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哲学丨理解《黑魂》世界观的钥匙——赫拉克利特(上)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1-23 19:50:18 作者:传火老猎人 Language

B站视频版

前言

1. 本文“并不是”传统上被称作“魂学”的纯粹剧情研究。也就是说,并不完全百分百意在“探索宫崎英高的想法”,或者“确定黑魂世界里诸多故事的真相”。
2. 简单来说,其目的或者趣味,应该叫做“用赫拉克利特之眼看《黑暗之魂》”——先简略介绍、分析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再以这种思想为预设视角,去理解“如果真的以此为背景去理解,《黑暗之魂》的世界观会是怎样的”。
3. 由于赫拉克利特隐晦的用词和格言式的写作风格(与尼采类似),对他的解读往往也具备一定多面性。毕竟,一个人所说的话,以及使用的语词,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目的,将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事物。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魂学”,在旨趣上和阅读尼采、赫拉克利特甚至有几分相似。可能这才是碎片化叙事的鼻祖吧。
除了参考更熟悉古希腊语言的文本材料,我也会加入、延展一些个人解读。
4. 这一部分,只着眼于“世界观”本身。至于“《黑魂》系列传达的精神与价值”,就是后续的内容了,而且也只是部分依赖于这种世界观分析。
5. 后续赫拉克利特引文,会用数字序号标记其在《残篇》中的位置。

火即世界

显然,我不会把一个古希腊哲学家,和一个所谓“让人受苦”的电子游戏,无缘无故的放到一块,甚至还期待这种综合能带来更好的理解。毕竟,只有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超过一定数量,才有这样做的乐趣和价值。
不如,我们就从这些契合点中最显而易见的开始吧:如果说有个东西,能被叫做“《黑魂》世界的核心意向”,这东西是什么呢?
我想,大多数人会想到的都是同一个,也就是——“火”
说《黑魂》的世界,是围绕着“火”这个概念展开的,都是非常合理的。
而赫拉克利特思想中,有一句话,可以说同样占据着中心地位:
残篇30. 有序的世界(cosmos),对所有人都是同一个,不由神或者人造就。但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持续燃烧的活火,按比例点燃,按比例熄灭。
简而言之,“世界的本源是火”
当然,这个说法在结构上,并不能完全和泰勒斯的“世界的本源是水”等同。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由浅到深的,采用以下解读中的一种或几种,来理解“万物的本源是火”。
1. 将“火”理解为“火”这种东西本身。
由于万物的基质都是火,实际上就不存在跟火对立的概念——所谓的冷、暗等属性,仅仅是相对缺乏火的状态。一切事物的内涵都是火,都由火转化而来。
残篇90.事物的全部,是火的交换物,火又是所有事物的交换物。正如物品之于黄金,黄金之于物品。
世界是从火中来,然后按预定的过程回到火中去,再重生为多样化的世界。
随着时间推移,现在燃烧的部分将再一次燃尽,而现在燃尽的部分又会重新点燃,如此直到永远。
2. 将火理解为“燃烧”,即“变化、斗争、生成”的象征。
需要注意的是,残篇中指出,这种“燃烧”是“按比例”的,它代表着这种驱力不是完全混沌的,而是理性并且神圣的控制着、组织着一个要素到另一要素的自然变化。保证这种变化,遵循一种连贯的、可以预期的方式。
简单说,这些变化是“遵循某种(自然)法则”的持续变化。
也就是说,这能接洽到赫拉克利特另一个著名的观点——“万物流变”。一切事物不过是变化与斗争的过程本身。这世上唯一恒久的,就是“永远在变化和斗争”。
当然,这些变化的规则和尺度,也都暗含在这些斗争中。
除了生成,我别无所见。不要让你们自己受骗!如果你们相信在生成和消逝之海上看到了某块坚固的陆地,那么,它只是在你们仓促的目光中,而不是在事物的本质中。——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3. 把火理解为一种整体意向,“在变化与对立中统一”的象征。
这种“在对立中统一”、“在斗争中和谐”的意味,是赫拉克利特重点强调的,也是我们往往更加熟悉的。
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恰恰是这一点的完美象征:它无止境的消耗着燃料、无止境的散发出烟和热。而这团火看上去,自身却永远保持原样(作为所谓的“这一团火”)。一团火在无尽的变化中,反而展现出某种稳定性。
而这一点,正是黑格尔对赫拉克利特大加赞扬的主要原因。
4. 如果我们代入现代人的科学视角,当然也可以将“火”理解为“能量”。
这就似乎是在说,“一切物质的本质也都是能量”。一定程度上,这会造成一种印象,仿佛“古希腊的智者早就看穿了几千年后的物理研究”。
个人觉得,赫拉克利特思想的价值,倒不必太依赖于这种合理性。所以,关于“物理”这一层面,今天就不再继续展开了。
实际上,我们说到的前三层理解,都在黑魂的世界观中有所体现。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逐级深入,一边展示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一边把它和黑魂世界综合起来。

