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隱跡漸現 Pentiment(無劇透)
如果你對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宗教改革的歷史題材感興趣,且能接受長文字劇本(十個小時出頭),不妨試試隱跡漸現。
Pentiment源自意大利詞彙pentirsi悔恨,本作譯名為隱跡漸現,即畫師在繪畫過程中,不斷思考修改畫稿,為舊的畫布塗上新的顏料,但時間流逝表層顏料褪去,裡層的畫面重見天日時,揭開歷史面紗的場景。
隱跡漸現的設計十分特殊,在遊戲初期我一度想要放棄遊玩,畢竟它真的沒有什麼遊戲性可言,甚至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堅持玩了一兩個小時後,我逐漸梳理清楚了人物關係脈絡,就沒有什麼能阻擋我沉浸在它的歷史文化氛圍中了。
遊戲本身的畫面風格是相當精緻的手繪風,向玩家展現了一幅中世紀時期教堂、修道院、鄉鎮、農場的景觀。遊戲並沒有多少配樂,這裡推薦聽一下初入遊戲時的音樂:Title Sequence。剩下印象深刻的配樂就是片尾,當我整體經歷了遊戲的劇情後,那種歷史的厚重,文明興衰、文化演變烙印在我心底。此外的音樂就是修道院裡修士唱歌的聲音了,很有宗教的氣息,但我不太會描述。
隱跡漸現的一大特色就是與NPC對話的文字表現形式。英文版的隱跡漸現採用了不同的字體,農民、畫師、教會等人採用的字體都不同,農民的寫法比較隨意,同時可能會出現一些拼寫錯誤,此時對話框的內容就會擦去再重寫;教會修女的字體可能會是哥特體,但有些不是。除去字體,隱跡漸現的文字表現也有其他不同,比方說前面提到的拼寫錯誤擦去重寫,還有其他語言(比如意大利語)寫下擦去再翻譯成英語、特殊字段不同顏色(藍、綠、紅,都有各自含義)、情緒激動時字體周圍出現墨水噴濺等。這些都是常見的手寫體,這些字體會在玩家的對話過程中發出沙沙的莎草紙摩擦聲。但既然是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自然也有例外,比如說克勞斯家,因為印刷術的存在,克勞斯一家的字體則是印刷出的,印刷出的字都是很板正,且會存在因為印刷墨水分佈不均帶來的深淺不一現象。還有一個特殊的就是劇情裡有一個啞巴,如果你和他對話,他的對話框是省略的點,你要等他寫完字拿給你看才會有對話框的文字。
隱跡漸現總共有3幕,前兩幕的時間流動還是像日晷那種流轉,時間以時辰記,而到了第三幕,此時又會有十幾年的跨度,時間流逝變成了機械錶的轉動。在遊戲流程中,玩家會攜帶一個記錄詞彙表、人物、日誌、地圖等信息的本子,前兩幕的本子紙張還是泛黃的莎草紙,但是到了第三幕,或許是為了體現造紙術的發展,第三幕的本子紙頁較白。而且遊戲整個流程中,當你進出場景或者打開本子時,畫面會從一個畫框伴隨著翻書的聲音切換到另一個畫框,就像是真的在閱讀一本書(這個遊戲玩起來也確實像是在看書)。而且打開本子時,你可以看到畫框外有一些和時代文化相符的符號、圖案。這裡我看到了一個彩蛋,就是神筆談兵裡的一個單位形象。
隱跡漸現的劇本十分出色,比方說龐大的劇情網絡,玩家與NPC的對話選擇將會決定一部分歷史的走向,舉一個無關劇情走向的小例子,如果你在聖堂與塔興的女人小孩共進晚餐,聽人講故事,且不管小女孩安娜偷走你的帽子,你就可以看到第二幕安娜在第二幕繼續戴著你的帽子,甚至第三幕安娜的女兒繼續戴著你的帽子。
除去出色的劇情網絡,隱跡漸現更值得體驗的就是其16世紀初歐洲的時代走向。隱跡漸現聚焦於歐洲的一個小鎮塔興(Tassing),玩家要扮演畫師安德里亞斯,見證小鎮在時代潮流下的文化演變。遊戲的主線圍繞著一場兇殺案展開,但遊戲的核心完全不在於兇殺案,製作組甚至在有意阻攔玩家尋找真相。玩家需要通過與NPC進行對話,在有限的之間內探尋真相。玩家無法知道某句話會在什麼地方產生影響,只有當選擇了這句話並說出口後,才可能會彈出“這個選擇將會被記住”,而你卻無從知曉這個決定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遊戲採用了即時存檔,也是在有意阻止玩家讀檔回頭重新選擇(雖說也是可以回檔的)。
隨著劇情推進,安德里亞斯尋找可能兇手的線索,並在審判之時給出答案。也許你找到了嫌疑人,但又因為其他原因並不會告發她;或許你找到了真兇,但你瞭解到了更多因素後選擇了隱瞞;也許你知曉他並不是兇手,但也會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告發。但無論如何,定有一人會因你而死。或許誰是兇手並沒有真正意義,歷史車轍會告訴你,時代前進是無可阻攔的,歷史會被時代蒙上一層面紗,化作廢墟碎瓦,逐步塵封。
而你作為畫框外的玩家,所能做的就是通過你的對話選擇,在歷史的浪潮中留下自己的一筆。中世紀的教會統治,在印刷術的發明與不可阻擋的推廣下逐漸瓦解。人民與教會的矛盾日益加劇走向破裂,文藝復興與思想解放奠定了時代的舞臺將會聚焦於人。伴隨著賦稅與起義,衝突與流血犧牲,塔興的政權也在演變。
到了遊戲的第三幕,玩家需要扮演瑪格達萊妮,為小鎮塔興繪製壁畫,展現塔興的歷史。當劇情走向最後的結尾時,你才會瞭解到安德里亞斯與小鎮的一切。遊戲會向玩家袒露塔興多年來的暗流真相。廢墟倒下,一切掩埋於塵土之下。隨著結尾的Ein Traum,玩家會看到自己所選擇畫下的四幅壁畫。
拂去歷史的塵埃,褪色的油畫下,我們得以窺見它曾經的模樣。畫師的思考與情感,濃縮在小小的畫框之中。正如皮耶羅所說,書籍的壽命或許比在座的所有人都長,但誰也無法理解,在未來的幾個世紀,這本書會對那些看到它的人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