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的评论区@粱饮 核友想让我聊一下五蕴和藏匿五蕴的关卡是否有什么联系,思来想去还是单起一片文章简单聊下自己的看法,依旧是一家之言,姑且听之。
首先,游戏中的五蕴均藏匿在佛首之中,出现的地点分别对应着,色蕴——黑风山苍狼林,受蕴——黄风岭石敢当,想蕴——小西天一念壁,行蕴——盘丝岭濯垢泉,识蕴——花果山大石敢当。所谓五蕴,在游戏中的体现就是佛目,最直接的证明就是第二回石敢当身上的受蕴。要想触发石敢当,要先在挟魂崖中收集6个佛目,分别对应“唵”、“嘛”、“呢”、“叭”、“咪”、“吽”,即为佛教的六字大明咒,也称观音菩萨心咒。六字大明咒在佛教各类心咒中地位极高,即便你不是修行之人,单是诵读或者写下来保存在某处,也能做到心想事成的功效,等同于摩尼宝珠。这里其实涉及一段隐喻,我们后面再谈。而佛目和受蕴在游戏中的样子几乎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需要明晰一件事,游戏中五蕴的载体,即为佛目。接下来我们先谈下五蕴本身。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而游戏中五蕴的出场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每件物品上都附有一段描述,分别是色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受蕴——“情无定位,感触而兴”,想蕴——“无心者公,无我者明”,行蕴——“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识蕴——“惟善变通,以微知著”,我们分开来说。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出自两汉时期戴圣的《大学 诚意》,指的是人最基本的好恶,闻到臭的就会心生厌恶,看到美的就会心生喜爱。对应色蕴,指代的便是人最原始的欲望。色为一切有形之物的总和,即一切催发人原始欲望的东西,譬如金钱、名利乃至长生。而这些欲望正对应了黑风山的故事,《百回本西游记》原文中,黑风山的一系列遭遇其实都和“欲”有关,不管是广智广谋、金池长老,还是黑熊精、凌虚子、白衣秀士,更甚者孙悟空、唐僧在这个故事中皆有欲,正是欲的膨胀导致了火烧观音禅院以及后续一系列故事的发生。回到游戏中的黑风山,其实是个重燃欲火的故事,黑熊精在拿到眼看喜后,没有回南海,而是回到了黑风山继续做起了他的山大王,他甚至把黑风山的人、事、物俱要还原成当年的样子,炼化不了的眼看喜也被他供在塔顶借机敛财,影神图中黑风山各类小妖更是一般“人情世故”,黑风山便是欲的化身,也是色的化身。
“情无定位,感触而兴”出自明朝徐祯卿的《与李献吉论文书》,这里要先介绍一下背景。徐祯卿何许人,明朝四大才子,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 《与李献吉论文书》 中的李献吉又是谁呢,即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李梦阳,开文坛复古运动之百年先河。而《与李献吉论文书》正是两人在正德元年左右发生的一场辩论,具体两人争论的文学创作原则在此就不复述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徐祯卿在此次辩论中所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原则“以情立格”, “情无定位,感触而兴” 正是以情立格的具体体现。而这个“情”字,又是黄风岭上发生诸事的缩影。流沙国中那父子君臣之事是情,定风庄中那疯虎、虎伥、小儿之事是情,挟魂崖上那石父、石母、石子是情,哪怕是那黄风大阵中的貂鼠所为之事也是一种情。受即心情之意,黄风岭便是受的化身。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出自《格言联壁 处事篇》,意思是当人行事没有私心和自利时,就能做到公平公正,光明磊落。想即思想之义,你对事物的看法、立场都会影响你的行事准则。小西天这一回,更是思想的体现,黄眉受自身思想所禁锢,即便法力精深,但仍旧行将踏错,因为他有私心,他的想法无非是倒果为因。为了报复,他捉了一众在西行路上与他作对的人,开了他金铙的亢金龙、孙悟空请来助阵的小张太子和四神将、真武大帝的龟蛇二将,乃至是猪八戒,而他改造这些仇人的方法正是思想,通过洗脑,彼时亲变成今日敌。四神将因思想被改造,成了四魔将。小张太子为了抵抗这种侵蚀,废双目双耳,但仍就能感受到那些邪音。至于他的四个弟子,不白、不净、不能、不空,也是对应佛法思想被扭曲后的样子,尤其是不空与白狐的故事,一念之差,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甚至连小西天土地的故事都在告诉你,“心之所向,便是吉凶”。整个小西天就像是个邪教,不停的在用歪理邪说蛊惑你,把你改造成另一种人,小西天就是想的化身。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出自《周易 乾卦》中的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博德而化。九二爻说的是人的修行,需要恰当的说话,谨慎的行动,约束自己的邪念,保留自己的诚意,就能使世道变得更好。行蕴出自盘丝岭的濯垢泉,其实明晰了这段话的意思,对照盘丝岭的故事就很容明白了,盘丝岭发生的各种事便是没有克制的结果,不管是西行路上的猪八戒和不想作罢的百眼魔君,还是游戏中对情纠缠不清的紫蛛儿,又或者成了取经大业却只是封了个行者位的猪八戒,乃至影神图中贪图朱家纺丝的青年、欲拜师学艺的道士、还是最后落得身死下场的黑手道人。这些人都是因为没有控制住自己,做了出格的事,最后落得如此结局。甚至连行蕴的出处——濯垢泉也是在提醒你,洗去垢行,方得中正。行即一切行为动机的统称,盘丝岭黄花观即是行的化身。