元素流变

既然说,“世界是从火中来,然后按预定的过程回到火中去,再重生为多样化的世界”,那么其他元素——也就是,“气”、“水”、“土”,它们的本质,就依然都是火。而这种元素向其他元素转化的过程,都可以统称为“燃烧”
这里“燃烧”的意思,可以理解成“分离开湿的、浑浊的,与轻的、精纯的”
也就是说,气在燃烧、水在燃烧、土也在燃烧。
残篇76.火经历土之死,空气经历火之死;水经历空气之死,土经历水之死。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来概括这种流变:
就像图里展示出的这样,我们以“水”为例。
  • 水在斗争和变化中,转化为更精纯的,就是上升而成为气;转化成更浑浊的,就是下降而成为土。
换用赫拉克利特的话来说,“空气之死是为了水之诞生”
而黑魂的时代变迁,正是从“浓雾时代”(土)到“火之时代”(火),再转化为“深海时代”(水)。然后,根据元素转化的历程,会再复归浓雾时代。
没错,我是说,世界在深海时代之后,会再转化为浓雾时代。
如果基于赫拉克利特的理论,这样的断言是十分自然的。但黑魂世界对这种事态的暗示,却是非常零散、侧面的,只能在后面的叙述中,一点点渗透出来。
另外,如果我们回顾时代变迁的过程和赫拉克利特的元素流变过程,就会发现,这中间似乎少了个以“气”元素为代表的时代。
而非常有意思的是:
残篇36. 对灵魂而言,变成水就是死亡,而水之死是变成土。水从土而生,灵魂从水而生。
如果我们代入元素流变的图示中,就可以知道,依据残篇36的描述,“灵魂”在变化中占据的位置,和“气”是完全等同的。当然,灵魂并不仅仅是气本身,而是强调了其中的“变化趋向与过程”。
这个我们就留到“灵魂”与“人性”的部分再说吧。
从“火之时代”到“深海时代”的过程,正是游戏剧情中所展示的。我们不如先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展开聊聊一代片头的“浓雾时代”。

