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


3樓貓 發佈時間:2023-04-15 12:35:15 作者:Megaloasuka Language

“反美”“舔美”,不如“知美”。

本文從我的視頻改編而來,歡迎大家給我的視頻一鍵三連

天空之城,海底之城,夢幻之城。

不知不覺,距離《生化奇兵:無限》發售已經過去十年了。這部作品永久地改變了整個遊戲界,獲得的讚譽與辱罵幾乎一樣多。這部作品也永久地改變了系列作者肯·列文和他的工作室(Irrational Games)。2014年2月18日,肯·列文宣佈解散Irrational Games,永久停止其手中正在開發的任何《生化奇兵》項目。十年過去了,他才拿出了尚未發行的《猶大》。

他在《生化奇兵:無限》上傾注了太多的才華,親手構築了一座自己再也無法超越的豐碑。讓《生化奇兵》系列成為了他自己創作的墳墓。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0張

十年過去了,遊戲技術已經進步迭代了無數次,如今的我們再去打開電腦裡的《生化奇兵:無限》,會發現這個用虛幻引擎3開發的遊戲在技術上早已過時。但仍然有無數玩家對這個遊戲流連忘返,沉醉於肯·列文創作的這個龐大世界之中。

這不僅是因為遊戲創造了可能是遊戲史上最受歡迎的女角色伊麗莎白,還創造了一個近乎栩栩如生的世界:一個漂浮在天空之中的美國,一個“上帝應許之地”,一座夢幻之城。

而更讓玩家沉迷的是,這個世界向玩家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哲學和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如此尖銳複雜,以至於我們甚至難以在遊戲中弄清肯·列文的真實目的。他創造這個世界的原因是什麼?他又是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這個世界,乃至這個世界後面所映射的那個他賴以生存的祖國呢?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生化奇兵:無限》,和它所代表著的美國。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1張

遊戲Logo中的“Infinite”被腐爛的美國國旗半遮掩著。 Bioshock本身也是瞭解美國最好的遊戲教科書

當玩家在序章中目睹了哥倫比亞的繁華,緩緩步入這個世界之後才會發現,這個名為“哥倫比亞”的“天上美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

哥倫比亞(Columbia)是美國的一個重要的女神形象,而遊戲中的這個名為Columbia的世界由一個名叫Comstock的先知所掌控,他將自己定義為“神”的引路人,赤裸裸地在這個世界中宣揚包括黃禍論在內的種族主義。

Comstock將三位支持種族主義的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傑斐遜和富蘭克林當做神一樣崇拜,而倡導種族平等的總統林肯則被塑造成了惡魔。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2張

華盛頓、傑斐遜、富蘭克林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3張

林肯

在哥倫比亞,優雅的富裕白人佔據了世界的主流,而黑人和窮人則變成了世界的潤滑油。至於中國人,在遊戲中的社會地位似乎更加低下。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Comstock無視美國國會的意見,將哥倫比亞開到了北京上空,將北京轟成了一片焦土。這起事件使得哥倫比亞與美國決裂,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

中國人作為戰敗國國民,更是在這裡遭到了慘無人道的待遇,比埋在鐵路里的愛爾蘭人還要更慘一些。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維護Comstock的統治,塑造他心目中的“地上天國”,一個比美國更加“例外”的“美國”。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4張

托克維爾

1831年,為了尋找“有益於人類的政治”,26歲的托克維爾(Tocqueville)來到了美國。他在這裡發現了法國喪失已久的貴族氣質:公民精神。

1835年,30歲的托克維爾便以《論美國的民主》轟動世界,在這本書中,托克維爾看到了美國重要的一個特質:擁抱現代文明不能依靠暴力革命,而要依靠觀念革命。而美國擁有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民主特質,這使得美國和它所代表的“民主”必將成為未來社會共識,平等將會更加普遍。

