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入气穴·要旨


3楼猫 发布时间:2024-12-12 23:14:36 作者:武宗文圣 Language

凝神入气穴·要旨-第0张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自南宋内丹大师薛道光(1078~1191)在其著作《还丹复命篇》中提出“只要凝神入气穴”的内丹修炼方法以来,这一要领便成为了内丹修炼中千古不变的核心原则。许多修炼者常常将“凝神入气穴”与“意守丹田”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意守丹田主要是将意念集中在肚脐下方的丹田穴位内,保持意念不外散,静心守候丹田中的微妙变化,久而久之会生成一股温暖的气息,被称作“真气”。这种真气能够疏通淤堵,治病强身。由于意念是后天思维活动的产物,属于阴性神识,因此所产生的真气中夹杂着阴气,无法凝结成丹,也难以达到纯阳之体,更无法实现周身纯阳的状态。相比之下,“凝神入气穴”则是内丹修炼的正统方法,正确运用能够使纯阴之中产生一阳,采集并凝结成丹,回归至纯阳之体,为更高层次的修炼奠定坚实基础。因此,简单地将“凝神入气穴”等同于“意守丹田”是不准确的。

首先,我们

对“凝神入气穴”这句话进行逐字解析:凝,即凝聚、汇集之意;神,指的是本性,也就是先天本原之元神。张紫阳在《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阐述:“神,有元神与欲神之分。元神,是先天赋予的一点灵光;欲神,则是气质之性。元神代表先天之性。”

因此,意念是后天思维活动的产物,而元神则是先天自然赋予的本体,在修炼中从深度宁静与真空状态中产生的正念灵光,静时体现为元神本体,动时则化为真意。意念属于后天的残余,元神则是先天的清净之宝,两者截然不同。内丹修炼最重视先天,轻视后天,所以内丹修炼中的“精、气、神”均指先天清灵之精微物质,而非后天重浊之残余,绝不可混为一谈。气穴,指的是腹部肚脐下方丹田中的内窍,也被称为“窍中窍”(这是按北派解释,南派及三丰派有不同解释)。《性命圭旨》中说:“劈开窍中窍中窍,踏破天中天外天”;又说:“气穴者,内窍也。”这个气穴,在气机发动时形成窍位,气机停止时则变得渺茫,所以只有在气机发动时才能确切知道气穴的具体位置。先天的元始祖气根植于气穴之中,神与息在气穴中相互依存,如同子母相会,当神与息相依,真气发动,一阳来复,真阳便产生了。“入”字的含义,就是进入,从一个位置进入到另一个位置的意思,这是理解“凝神入气穴”含义的关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凝神入气穴”的修炼包含两个步骤。首先是凝神,即聚集先天元性的灵光,斩断后天思虑的杂念,降服浮躁的心猿意马,在静谧中获得元神本体,由静生动,化出真意,为下一阶段的修炼创造良好条件;其次是入气穴,重点在于“入”字,使真意灵光在气穴中与元始祖气相结合,将培养出的正念(真意)潜藏于气穴之中。现将“凝神入气穴”的具体方法简述如下。

盘腿静坐,头部端正,身体挺直,全身放松,双手互握成练功手势,双眼轻轻闭合,留一线微光注视鼻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将逐渐平静下来的意念集中于祖窍(印堂穴位置)。双眼内视,静静观照祖窍,双耳内听祖窍内的微妙动静,舌尖上抵对准祖窍,呼吸均匀,归于祖窍。含眼光,凝耳韵,缄舌气,听心息,这称为机合四象。这是锁定心猿拴住意马的桩子,是斩断识神杂念的有效方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有念与无念之间,呼吸自然归根,气息沉入丹田,连绵不断,上下自然相互顾盼牵持。元代张三丰在《注吕祖<百字碑>》中说:“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心、神、意集中于一处,双眼的神光便会渐渐合一。神光是双眼之光与真意的结合。道家学说认为,人体属阴,唯独双眼中存有一点真阳,双眼之阳与真意相结合,则阳性的本质便潜藏于真意之中,称之为阳神。双眼神光内照眼前的虚空深远之境,初时眼前一片黑暗,持之以恒,日久神不外驰,后天返回先天,双眼中的阳火自然化去眼前的阴神,阴气逐渐消散,阳神逐渐显现,眼前出现无数星光(小亮点)。所以《阴符经》中说:“机在目。”继续凝神,静坐时眼中可见一片光明,幽深玄远,有可能“看见”各种彩带,并有一点亮光跃然而出,称为“粟米”。宋代白玉蟾说:“大道不离方寸地,工夫细密有行持。”随着功夫渐深,在深度入定时会出现一轮中秋圆月,称作“元性”。宋代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说:“自太极分化以来,人禀得这一点灵光,便是元性。”又说:“性之初,如星火,圆陀陀,光烁烁。”“粟米玄珠”是坎位真阳气与离位真阴气发动而结合显现的灵光。