“惟善变通,以微知著”出处是两部分,“惟善变通”出自朱熹整理的《二程遗书》中的“惟善变通,便是圣人,圣人于天下事,自不合与,只顺得天理,茂对时,育万物”,二程即是程颢、程颐,其代表理论便是“存天理、灭人欲”,这里惟善变通中的“变通”二字指的是天理本身变通无穷,你通晓了天理变通,就是圣人。“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须默而识之处,故谓之神”,所谓天理,不通过人的意志为转移。后半句的“以微知著”出自三国时期阮瑀的《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中“此四士者,岂圣人哉?徒通变思深,以微知著耳”,意思是通过事情的苗头来推测它的发展趋势或者它的本质。两句话连起来连起来其实就很有意思了,直译就是通晓天理,根据事情的变化推测未来的发展。《百回本西游记》中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中如来曾说与菩萨混世四猴的来历,其中关于灵明石猴的描述是这样的”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转斗“,这段描述正和”惟善变通,以微知著“对应。往深里说,这段话一是对应了游戏中卦无遗算的袁守诚,这也是为什么我上一篇文章会把五蕴以及袁守诚四渎龙神的支线和第二结局联系起来。二是这段话其实也对应了屏幕外玩家的想法,到了游戏的最后一回,所有玩家都在通过蛛丝马迹试图还原整个故事的原貌,还原那些故事背后的“真相”,这何尝不是一种以微知著呢。最后就是和花果山故事本身的对应关系,花果山作为孙悟空故事的起源,其实一直套着一层天理的色彩,孙悟空因何而出?识蕴所附身的大石敢当是孙悟空当年破石而出的残留,大石敢当的影神图中似乎也在指向如果天理真的存在,让这块大石敢当孕化,会出现第二个孙悟空吗?说点儿猜想的东西,所谓的天命人,又是否是这大石敢当化出的次级石猴呢,毕竟大圣死后,花果山的猴子死的死,逃的逃,有怎会有其他猴子留守山中呢,甚至你回花果山时,也未见过第二只猴子。同时,花果山上发生的诸多变化,也暗合“变通”一词,似是物件都有了灵性意识,成了精怪。识即心之本体,盖识者心之异名,为了别之义,对心境而了别曰识,所以第六回的花果山是识所化,也是寻心之所。
由此可见,色受想行识五蕴分别对应了一二三四六回的故事,为什么没有第五回呢,因为第五回看似是讲的红孩儿的故事,实际想讲的是牛魔王的故事。《百回本西游记》中有太多地方暗示了牛魔王和孙悟空的关系,不管是名号、能力、武艺、乃至经历都和孙悟空非常接近,甚至明确写道过“牛王本是心猿变”,其实牛魔王的故事对应的就是另一种发展可能的孙悟空,没有踏南天碎凌霄,只是回山当他的大王,娶妻生子,多行善事。这段故事,相当于行和识的衔接,即动机和意识导致的不同,这一回没有五蕴,但是五蕴之间的故事。其实谈到这有些看官就能品出这五蕴的问题了,游戏中的五蕴和六根一样,描述的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称为五阴炽盛。前文说五蕴即为佛目,甚至设计上都遵循了五蕴本身的特点,而佛目化作五蕴,是因为佛目看到了这些故事中所体现的五阴炽盛,是五蕴的具现化。是被扭曲的五蕴,是没有做到“照五蕴皆空”的病态囤积。佛教讲苦集灭道,而五阴炽盛就是集,它是人本该有的欲望炽烈后的结果,经五蕴所产生的快乐都是不真实的,也是无法满足的,所以五蕴的结局才是悟空,也该是悟空。
最后说一部分关于灵吉菩萨的猜测,灵吉菩萨不像文殊普贤菩萨,在佛经中有源可考,一般认为《百回本西游记》中的灵吉菩萨是一种化用和创作,那他有没有原型呢?有一种说法,他的原型是密宗五姓财神之一的白财神。
白财神的形象是头戴五佛冠、身披彩带,上着天衣,下着绸裙,右手持宝棒,左手持吐宝鼠,挟三叉戟,坐骑为龙,龙衔宝珠。之所以要谈灵吉菩萨和白财神的关系,是因为我有一些关于蝜蝂的猜想。 蝜蝂 出自《尔雅》,而对这种虫有详细描述的是柳宗元的《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第二回的过场壁画中,老猴子的旁白提到,蝜蝂没准也是谁的坐骑。从此推理出的蝜蝂与灵吉菩萨有关的依据有三,一是灵吉和白财神的造型相似,《百回本西游记》中灵吉菩萨持如来所赐的飞龙宝杖和定风珠,第二回开始的那段过场动画中,灵吉菩萨施法为你消去箭伤,施法时的特效类似于铜钱样式,并不是单纯的光点。
实在是截不出太清晰的图
二是关于蝜蝂好负,而龙生九子,其中赑屃也好负,白财神的坐骑是一条青龙,赑屃也恰好是龙和青龙所生,二者似乎确有关联?三是关于佛目对应的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的作用与白财神的摩尼宝珠如出一辙,加上白财神的传说与观音菩萨有关,又加重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但这部分找不到实际证据,权当是市井流言,博君一笑罢了。
以上图片取自bilibili游戏wiki黑神话悟空词条 、网络图片及游戏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