托克維爾敏銳地察覺到,這種“日漸蔓延的平等精神”,必將對歐亞大陸的等級特權制度造成巨大沖擊,而這份衝擊的根本來源在於美國是一個“例外”於其他世界的國家。後來的人們把托克維爾的這一論述總結成為了一門叫做American exceptionalism的觀點,即“美國例外論”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5張

美國是否真的是一個獨特的國家?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一套名為Eclectic Readers的教科書在美國風靡一時,這套教科書的的作者是威廉·霍姆斯·麥格菲 (William Holmes McGuffey),所以它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McGuffey's Readers,《麥格菲讀本》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6張

麥格菲讀本


McGuffey's Readers在1836 年至 1960 年間售出約 1.2 億冊,其銷量與《聖經》和《韋氏詞典》並列。這本教科書認為,美國的未來使命是為世界帶來自由和民主,因為美國是從革命中崛起為具有獨特意識形態的“第一個新國家”

雖然也有人認為,一個沒有脫離歐洲歷史的國家的政治體制不能視為“例外”,但“美國例外論”早已隨著《麥格菲讀本》的暢銷而深入人心。很多美國人都認為,自己出生於一個天選之國,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已經趨近於完美的、有別於歐洲的。美國出現了問題,那也是因為人性使然而產生的個別案例,人們可以隨時用美國的第二修正案創造一個更“美國”的“美國”。即The Alternative America。


而這份被美國人民所信仰的“天賦人權”,卻從一開始就反噬著美國的民主本身。

1893年,為了慶祝哥倫布發現新大陸400週年,芝加哥舉辦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萬國博覽會,博覽會佔地690 英畝(2.8平方公里),建築來自於46個國家。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7張

《生化奇兵:無限》的預告片開頭直接致敬了這次盛會

1893年10月9日,博覽會創下了戶外活動出席人數的世界紀錄,據記載,有75萬人在這一天來到芝加哥,在博覽會參觀。為了紀念這一天,10月9日成為了“芝加哥日”,芝加哥市旗也從一顆星變成了兩顆星,來紀念這場盛會。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8張

萬國博覽會是維多利亞英國時代的產物,代表著英國作為曾經的世界第一大國,擁有無可爭議的世界霸主地位。芝加哥萬國博覽會的舉辦,象徵著美國接過英國的旗幟,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特別”的國家,這場盛會也成為了美國例外主義的象徵。

但是,這場博覽會的舉辦並不能算得上成功。在博覽會閉幕前兩天,一位名叫帕特里克·尤金·約瑟夫·普倫德加斯特(Patrick Eugene Joseph Prendergast)的人潛入了芝加哥市長卡特·哈里森的家,併成功刺殺了芝加哥市長。萬國博覽會被迫取消,改成了芝加哥市長的追悼會。這場兇殺案被作家埃裡克·拉爾森 (Erik Larson)寫進了他的暢銷小說《白城惡魔》之中。2011年,肯·列文在接受《衛報》採訪時承認,《白城惡魔》中關於刺殺市長的這個支線故事是《生化奇兵:無限》世界觀最早的來源。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9張

白城惡魔


那麼,肯·列文是如何看待遊戲中的哥倫比亞呢?

在《生化奇兵:無限》正傳的故事發生之前,發生了一起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1890年12月29日,在南達科他州拉科塔松樹嶺印第安保留地的傷膝河,美國軍隊對三百名手無寸鐵的印第安人展開了大屠殺。直到今天,美國國會對這場屠殺的官方態度也僅僅只是“deep regret”(深表遺憾),遊戲的主人公Booker便是一名參加了傷膝河大屠殺的士兵,手上沾滿了印第安人的鮮血。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10張

“傷膝河大屠殺”是《生化奇兵:無限》的重要構成

肯·列文曾經多次提到《生化奇兵:無限》與庫布里克電影《閃靈》之間的關聯,在他看來,《閃靈》為《生化奇兵》提供了“成熟的恐怖電影範式”。而有一種解讀認為,《閃靈》電影中有一條關於印第安大屠殺的暗線,“印第安人的詛咒”是影片中所有超自然現象的真實根源。影片中的男主角曾對超現實的酒保說出了“white man’s burden”這個詞,意味“白人的負擔”,這是一種典型的種族主義論述,認為白人作為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人種,“有義務去承擔世界的責任,帶領其他有色人種走向科技和進步”。

