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原期末部分考點的內容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12-18 22:19:30 作者:繪梨梨梨梨梨梨梨梨 Language

1. 馬克思主義的含義

- 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併為後繼者所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它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它也是關於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學說,指明瞭社會發展的方向。並且,馬克思主義還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解放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學說,體現了其對人類解放的追求。它是指引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行動指南,有著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2.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

-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是馬克思主義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馬克思主義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上,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這是因為無產階級是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就是要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

3. 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

- 一是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它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推動社會形態的更替。這一發現把唯心主義從社會歷史領域驅逐出去,讓人們能夠正確認識社會歷史的本質和發展動力。例如,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是生產力發展導致生產關係變革的結果。

- 二是剩餘價值學說。這一學說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工人創造的價值超過了勞動力自身的價值,這個超出部分就是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無償佔有。它闡明瞭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的地位和歷史使命,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使無產階級認識到自己受剝削的根源,從而奮起反抗。

4.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性

- 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性。它是對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例如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剖析是基於大量的經濟現象和事實。

- 具有革命性。它具有徹底的批判精神,對舊的社會制度、不合理的觀念等進行批判。比如馬克思主義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剝削和壓迫。

- 具有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它是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並且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

- 具有人民性。它是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的理論,關注人民的解放和發展。

- 具有發展開放性。馬克思主義不斷與時俱進,吸收新的成果而發展自身,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完善。

5.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 mzd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mzd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它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如何進行革命等一系列問題,如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mzd思想指導中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並且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初步探索,為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奠定了基礎。

6. 客觀實在性

-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它是指物質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不管人們是否感知到它,它都客觀存在。例如宇宙中的天體,即使人類還沒有觀測到某些遙遠的星系,它們依然存在於宇宙之中。

7. 物質的根本屬性

- 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運動是標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範疇。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物質總是在一定的運動狀態中。比如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和自身自轉,這是機械運動;生命有機體的新陳代謝是生命運動。同時,也不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任何運動都有其物質主體。

8. 物質的基本存在形式

- 物質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時間和空間。時間是指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例如,人的生命歷程有一定的時間跨度,從出生到死亡,這體現了時間的持續性。空間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伸張性。比如一座建築物佔據一定的空間位置,有長、寬、高三個維度,這體現了空間的廣延性。任何物質都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存在和運動。

9. 意識的表現

-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從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從內容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意識的表現形式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等感性認識形式,這些是對事物的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繫的認識。例如,看到一朵花的顏色(感覺)、形狀(知覺),回憶起花的樣子(表象)。還有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認識形式,這是對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繫的認識,比如通過對花的生長規律等進行思考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

10. 意識對物質反作用的表現

- 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人們在進行活動之前,會先在頭腦中形成目標和計劃。例如,建築設計師在設計建築物之前,就會在腦海中構思建築的樣式、功能等。

- 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意識能夠創造出世界上原本沒有的觀念。比如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是他們通過想象等意識活動創造出來的。

- 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引導人們採取正確的行動,從而改造世界。例如,科學理論指導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

- 意識還具有調控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積極的意識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消極的意識可能會導致人的生理機能下降。比如,保持樂觀的心態有助於身體健康。

11. 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的基礎

- 實踐是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辯證統一的基礎。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在實踐活動中,人們要尊重客觀規律,按照規律辦事。例如,農民種地要遵循農作物生長的規律。同時,人們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認識和利用規律。比如通過灌溉、施肥等措施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這是在認識農作物生長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體現。

12. 世界的統一性理解

- 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世界是多樣的,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各個方面,但它們都統一於物質。自然界是物質的,這很容易理解,如山川河流都是物質實體。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依賴於物質生產方式,例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構成了社會的物質基礎。人的思維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思維,都來源於物質世界。

13.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是聯繫和發展。聯繫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例如,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複雜的聯繫。發展是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複雜、由無序向有序的前進上升運動。如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演進,就是一種發展過程。

14.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

-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內在動力。例如,在商品經濟中,價值和使用價值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它們相互對立,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價值和使用價值的追求不同;同時又相互依存,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沒有價值,沒有價值的東西也不是商品,它們共同構成了商品的基本屬性。

15. 辯證否定的實質

- 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揚棄”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不是全盤否定,而是保留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因素。例如,在文化發展中,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否定是“揚棄”,我們會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如優秀的道德觀念、文學藝術等,同時摒棄封建迷信等糟粕部分。

16. 本質與現象

- 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構成事物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和表面特徵,是事物本質的外在表現。例如,商品的價格波動是現象,商品的價值是本質。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價值決定價格,價格的波動是價值規律作用的外在表現。

17. 實踐的本質

- 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社會性的物質活動。實踐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識、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一個屬人的對象世界。例如,工人制造機器,這是他們運用自己的體力和智力,通過一定的工具和手段,將原材料加工成機器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實踐。

18. 實踐的基本特徵

- 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這是指實踐能夠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例如,設計師的設計圖紙是觀念的東西,通過建築工人的施工實踐,把圖紙變成實實在在的建築物。

- 實踐具有自覺能動性。實踐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比如科學家進行科學實驗,是為了探索自然規律,這是有明確目的的自覺活動。

- 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是在一定社會關係中進行的,並且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例如,古代的生產實踐和現代的生產實踐在規模、技術手段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古代的生產實踐是在當時的社會關係下進行的,現代的生產實踐也是在當代的社會關係下開展的。

19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認識路線

- 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從物到感覺和思想。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例如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將世界的本原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等,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是基於對這些物質的觀察和感知。