浓雾时代

虽然游戏中用了“大雾”这样的词来形容,但实际上,在浓雾时代中最广泛的意向,是参天的大树和接近石质的古龙——都展现出固态物质的表象。
所以,这里的“雾”,可以有两种理解:
  1. 这其实是“烟”(固态)。只是怕人误会成“火燃烧产生的烟”,才改用了更不容易被误解的“雾”来形容。
  2. 另一种角度,也可以把这些“雾”,看作尚且还未死去的水。
不论认为雾的本质是哪一种,也只是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不论更偏向哪种理解,都可以把“浓雾时代”理解成“土元素占据上风的”、“更固化的”、“分化与差异更不显著的”时代。
当然, 我们还是有一些问题要思考。
第一个问题是,浓雾时代是完全未分化的、静态的、不变的吗?
实际上也并不是的,只是我们的“眼睛”看来如此。
残篇7. 如果现存一切事物都变成烟,鼻孔仍能辨别他们。
如同科尔克对这一条的解读,人们总是会在事物的差别性中错失同一性、在同一性中错失差别性——即使回到浓雾,人们也会四处用鼻子闻,来寻找差别。
对眼睛来说,“烟”是大同小异的,但对鼻子来说,烟确实有很多差别。如果接受一方的证据,世界就是统一体,接受另一方,世界又是千差万别。
然而,世界是二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即便在这个浓雾、大树、古龙的时代,也不是万物完全无差异且静态的。只是这种变化和差异“极其不易察觉”。
当然,就连“大树”和“古龙”这两者,本身就已经构成一种差异了。后面我们会再提到这种差异。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是,“火”又是如何从中突现的?
答案是,这正是自然元素流变的规律。
残篇66.火,突然降临,审判万物并为其定罪。
当然,这种规定性为何如此,就是非常底层的问题了,但并非没有回答。
在系列最后,我们可以从尼采的解读中切入,去尝试给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答案。
先回到残篇66。
也就是说,火这种变化的驱力,会突然出现,为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那么,《魂1》的片头,是一个世界的开始吗?是的,没错。但又不仅仅是。
实际上,它也是一个世界的终结,上一个世界,被火所终结。这个浓雾时代到火之时代的变革,即是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上个世界的结尾。
毕竟:
残篇103.在一个圆周那里,开始和结束没有差别。
所以说,《黑魂》故事里的“世界终结”的画面,并不仅仅出现在“薪火熄灭,火之时代结束”,甚至出现在一代最初的片头CG——我们看到的,即是世界末日,又是新世界的诞生。
当然,另一个意味上,不死人之证是黑暗之“环”,按照发售顺序,我们经历的最后一个场景是“环”印城,也都与这种轮回性,有些隐隐的契合吧。
另外,非常关键的是,浓雾时代的终结与火之时代的开始,也折射出了“火”的一种本质。
残篇65.他称火为,“需要和满足”。
火是“需要”燃料的,当它自我燃尽时,也就是说,当一个多样化的、可辨识的宇宙“再次”出现时,也许可以被称作
“满足的”(κόρου)
用《黑魂》世界的语言来说,当火之时代以最辉煌的姿态彻底展开时,“火”得到了满足。而在希腊人眼中,κόρου(满足)和hybris(傲慢、愤怒,或者...骄傲自满?)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和灾难的降临相连。也就是说,宇宙最终将被火(再度)毁灭。
这意味着,当辉煌的火之时代彻底到来时,就已经注定了沉降到深海时代、浓雾时代(然后再次被火毁灭)的命运。
接下来,我们还是先回到火之时代,从神开始,再一步步走到“灵魂”和“人性”。