庫布里克沒有對這兩種觀點作出讚揚或者批判,而是用幾乎上帝一般的審視視角,把它描述為那個鬧鬼酒店所有超現實問題的起源。而強調著《閃靈》與《生化奇兵:無限》關聯的肯·列文,也或多或少地將《生化危機:無限》中社會問題的起源歸結為一種原罪式的道德審判,並且給出了他認為的“解決方案”。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11張

有一種影評認為,庫布里克在《閃靈》中藏了一條印第安人大屠殺的支線

在2011年接受CNN採訪時,肯·列文提到了巴林頓·摩爾對《生化奇兵》系列世界觀塑造的影響。巴林頓·摩爾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比較政治學家。他有關暴力革命的代表作為《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12張

巴林頓·摩爾

摩爾認為,包括美國內戰在內的一系列革命,不能解決美國的根本問題,在二十世紀之交,美國已經在全國不同區域發展出了三種完全不同的社會形態:種植棉花的南方社會、自由農場主的西部社會和迅速工業化的東北社會,這三種社會互相抗衡,輪番上臺的人只不過代表不同方向的利益罷了

在遊戲的故事裡,主人公Booker和Elizabeth藉助Elizabeth的能力穿梭於各個平行世界之中,而絕大部分遊戲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哥倫比亞被起義軍推翻的時間線。在這個時間線裡,一群名叫Vox Populi(人民之聲)的革命者意圖推翻Comstock的獨裁政治,建立一個左翼的政權。這個時間線中的Booker已經因革命而戰死,被Vox Populi讚頌為英雄,但當其他時間線的Booker來到這裡時,Vox Populi恐懼於自身英雄敘事的破滅,決定與自己一手打造的“英雄”為敵,意圖殺死Booker。而Vox Populi想要建立的新政權本身,也不過是另外一套壓迫底層人民的機器,只不過領袖變成了黑人,將優勢人種對調了一下而已。


肯·列文在《生化奇兵:無限》中展現出了對革命本身的不信任,在遊戲的後期,主人公Booker和Elizabeth需要在某個空中場景對抗Vox Populi,而Vox Populi的宣傳機器聲稱,和先知Comstock一樣,“他”也能聽到上帝的聲音,指示“他”去打敗先知,進行革命。所謂的“人民之聲”實際上仍是“上帝之聲”。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13張

馬斯克

這個觀念在經歷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的我們看來可能難以置信,但在美國,這很平常。前段時間,收購了推特的馬斯克在推特上發動了一個投票,讓人民網絡公投決定是否需要解封前總統特朗普的賬號,最後這位前總統被放了出來,馬斯克對此的評論道,“The people have spoken. Amnesty begins next week.

Vox Populi, Vox Dei.”(人民做出了決定,大赦下週開始,人民之聲就是上帝之聲)。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14張

Will the circle be unbroken? 這是Booker第一次踏入哥倫比亞的時候所聽到的讚美詩,歌詞唱道,“是否會有更好的家,在天空中等著你?”

我們不能期待肯·列文在遊戲裡給出這個“死循環”的解。對革命有著天然不信任的Ken,所信任的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方式,仍然是超社會、超自然的。在《命運石之門》裡,面對複雜時間線中“二選一”的死局,主人公兇真通過自己的方式創造了全新的可能,改變了命運,走向了嶄新的故事。在《生化奇兵:無限》的最後,Ken沒有選擇《命運石之門》一樣的結局,而是用一種聞所未聞的方式終結了循環。

兇真至少在身份上是一個普通大學生,前作《生化奇兵》的主角在名義上也僅僅只是一場飛機事故的倖存者,而Booker和Elizabeth並不是什麼“普通人”。Ken認為他們是“新美國”的代表,但這代表著他們本身仍是社會中的“例外”。《生化奇兵:無限》也從前作略顯冷感的政治思考變成了Boy meets girl的浪漫史詩,兩位主角的作用被無限放大了。而他們所代表的,其實就是“美國的兩種可能”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15張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真實世界的美國政治,到底如何構成的?它又是如何運作的?

