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回家路上的迷思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2-07 23:11:23 作者:324-K Language

今年過年和姑奶(也就是爸爸的爸爸的姐姐)聊天才知道原來在我不知道的時候家裡已經走了那麼多親戚,突然就想寫點東西留在賽博空間,萬一以後沒有了“記憶裡的年味”,也好有個可供回憶的念想。

臘月二十八——歸家

每年過年都要從山西一路開車回遼寧,家母暈車又暈機,只有小汽車能舒舒服服讓她不至回家時眉頭緊皺讓人以為是被我們強綁回了家。好在爸媽的家都在同一個縣,距離大概都沒有GTA老麥到老崔家的路遠,不至於出現今年回誰家的爭端。

今年在路上時我突然感覺我們不像是回家的遊子,倒像幾個貨車司機,從家裡打包好大包小包,這一盒酒給爺爺,那一盒醋給姥爺,還有各位親戚,同學…終於開拔後,一路催件的電話便開始響個不斷。真應該實裝一個家族菜鳥,大家就能實時看到您的兒子已經抵達承德服務區,您的女兒正在跨過河北省界…只是村裡的長輩們大概也看不懂菜鳥,好在他們也看不懂電話,所以他們催件也沒那麼急,只有早到家的親戚上門拜訪時,才能用到家族菜鳥。

回家要開一千多公里,這一路實在是非常無趣,既不敢一直在爸媽面前拿著思維馳或者思題目的課學習機,又被安全帶勒著睡不好覺。為了快點回家送貨上門,休息被優化了,吃飯喝水也少了。120邁的速度根本不敢吹風,餐也基本不會吃,宿只剩父子兩個司機輪著靠在副駕休息,風餐露宿這個辛酸的成語只剩充飢喝的露露還算名副其實。

開車回家路上的迷思-第0張

(如果露露有商務請給我把這一罐報銷一下)

除夕——相逢

黑土地的家鄉總有奇人,大概是天寒地凍的環境需要一些猛烈的活動才能讓人不至凍斃於風雪。當然大家普遍來說也沒有咬打火機取暖或者冬泳鍛鍊的狠活。農村最常規的取暖不過是柴火燒炕與電熱毯鋪床。更多的取暖大概就是與家中長輩相逢的愉悅與熱情的火熱的心和火熱的鍋——除夕已經到了必備節目環節——我們一起,包餃子!

家鄉還有點舊習殘留,出嫁的女兒過年應該在婆家,一家人一起包餃子。好在我家從來沒有出現過婆媳矛盾,倒不是關係好或者脾氣柔,而是因為我奶奶早在我爸結婚後第二年就撒手人寰了。我少數和她見的幾面都是在後山,隔著一個小土堆。

開車回家路上的迷思-第1張

(只是想加個地獄笑話緩解一下氣氛)

老家的飲食習慣很有趣,我們一天只吃兩頓飯,9點左右一頓,下午一兩點左右一頓,因此我記憶裡很少有年夜飯這樣的東西存在,半夜12點伴著炮聲隆隆與難忘今宵,餃子出鍋,除夕的守歲便臨近尾聲了。小城的農村沒有禁燃禁放,但家裡的老人不願吵鬧也很少出門買炮,於是家裡的過年便只有蘸著醬油的豬肉白菜餃子了。

初一——拜年

正月裡來是新年,大年初一頭一天。一定要給過年指定一天我想多數人都會選擇初一這天。我們這裡初一就到了互相走親戚的時間,各位遠道回來的貨車司機卸了貨,大包小包送到另一家,會計便開始結算貨款,又稱孩子收壓歲錢。

走親戚是真正意義甜蜜的負擔,關鍵在於父親的家族實在太大,據說爺爺有九個兄弟姐妹(應該是有親的有表親),而我又有兩個親姑姑,表叔表姑那就數不勝數了。這些親戚自然不可能一天全部拜訪完,一方面有的人已經遠走高飛成為活在話語和屏幕裡的親戚,另一方面這個大家族裡大概已經能帶著我親奶奶去開戰地私服了。不知道他們真開戰地重新部署是不是就算復活賽打贏了。

開車回家路上的迷思-第2張

初一的時間總是這趟行程中最快的一天,這家嗑點瓜子,那家吃點花生,有在村裡修起鶴立雞群的大別野的親戚家中還有高級戰備開心果或者果脯,一天就如風一般溜走了。

初二——南!下!