葛温

如果说到《黑魂》世界中的“神明”或者“英雄”,我们最先想到的,必定是“葛温”。
而葛温及其力量的代表意向,正是“雷电”。
残篇118.闪电是干燥的灵魂,最有智慧、最优秀,也最高贵。 残篇64.霹雳统领万物。
雷电作为宙斯的武器当然是老生常谈了,这并不难理解。最磅礴的宙斯的力量,会自然的,由它之中猛烈喷发的东西——也就是“雷电”,作为体现。
而《黑魂》世界的最高“神明”葛温,也恰好与之相合。
但同时,赫拉克利特又说过一句很难理解的话。
残篇32.有件事,唯一智慧的一件事,是“不愿又情愿的”,被称作宙斯。
参照其他残篇,这里的“一件事”,指的应该是“事物与其他事物分离、斗争,并在斗争中趋向和谐”。让浓雾世界中的万物开始分离,使事物间产生差异,恰恰就是葛温所做的事情。
“不愿又情愿”是什么意思呢?
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这唯一的智慧既然只是一件“事”,而不是单独的“某个人”或“某个人格化的神”,它当然“不情愿”被称作宙斯。
然而同时,这种“分离、斗争”也是非常“有智性”的,是人也同样具备的一种共同特点。如此一来,它会忍受关于它的拟人化表述,而“情愿”被称作宙斯。
就像刚才提到的,他称火为“需要和满足”,人也可以贴切的这样形容。
而葛温等人作为智慧与霹雳的代表,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正是“战争”。
残篇53.战争是一切之父,一切之王。他使有的成神,有的为人;他让有的沦为奴隶,有的获得自由。 残篇80.人必须意识到斗争是平常事。一切事物都通过斗争而存在,并被注定。
我想,这两句话和《黑魂》一代片头记述的故事有多么相合,已经不用我过多解释了。
分化的世界,正是通过古龙战争而得以展开的。战争带来了火之时代。
残篇100.太阳,和主神一同做的工作是设立界限……为变化,和带来一切的季节。
但这里依然有一个小问题:葛温,就是《黑魂》世界的“宙斯”吗?
他们是真正的神明,还是,只是阶段性的成为了那个“被称作宙斯的事物”的代言人呢?或许残篇102和78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
残篇102.对于神而言,一切事情都是公平、正义的。然而人类却假设,有些事是不公正的,其他事是公正的。 残篇78.人性无法达成正确的理解,神性则可。
这里的“正义”或者“公正”,应该理解为“对立面中以和谐为基础的张力”
赫拉克利特考察一切生成和消逝的真正历程。他在两极性的形式中把握这个历程,即一种力量分化成为两种异质的、相反的、力求重归统一的活动。一种质不断地把自己一分为二,分裂为它的对立面,而两个对立面又不断地力求重新并合。...确定的、在我们看来似乎持久的质,仅仅表明斗争的一方暂时占据上风,但斗争并不会因此而结束,它将永远持续下去。万物都依照这种斗争而发生,正是这种斗争揭示了永恒的公义。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在宇宙这个更广阔的背景下,一切事物都在持续不断的战争,通过战争产生了宇宙性的平衡,这种平衡是神的视野中的对象,等同于“更高的正义”。
或者你也可以简单点,用“底层规则”、“宇宙的法则”这样的词来理解。
我们继续代入到《黑魂》世界中。
开辟火之时代时,葛温等人无疑代表着这种“更高的正义”被展现出来。但当辉煌的火之时代彻底展开时,世界也不会一直保持这种样态,由于火被满足了,世界必然会整体沉降下去。
而葛温作为薪王传火的行为,正是认定“火之时代”为“正义”,而向下的变化和沉降,则是“非正义的”。此时,他们也不再代表着“唯一的智慧”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个比较难以理解的逻辑:
这并不意味着,“传火”这种行为由于大方向上忤逆了宇宙的时代趋势,就变成了“在神明眼中非正义的”。因为对抗世界趋向的努力,依然是一种斗争、挣扎、对立,依然不过是物质世界内部遵循法则而斗争着的一部分。
所谓“唯一的智慧”,也可以理解成“世界的理性”。那么,简单点说,世界的一切在神明看来,都是合乎这种理性的——其实非常接近黑格尔所说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如果还是难以理解,我不妨举个例子。要明白这一点,只需要把“神明”和“人”一起降低一个维度就可以了。
这就像……“一个初中生把碳酸钠溶液倒进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里”
他认为一共会发生两个反应,先是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然后是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如果你已经忘记了方程式也没关系,总之记住“先产生气泡,盐酸耗尽之后再产生沉淀”就行了。
什么职业病比喻...

什么职业病比喻...

让我们代入“盐酸”的视角。
在盐酸眼中,这个“溶液世界”一直由自己保持着纯净,并在斗争中不断有“更精纯”的气泡升腾起来,似乎世界的正常样态就是如此。
但盐酸终究有耗尽的时候,“溶液世界”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堕落、沉淀、浑浊——盐酸可能会觉得,这是非正义的、令人心痛的。
但在更高层次的观察者(一个初中生)眼中,一切都非常符合世界运行的规律(正义)——先产生气泡后生成沉淀的实验现象,本就该如此。
——葛温就是盐酸,只是在某一阶段中,恰好代表着世界理性运行的方向。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最好不要把葛温等人,看做《黑魂》世界的“神明”,而是有所不同的“人”。或者进一步说,“灵魂更加精纯”的人——他们只是作为开辟多样化世界的驱动者,而被黑魂世界的大部分人认作了“神明”。
说到这,我们似乎该尝试解读作为“葛温战友”的尼特等人了。
但为了方便之后的分析和叙述,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前,我们不得不先看看赫拉克利特思想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