在比較政治學領域裡,這是一個非常“終極”的問題。不同的政治學家和思想先驅都給出了自己的回答。《文明的衝突》的作者塞繆爾·P·亨廷頓在他的另外一本重磅著作《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給出了他的解答。

在研究美國時,亨廷頓注意到了英國曆史中的一個特殊時期:1485年。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開創了名為“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的時期,都鐸王朝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才宣告結束。

亨廷頓認為,美國的政治與都鐸王朝時期的英國有著高度相似性,新教徒移民美國,並帶來都鐸王朝的政府形式,這使得美國沒有必要去考慮政治秩序與政治權威的建構問題,平等的國情與傳統政府形式讓美國人相信自由與民主才是現代化的目標,而“這一歷史經驗的的差距特別使他們看不到處於現代化之中的國家裡奠定有效權威方面的問題”,而這給美國帶來了眾多的可能,延展出了無數個“平行世界中的美國”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16張

這實際上反映了美國在“現代化”中的一種極端可能:各國之間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於它們政府的形式,而在於它們政府的有效程度。

而顯然,遊戲中那個宗教極權主義的哥倫比亞、還有前作中那個自由資本主義的“極樂城”都成為了“平行世界中可能的美國”。遊戲的最後,兩個“可能的美國”鏈接了起來,為我們展現了美國可能面對的政治衰敗。但,這兩個美國是真實的美國嗎?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17張

傑伊·洛夫斯通,前美國共產黨領導人,後被CIA策反

Jay Lovestone,美國社會活動家。他曾是美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在1927年共產主義運動如火如荼的年代,Jay提出了一個在當時頗為驚人的觀點。

他認為,美國的資本力量過於強大,在美國本土搞共產主義運動根本不可行。這個觀點遭到了斯大林的強烈反對,再加上列寧去世後洛夫斯通選擇站在布哈林而非斯大林一邊,進而遭到了政治清算,失去了美國共產黨領導人的位置。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18張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19張

1929年開始的美國大蕭條似乎印證了斯大林的理論,斯大林不僅篤定美國不僅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理論,而且美國即將因為大蕭條而崩潰,人民將會推翻美國政府,建立一個左翼甚至共產主義的國家

大蕭條給美國造成了巨大打擊,在某個歷史瞬間,共產主義美國似乎真的成為了一種可能。很多人認為美國是一個加爾文主義的宗教國家,2002年,美國無黨派智庫皮尤研究中心對美國人展開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60%的美國人認為宗教在他們的人生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相比之下,在英國,這個數字是33%,意大利是 27%,德國是 21%,日本是12%,法國是11%。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20張

作為一個發達國家,宗教在美國發揮著難以想象的作用,在某一個歷史時刻,美國也有可能會產生或者分裂出像哥倫比亞一樣的宗教極端主義國家。

而Andrew Ryan在海底建造的那座極樂城,更被認為是肯·列文對美國的政治預言:一個自由主義到極致的城市,一個花裡胡哨的武器可以隨便售賣的國家。更是有人直接把《生化奇兵》和當時在美國如火如荼的茶黨運動聯繫在了一起,認為極樂城就是美國的未來。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21張

然而,這些預言都沒有實現。美國沒有成為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反而直到今天還籠罩在麥卡錫主義的陰影下;美國沒有成為政教合一的“哥倫比亞”,有評論認為,美國公民正在愈發將注意力從宗教轉移到政治上,美國正在迅速世俗化;美國也沒有成為“極樂城”,轟轟烈烈的茶黨運動在2016年便名存實亡,其綱領實際上已經被主流共和黨所吸收,成為他們政治立場的一部分。