姥姥家其實就在爺爺家南邊幾公里的地方,但規矩還是要守,因此初二就是南!下!去看姥姥的日子。小時候特別期待這一天,這倒不是因為感情深淺,主要是我的舅舅積極響應國家家電下鄉政策,早在12年時就給姥姥家裝了電腦,15年前後又有了wifi。對於那時的小學生這環境不啻於神秘電競房。不過我也已經很久沒動過它了。其一是12年的電腦帶個LOL已經汗流浹背了,想來把彩六或者去看看墨西哥的車庫那純粹小孩開大車了;其二是有一年一個人偷偷在房間裡玩電腦啃紅腸,不知是紅腸乾淨又衛生還是因為房間沒燒暖氣,總之不幸罹患腸胃炎。還好沒出地球OL新手保護期,吃了藥又該吃吃該喝喝成了肥宅;

開車回家路上的迷思-第3張

其三是舅舅成了家,有了表弟,不僅沒人護著我我還要看著煩人的小孩,原來孩子的煩人特徵都是大同小異——大吵大鬧,不吃飯,不睡覺,還有超強的破壞慾。

總之那個電腦大概在疫情前(多麼古老的稱呼)成為了21世紀前幾批電子垃圾,成為了一個不再可用的賽博空間接入點。

初三-初六——酒桌之上

新年,是老家人最多的時候,作為一個在省界邊的小城,過年無數遊子要重新回家看看。見了父母,走了親戚,爸媽就到了線下單殺那些平時只能在微信與電話見面的朋友的時候。這時便只好把孩子窩在什麼地方,孩子們總有取悅自己的方式,何況聚會的多數都也有孩子,找一個同學的家中把孩子安頓好。若是有電腦大家和和氣氣一次一條命,沒有了那就得自己找玩具了。最常用的就是各種爆炸物:小鞭,二踢腳,小呲花等等。現在想想真應該感謝那時井蓋好像不多,也沒有視頻平臺,不然我和朋友們就要變成那個過年固定節目裡的主角了。

開車回家路上的迷思-第4張

只是聚會總要散場,爸媽也總要把我們各自接走,快樂總會有盡頭的時候。大概那份快樂只有兩三年,隨後大家便是中考,高考,工作。然後再回來我們互相見到,依然能用童年的快樂與一年的趣聞填滿閒聊,只是沒有了那種童年的快樂。而我們也用這份成熟換取了一份成年人聚會的門票,有的時候是司機,有的時候就要成為那個擋酒的裝傻呆呆鳥。

許是因為產糧多(我的意思是糧食,不是坐了一桌寫手畫師),又或因為聚會時總有一些中年的官場老油條,總之爸媽的聚會總有酒桌文化,母親不會喝,父親不敢喝(有慢性病),於是便開始讓孩子成為“家族代表人”,好像我們家在北京有套四合院。不管最後一家人喝了酒還是以茶代酒,最後總要開始“提一個”我實在認為這個提酒實在是一個陋得不能再陋的陋習。簡單一點一般是一個人提三遍,說三個祝酒詞,大家應和一下然後依次輪過桌上一圈,當然多數時候可能一家人只有一個提酒,或者桌上的男士/女士佔少數,便有一個代表了整個性別一起提酒。大麻煩是來了酒悶子率先站起來決定給大家挨個一人提一個,這時就要體現酒桌文化的魅力時刻了:學烏鴉哥掀桌子有點大動干戈,可若是不制止,完了~一個人這麼提酒,大家都得跟著,一個十幾個人的聚會這麼輪一輪,暫且不說要喝幾斤,光喝酒都得喝幾個小時,這時就需要舊的班長或者那個混的好的吹的猛的大哥大姐趕緊說大家喝個高興,為了有氛圍聊天,這聚會才能正常進行。

散場以後,幾個沒喝的便成了司機。帶著一車渾身酒氣的東北大哥大姐跑來跑去一點不帶派,唯一的好處是大概公認耍酒瘋的朋友很少有人叫,這些朋友並不會吐一車或者開始胡說八道。送到地方後回家路上就到了喜聞樂見的八卦環節,背後嚼舌根不道德但有趣,父母便開始說這個同學怎麼現在這樣,那個同學以前怎麼怎麼了。

開車回家路上的迷思-第5張

初七——返程

再多的八卦閒話和酒桌文化,最後都會撒在路上被車輪碾為齏粉,最後隨著越拉越遠的距離,家鄉又產生了美,成為了千里之外的遊子一年最盼望的年終獎。回家時日夜兼程,只要不罰款能多快就開多快,回去開工時就慢慢悠悠,恨不得一個服務站下一次休息一下,只是長路終有盡,於是又開始一年的思念,直到下一次風餐露宿。

開車回家路上的迷思-第6張

希望這篇文章消失在賽博空間以前,大家都能去想去的地方,見到想見的人。

——2025.2.6,G5京昆高速369公里處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