识神不静,元神便不会显现,玄珠也难以产生。所以降伏心猿,拴住意马,识神渐静,元神渐凝,在极度宁静与真空的状态下,真阴真阳在祖窍中结合,得到此玄珠,便是凝神已得大成的验证。元性显现,既不要有意去求,也不要无意去守,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无形中总能感受到玄珠不离。此时全身上下洋溢着和煦温暖,如同沐浴春风,酥软愉悦。肚脐下方的丹田中也有一种感觉,如蚂蚁爬行,痒痒的,又似乎有一股祥烟冲上心口绛宫,再回旋而下,妙不可言。清代李西月在《道情》诗中写道:“钻杳冥,引生祥烟,冲得我绛宫痒痒,醉得我四体绵绵。”这种气机升降之处便是气穴的真正所在,古人云:“气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清代柳华阳在《金仙证论》中也说:“虽然气穴在脐下,但还未得其真谛,必须等到神气相投之时。其实此穴正在脐后肾前稍下的位置,前七后三,中间空悬一穴,这正是调药炼精的地方,学者不可不仔细体察。”

上则祖窍中金木交汇并化出神光,下则丹田中气机发动形成气穴,如此则凝神的功夫便完成了。在静谧中,元神动而化为真意,摄取双眼神光驾驭这元性,灵光沿着人体中线的任脉下降,经过十二重楼,降至脐下丹田气穴之中。用双眼神光、性光及真意化成的三昧真火烹炼气穴炉中的药物真精。如同太阳悬挂在太空,阳光普照大地,大地中的阴气因得到阳光照射而化为阳气上升。《天仙道程宝则》中说:“所谓凝,就是先以目光注视所凝之处,微微用意收敛真气,使其氤氲回转。”陆西星在《玄肤论》中说:“所谓凝,并不是僵硬不动的意思,而是以神进入气穴之中,与之相守不离。”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说:“凝神,就是收回已经清净的心,让其进入内在。心未清净时,眼睛不要乱闭,先要自我劝勉,劝得回来,心境清凉恬淡,再收入气穴,这才叫凝神。”宋代俞琰在《易外别传》中也说:“人的心是太阳,气海是太阴,心定则神凝,神凝则气聚,人能够将神凝入气穴中,则气与神相合,就像太阴接受太阳的光照一样。”神光下照至丹田之中,刹那间丹田中金光闪闪,虚室生白,恍惚间进入无我无物的混沌境界,大息一场,这便是移神入气穴。在静定之中,长期朗照,其间精气、真息、神光三者融合归一,正所谓“纯阴之下,一阳来复”,自然充满无限生机,元气由此产生。元气萌生后,驾驭自然的河车,上升至昆仑顶,再降下经过十二重楼回归气穴之中,氤氲回转,逐渐化为胎息。待小药生成,采摘逆行,风吹火化锻炼成真金,封固在炉内。火候足够后,经过三百六十周天的循环,阳光三次显现,大药炼成,过关服食,一点落入黄庭,内丹便结成了。

总而言之,只有将宁静中的精神(元神)集中于头顶的正中位置(祖窍)内,达到“宇宙安定,源自天光”的境界,将眼前所显现出的本质能量(元性),以灵动的光芒向下照耀并潜藏于腹部的丹田气穴之中,像冬眠般蕴藏并促使其生长发育,这一过程才能被称为“凝神入气穴”。正如尹真人所著的《性命圭旨》中所阐释的那样:“这个秘诀没有别的,就是把祖窍中凝聚的那一点阳性精神能量下藏到气穴里面”;赵避尘在《性命法诀明指》中也指出:“这个口诀没有别的,就是将祖窍内炼出的先天阳性精神之光,已经收纳入腹中,随即会感觉到咕噜的响声,这便是已经到达海底(即丹田深处)的标志,接着再用目光长时间地注视丹田,会感受到一股热力,嗖嗖地动荡不已。”

凝神入气穴·要旨-第1张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