我相信,作为从小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我们,对“对立统一”这个词都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很早就接受过训练,学习如何“运动的”又“辩证的”看待事物。
而最早明确而深入的展示出这种思辨性的,正是赫拉克利特。
或许,你听过这句话的可能性,要高于认识赫拉克利特的可能性:“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当然,这句话本身更多是出现在转述中。我们还是从残篇中更完整的表述开始。
残篇12. 当他们踏入同一条河流,不同的水接着不同的水从其足上滑过。 残篇49a.我们踏入又并非踏入同样的河流;我们是亦不是。
实际上,赫拉克利特强调的是变化中的统一性,而不是单纯的变化。
一条河流,准确的代表了“既保持结构性的特征和统一,同时又时刻发生着不间断的、可预见的内容变化”。事物在对立和斗争中,不断变化,但又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特征。
类似的例子,也常常会被人们提到:比如清华大学具体的学生,是每年都在变化的,但清华大学始终还是清华大学。人每天都在新陈代谢,但是第二天,你仍然认为你是你自己。
而河流的隐喻,也在残篇49a中,被引申到“人的存在”。
我们在相继性上是真实存在的,但在绝对的意义上,即宇宙自身永不停止变化的意义上,是不真实的。这条河流可以理解为“存在之河”:我们在不同时刻踏入的,是又不是同一条河。
作为一个统一体,我们踏入的是同一条存在之河;而作为一个多样体,既然世界的物质在持续的流变中,它又不是同一条河。
我们不是“to be or not to be”,我们是“to be and not to be”。
而他的另一句话,更好的为对立统一做出了隐喻:
残篇60.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同一条路。
“上坡路”和“下坡路”无疑是一组反义词,但实际上,它们又汇集在一个完全同一的概念上——存在高低差的一段路。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另一则具有比喻特征的表达,能帮我们更进一步。
残篇51.他们不理解,为何它在与自身一致的同时,又不相一致。就像弓或竖琴那样,存在一种“反弹式的”关联。
正如例子中的“弓和竖琴”,这种能够“射出箭矢”或者“弹奏出音乐”的和谐,恰恰来自于弓身和弓弦的对立、琴身和琴弦的对立。它们在那种相互抗争的“弹力”中起作用,正具备了宇宙平衡、协调、和谐运作的特征。
实际上,赫拉克利特在原文中并没有用“回伸的”或者“张力之中的”这样的词来来描述他的平衡世界,而用了“反弹式的”(παλίντροπος)
这个词的含义包含着一种意味:“弓弦和琴弦”在使用之后会“回到自己的位置”
这也就暗合了我们之前提到的,“秩序化的循环变化过程”——宇宙在一种“穿越时间的”平衡自身的持续状态当中。
它会进入斗争与对立最猛烈的“火之时代”,也会复归看似松弛平稳的“浓雾时代”,而这种循环,也是平衡过程本身——是一种在流变中持存的平衡过程。
而在《黑魂》世界中,鲜明的展现这一隐喻的,正是“太阳长男”,或者说“无名王者”。
被冠以“猎龙战神”之名的无名,正是和“古龙”最激烈的对立者。而故事最后,他却在余生与龙为战友,正如赫拉克利特在第八残篇所说:
残篇8. 极致的和谐来自方向相悖之物,万物皆从争斗中出。
武艺与斗争的极致,当然就是战争之神无名之王。而他与龙为伴,又似乎就代表了最极致的和谐。
但同时,他又被称为“愚昧”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之后还会采用更接近《黑魂》剧情意义上的解读。
在那种意义上,实际上无名并不愚昧,反而是某种意志的集中体现(只是不同于葛温展现出的意志)。甚至,从某种视角上看,说他兼职了智慧之神都不为过。
但如果单纯从“象征意义”上看,这种“愚昧”在于,一方面,他意识到了“极致的和谐来自最猛烈的对立”,但另一方面,却把这种“和谐”理解为了一种表象上的“和谐”、“和平”。
实际上,所谓的“和谐”,是寓于斗争中的,和谐生发于斗争本身,而非斗争停止。
从这一点来说,无名的思辨之路确实只走了半程,于是显得有些“愚昧”了。
理解了赫拉克利特思想中“对立与统一”、“变化与持存”、“对抗与和谐”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看看代表着“生与死”的尼特,和代表着“朽与不朽”的希斯了。

