凝神。”宋代俞琰在《易外別傳》中也說:“人的心是太陽,氣海是太陰,心定則神凝,神凝則氣聚,人能夠將神凝入氣穴中,則氣與神相合,就像太陰接受太陽的光照一樣。”神光下照至丹田之中,剎那間丹田中金光閃閃,虛室生白,恍惚間進入無我無物的混沌境界,大息一場,這便是移神入氣穴。在靜定之中,長期朗照,其間精氣、真息、神光三者融合歸一,正所謂“純陰之下,一陽來複”,自然充滿無限生機,元氣由此產生。元氣萌生後,駕馭自然的河車,上升至崑崙頂,再降下經過十二重樓迴歸氣穴之中,氤氳迴轉,逐漸化為胎息。待小藥生成,採摘逆行,風吹火化鍛鍊成真金,封固在爐內。火候足夠後,經過三百六十週天的循環,陽光三次顯現,大藥煉成,過關服食,一點落入黃庭,內丹便結成了。
總而言之,只有將寧靜中的精神(元神)集中於頭頂的正中位置(祖竅)內,達到“宇宙安定,源自天光”的境界,將眼前所顯現出的本質能量(元性),以靈動的光芒向下照耀並潛藏於腹部的丹田氣穴之中,像冬眠般蘊藏並促使其生長發育,這一過程才能被稱為“凝神入氣穴”。正如尹真人所著的《性命圭旨》中所闡釋的那樣:“這個秘訣沒有別的,就是把祖竅中凝聚的那一點陽性精神能量下藏到氣穴裡面”;趙避塵在《性命法訣明指》中也指出:“這個口訣沒有別的,就是將祖竅內煉出的先天陽性精神之光,已經收納入腹中,隨即會感覺到咕嚕的響聲,這便是已經到達海底(即丹田深處)的標誌,接著再用目光長時間地注視丹田,會感受到一股熱力,嗖嗖地動盪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