《生化奇兵》系列展現出了兩個“可能的美國”,在某個世界裡這兩個美國實實在在地誕生過,並如同遊戲中所展現的那樣,因為政治原因消亡了。

但在真實世界,美國不僅沒有因為自身紛繁複雜的政治鬥爭而走向毀滅,還依舊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將自身的影響力投射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肯·列文對於“極樂城”和“哥倫比亞”或許抱有著批判諷刺之心,但實際上,對這兩個“美國”的批判越多,人們越是會讚揚“今天的美國”,因為它沒有走上游戲中“錯誤”的發展道路。《生化奇兵》系列,其實仍是在表達肯·列文作為一個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愛。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22張

我並不是什麼“美吹”。我們的國家從弱小到強大,現如今已經有和美國站在同一平臺說話的能力,這是好事。

曾經有一個時期,我們國家很多人期盼著中美問題的妥善解決,類似“中美夫妻論”的觀點也經常在媒體裡拋頭露面。但事實證明,這些都只是一廂情願的美好幻想,如同《生化奇兵:無限》中兩個世紀前兩個國家爆發的戰爭那樣,未來中美相撞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但美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是客觀事實。很多徹底看輕甚至嘲弄美國的言論,我是不認同的。這沒法幫助我們客觀的理解真實世界,讓我們在未來的競爭中找到方向。《生化奇兵》是對這些言論的沉思,也可以成為對大洋彼岸那個國家研究的可靠材料。她不僅是當之無愧的第九藝術,還是一個很好的政治學材料,對我們所處世界的運行機制提供了很好的思考。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23張

而《生化奇兵》作為一個遊戲,帶給很多普通玩家的不止是政治。

前一段時間,我被迫結束了一段艱難的人際關係,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生硬地扯走。那段時間,我陷入了深深的抑鬱情緒之中,感覺自己變成了一具空殼,成為了僅僅只是活著的行屍走肉。為了找尋自己的未來,找到自己的方向,我重新開始重新沉靜下來,再次探索單機遊戲的世界。

《生化奇兵:無限》是我重新開始玩的第一部作品。很多年前通關的那次,我只是被Elizabeth的人設所吸引,和很多朋友一樣,認為她是一個只存在於文學幻想作品裡的完美無缺的伴侶,會一如既往的堅定地選擇你,陪伴在你的身邊。但這一次,除了沉浸在肯·列文創造的龐大世界觀裡以外,我還從Elizabeth這裡獲得了不一樣的感悟。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24張

翻看Steam評論區,很多人說:如果預先知道Elizabeth去不成巴黎,他們不會打斷她在海灘上的舞蹈。但毫無疑問,Elizabeth只是遊戲中的電子程序,如果放任不管,她只會反覆甚至機械地在海灘上跳舞,遊戲就此卡關,永不前進。


【主機遊戲】生化奇兵,比你想象中的更愛美國-第25張

不按下按鈕,遊戲就會卡關,按下了就是悲劇,你選哪一個?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浪漫,但在親身經歷了人際關係的痛苦之後,我認為這是一種強迫把她留在身邊的、扭曲的執念,這並不是人際關係中的對方、以及這個虛構故事的作者想看到的。

如果一個女孩註定要如同你給她親手選的飛鳥項鍊一樣嚮往自由,那麼緊抓不放的手只會讓她和自己變得更加痛苦。而你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在故事結束以後,站起身繼續前進。

很多人說玩遊戲沒有意義,主流媒體甚至還會長篇累牘地渲染遊戲的危害,但至少對於我而言,虛構的哥倫比亞不僅填補了我在現實世界中的空洞,還為低谷期的我指明瞭方向。而在更多的遊戲,更多的平行世界裡,還有更多的故事等待著作為主人公的“我”前來,認識新的夥伴,走向新的探險。我想這就是我們玩遊戲的意義。

Elizabeth似乎短暫地跟我一起進行了一場偉大的冒險,然後我們各奔東西,各自追尋無限的可能。如果現實生活也是這樣,那,真的太好了。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