尼特

尼特被称为“最初的死者”。
死宅 死亡这个意象给人的第一感受,似乎与葛温那种辉煌、光明的意向并不一致。
为什么在开创火之时代时,尼特是作为葛温战友而出现呢?为什么“最初的死者”,同样能成为“火”的代表呢?
其实,如果深刻的理解了前面讲述的内容,这并不是什么难以回答的问题。
如果没有“死者”出现,又如何定义“生者”呢?“死与生”作为一组对立统一的概念,依然代表着“分化与争斗”——从“无生无死”到“有生有死”。这和“火”的深层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在这个意义上,尼特不仅代表了“死”,当然也代表了“生”。
残篇20. 一旦出生,他们就同意活着并面对他们的命运;还留下后代,后者也变得顺应其命运。(因此,新的死得以出生)
这里的“命运”,指的就是“走向死亡”、“终将有一死”。显然,这种命运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
而对于人类留下后代的事态,赫拉克利特则用了“新的死亡得以出生”来形容。从中也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强调着生与死的伴生性和一体性:一个人死亡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伴随着他的出生一并到来。
残篇88.还有,作为同一回事,存在着生与死、醒与睡、年轻与衰老。后者经过一轮变化成为前者,前者经过一轮变化,再成为后者。
就像整个世界元素流变的循环一样,人的种种事态,也被嵌入了这种循环当中。
从这种表达的时间性上看,说不定尼采的“永恒轮回”,正是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赫拉克利特的启发。

希斯

与尼特类似,白龙希斯身为“古龙”,却没有使之不朽的“龙鳞”。
这显然是集中体现着另一种对立统一,也就是“朽与不朽”。
希斯的设定,套娃一般围绕着这组对立概念:
  • 他的种族本是不朽的古龙,却因为自身无鳞的缺陷,是有朽的;
  • 因为这种“有朽与不朽”的对立与分化,他站在了代表对立分化的葛温阵营;
  • 而身为事实上有朽的他,在火之时代,又毕生试图通过研究结晶让自己不朽。
残篇62.不朽即朽,朽即不朽,此生于彼之死,彼死于此之生。或者,朽即不朽,不朽即朽,此生于彼之死,彼死于此之生。
这句话原本,大概率是在表达“神”和“英雄”共同具备了某一个完全一致的真子集。由于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再展开叙述了。
另外,“结晶”其实是个非常有趣的意象,我们姑且放到后面再把它的内涵串联进去。
到这里,似乎最初的王,只剩“魔女”的内涵还不清楚。老实说,魔女和她的女儿们,确实是相对最难理解、处理的。
既然说,魔女试图从“灵魂”创造出初始之火,反倒产生了灾祸。
那么……“灵魂”,到底是什么呢?

