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隨筆》是西班牙獨立遊戲工作室Deconstructeam的新作品,是一份在今年五月已經上線Steam的Demo合集。
你大概沒聽說過這款遊戲,也不太熟悉這家開發商的名字,但或許聽說過Deconstructeam的前作《紅弦俱樂部》。這部以賽博龐克世界觀為背景的像素遊戲在2018年1月發售,至今都保持著特別好評的口碑。
如果你帶著對《紅弦俱樂部》的期待來嘗試《共情隨筆》,大概率會失望而歸,因為這部作品甚至很難稱得上的一款完整的遊戲,它看起來更像是一部藝術設定集,其中的每一個部分你都能夠單獨遊玩。
簡單來說,《共情隨筆》是Deconstructeam工作室的Demo合集。在遊戲主界面從左至右的每一個六邊形裡,都安置著一個在Ludum Dare遊戲設計比賽中誕生的Demo。
Ludum Dare是知名的遊戲製作比賽,主辦方給出既定的主題,讓參賽者在24小時或者48小時內完成遊戲製作並打分,不少優秀獨立遊戲的創意都由此誕生。這些Demo按照誕生的時間排序,點開可以試玩,也可以欣賞團隊的設計圖,一併聽聽遊戲設計背後的故事。
Deconstructeam的團隊只有三名成員,主創和文本Jordi,負責美術動畫的Marina,另一位負責音效的Paula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西班牙音樂家。
在最開始的幾個Demo裡,遊戲的重點完全放在交互設計上。第二個名為《Zen and the Art of Transhumanism》的遊戲來自第35屆Ludum Dare,主題是變形,遊戲內容是通過屏幕右邊的控制,給圖中的陶瓷捏出固定的圖案。再後來,《Zen》和第三個demo《supercontinent》一起,成為了《紅弦俱樂部》的一部分。
而團隊的後期作品偏向於更獨特的視角:例如在兩部女性主角的作品裡,遊戲都聚焦於尋找自我和家庭困境的矛盾中。在其中一個名為《Behind Every Great One》的Demo裡,無論你多麼飽和工作,都無法完成家中所有的事,卻每晚都要在餐桌上接受質疑,擔任家庭主婦的主角會因為在家庭中迷失自我,毫無徵兆地在遠離人群時嚎啕大哭。
家庭成員在餐桌上要求主角管理身材
將視角從遊戲交互本身轉向一個更完整更復合的作品,是Deconstructeam在《共情隨筆》裡展示給玩家的進步。不過這些Demo多是一些簡短的靈感,團隊突發奇想的創意,有的短則幾分鐘即可完成遊戲,他們多數無法完整展現出團隊對於內容的把控力。
玩過Deconstructeam前作《Gods Will Be Watching》和《紅弦俱樂部》的玩家應該更容易理解。在此前的作品裡,團隊最擅長的部分實則是對遊戲節奏、情感細節的把控,對長劇情的調度安排,對話從容不迫娓娓道來——很可惜,在《共情隨筆》裡你沒法重現這種期待。
但它或許能夠滿足一部分好奇的玩家。在每一個Demo背後,製作者都留下了一段紀錄片形式的訪談,講述遊戲在什麼情境下誕生,如何誕生。被挑選出來放在《共情隨筆》裡的十個遊戲算是精挑細選,採訪中,製作人稱合集的最後一個遊戲《De Tres al Cvarto》的序列號是33,也就是團隊16年成立以來,至少已經完成33個或大或小的作品了,不管是什麼規模的團隊,這個數字都稱得上勤奮。
《De Tres al Cvarto》是此次團隊留給玩家的最後一個驚喜。這款遊戲並不是像前面九部Demo一樣來自Ludum Dare 遊戲製作比賽,它是一個實打實的續作Demo,試玩時間大約在90分鐘。
遊戲採用了卡牌遊戲加上喜劇脫口秀演出的方式,選出最恰當的回答來逗樂觀眾,和他們先前的遊戲一樣,文字量不小,且暫不支持中文,如果感興趣不妨可以試試。
距離Deconstructeam上一部作品的發售已經過去三年了。在去年一年裡,經歷了疫情的折磨,遊戲開發進度變得很慢,初次嘗試喜劇腳本,擅長文本的Jordi顯得很笨拙,但好在遊戲內的脫口秀演員們也是頻頻出錯的新人,反而使設計邏輯合理了起來。在遊戲互動裡,出牌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為了勝利,偶爾的失敗反而才能引導主角借酒講出自己的故事。畢竟對於Deconstructeam來說,設計一個為了“贏”而誕生的遊戲並不是它們的專長,失意人講出來的故事反而更好聽。
在我看來,《共情隨筆》更像是一個體面的交代。給那些支持許久玩家們的一份謝禮,也給了玩家和自己一個互相理解的契機。它並不適合被當作一個“遊戲”來讀,更如它自己所言像一篇隨筆,像一封等待被愛人拆開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