灵魂与人性

先回顾一下我们前面提到的残篇36:
残篇36. 对灵魂而言,变成水就是死亡,而水之死是变成土。水从土而生,灵魂从水而生。
可以看到,如果代入“元素转化”的模型,灵魂占据的正是“气”的位置。
那么,灵魂是否就是“气”?
实际上在游戏中,杀死敌人得到“灵魂”时,被吸引到角色身上的,确实看起来是某种气态的物质。
但赫拉克利特所指的,似乎又不仅仅如此。
他确实曾描述灵魂的状态可以是“干燥的”或“潮湿的”,这恰好可以用于形容空气的不同状态。或者,我们可以采用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更广义的解释,认为灵魂是一种“散发物”——“灵魂从湿气中散发而出”。
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灵魂分解为水,最终化入土中。而另一方面,那些英雄的灵魂,会从从潮湿的空气,转变为干燥、清洁的空气,再经过以太转变为纯粹的火(从而化作神的灵魂)。
所以,赫拉克利特眼中灵魂的本质,也不能仅仅描述为“空气”或者“火”。
也可以说的再简单些:“灵魂”,更接近一种“气的转化过程之物”。
而游戏中作为物品存在的“灵魂”,当然也呈现出“气”的姿态,这种姿态中也暗含着变化。越是高阶的灵魂,似乎越能从中看出些许火焰的颜色——也就是,更加精纯、有更大可能性上升为火。
残篇49.十分出色的人以一抵万。
这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被赋予和一个群体等同的尊重或服从,他就相当于“数不清的其他人”。当然,前提是他“非常卓越”。
而这种“卓越”和“可抵万人”,在游戏中就直观的具现化成“更强大的灵魂”、“更多的灵魂量”。
此时,不妨回顾一下“气”的燃烧过程,也就是它的转化趋势。
根据上面提到的元素转化过程,气上升而变得更精纯,就能变为“火”,这是一种“属于英雄与卓越之人的”,人变得更加接近“神明”的趋向。刚刚看到的图中,似乎也确实包含了这样的含义。
换个方式表达,灵魂可以由“气”变成“产生火焰之物”。而“产生火焰之物”,在字面上,其实就是“柴薪”。
相应的,我们在游戏中所能得到的BOSS级别的“灵魂”,几乎都呈现出火焰的形态。在黑魂世界中,这代表灵魂之气有上升并且“柴薪化”的能力。
而另一方面,气燃烧的过程,不只是向上转化为火,也是向下转化为水——也就是,变得“濡湿”,甚至再向下产生“沉淀物”。
别忘了,“火”不仅仅是一种实际指称,也代表着“永恒的变化”。而如果接洽到黑魂的世界观上,实际上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和“成为柴薪”恰好相反的变化过程,那就是——“人性”。
为什么说,“人性”代表着和“成为柴薪”相反的趋向?
图中可以看到,这些是游戏中代表“人性”的存在物。
但如果把图像倒转过来,其意向就显而易见了。
没错,我们又看到了“火焰"。
这其实正暗含着一种意味:这作为一种变化趋势,和转化为火的方向,“刚好相反”。也就是说,灵魂包含着气的两种变化趋势:可能变得更精纯,更接近让火诞生的柴薪;也可能变得更濡湿,向下沉降直至沉淀。
而人的灵魂,是二者兼有,而且不断斗争、变化着。
不管是幽邃教堂,还是更接近火之时代终末的环印城附近,都呈现出“泥浆”一样的地面,这就是所谓“濡湿”然后再“沉淀”的表现。所谓的深海时代,所指的应该就是这种现象再度扩散、发展的境况。
另外,在“人心沉淀物”的物品说明中,最后一句正是“也传说总有一天,会成为世界的枷锁”。
所谓的"枷锁”,其实正是让世界复归以土元素为代表的“浓雾时代”——也正是(代表变化与冲突的)火最虚弱的时代。“枷锁”禁锢的是“变化与差异”,使它再次微小到不易察觉。
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时代变迁顺序,也有所对应。
但似乎,这仅仅是灵魂和人性如何从“元素转化”的角度理解。
既然如此,“人性”究竟又代表了什么呢?
“人性”如何与“世界变化的趋向性”相连?
为什么人这种“拥有人性的存在者”如此特殊?
就像前面提到的,世界是火,火是“需要和满足”。而人和所谓的人性,是与世界同构的——他们同样是“需要和满足”。
下一期,我们就从人性和世界的同构性开始,讲述这种视角下,《黑魂》世界观解读的后半部分。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