- 唯心主義認識路線: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把意識看作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如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感覺、經驗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觀唯心主義認為理念、絕對精神等是世界的本原。

20認識的本質

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種反映不是簡單的、直觀的,而是包含了主體的選擇、建構等多種複雜因素。例如科學家通過科學實驗(實踐)對自然現象(客體)進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會根據自己的理論知識、研究目的等(主體因素)來構建對自然現象的理解。

21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歷史唯心主義則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22生產關係中人與人的關係理解

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係。它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和產品分配關係。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主要體現為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分工協作或者剝削被剝削等關係。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資本家與工人之間是僱傭和被僱傭、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而在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中,人們是平等互助的合作關係。

23社會意識的產生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它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原始人在共同勞動過程中產生的簡單協作觀念等就是早期社會意識的體現。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意識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

24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

- 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時社會意識會超前於社會存在,如在資本主義社會就出現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有時會滯後,如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在現代社會依然存在。

- 發展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經濟上相對落後的國家或地區,在思想文化等社會意識領域可能會超過經濟發達地區,如18世紀末德國經濟落後,但德國古典哲學卻很繁榮。

- 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哲學、宗教、藝術等社會意識形式相互影響,並且每種形式都有其歷史傳承,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歷經千年傳承。

- 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能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落後的社會意識會阻礙社會存在的發展。

25社會基本矛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它們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形態的更替和歷史的發展。例如,當封建的生產關係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時,就會引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

26階級鬥爭的根源

階級鬥爭的根源是階級之間物質利益的根本對立。在階級社會中,剝削階級佔有生產資料,通過剝削被剝削階級的勞動來獲取利益,被剝削階級為了爭取自身的利益必然會與剝削階級進行鬥爭。比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工人階級只有勞動力,資產階級為了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會盡量壓低工人工資,這就導致了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

27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解

社會主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例如中國的改革開放,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生產關係更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28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使用價值是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例如,一個麵包,它能滿足人們充飢的需要(使用價值),同時在生產麵包過程中耗費的人類勞動形成了它的價值。

29勞動的二重性

勞動的二重性是指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的勞動,它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抽象勞動是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的價值。比如木匠製作桌椅的勞動(具體勞動),這些勞動中所包含的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抽象勞動)。

30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因素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例如,生產同一種型號的手機,在不同工廠由於技術水平等因素,生產時間不同,但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31價值規律的作用

- 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當某種商品價格上漲,生產者就會增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投入,反之則減少。

- 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了獲取更多利潤,生產者會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

- 調節社會收入的分配:不同生產者的收益會隨著商品價格的波動和生產效率的不同而變化。

32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具有私人性質,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是私人的事情;同時勞動又具有社會性質,其產品要滿足社會需要。例如,一個個體手工業者製作的手工藝品,製作過程是自己的私人勞動,但製作出來的產品要在市場上出售,滿足社會其他人的需求,這就是社會勞動。

33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條件

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條件是勞動力成為商品。當資本家購買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創造出比勞動力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從而實現貨幣的增值,貨幣就轉化為資本。

34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的特點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它在消費過程中能夠創造新的價值,而且這個新價值比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更大。例如,工人在勞動過程中,不僅創造出自身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還會創造出剩餘價值。

35價值增值過程

價值增值過程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在價值增值過程中,資本家通過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或者提高勞動強度等方式,使工人創造出超過自身勞動力價值的剩餘價值。

36剩餘價值率的意義

剩餘價值率是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率,它反映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剩餘價值率越高,說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越重。例如,剩餘價值率為100%,意味著工人創造的價值中有一半被資本家無償佔有。

37相對剩餘價值

相對剩餘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這是通過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實現的。例如,隨著生產技術進步,生產生活資料的部門勞動生產率提高,生活資料價值降低,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餘勞動時間相對延長,資本家獲得相對剩餘價值。

38資本積累的源泉

資本積累的源泉是剩餘價值。資本家把獲取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用於擴大生產規模等,從而實現資本積累。例如,資本家將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中的一部分用於購買新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擴大工廠規模。

39利潤率

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它反映了資本的增值程度。資本家總是追求更高的利潤率,利潤率的高低會影響資本家的投資決策等。例如,不同行業的利潤率不同,資本會傾向於流入利潤率高的行業。

40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生產社會化要求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社會共同佔有和支配,但資本主義卻是生產資料私人佔有,這一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始終,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的根源。

41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侷限性

- 是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本質上是資產階級進行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手段,民主具有虛偽性和狹隘性,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很長時間內受到財產等因素限制。

- 政治運行受到金錢等因素的操縱:難以真正體現廣大人民的利益,例如競選活動需要大量資金,這使得政治人物在決策時可能會受到資本利益的影響。

42壟斷的產生條件

- 生產集中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極少數企業就會聯合起來,操縱和控制本部門的生產和銷售,以獲取高額利潤。

- 企業規模巨大形成對競爭的限制:也會產生壟斷。例如,在一些資本密集型行業,幾家大型企業控制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後,就容易形成壟斷。

壟斷資本向世界範圍擴展的經濟動因

- 將國內過剩的資本輸出,以獲取高額利潤:發達國家的資本在國內市場飽和後,會尋找海外市場獲取更高的回報。

- 在國外爭奪商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等: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為了爭奪海外殖民地,就是為了滿足壟斷資本在世界範圍擴展的需求。

43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繫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其表現為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等。例如,跨國公司在全球多個國家設立工廠和銷售機構,推動了生產和貿易的全球化。

44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的基礎

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的創立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和剝削本質,為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現實依據。

45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

- 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需求能夠得到充分滿足。

- 社會關係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階級和國家消亡,人們之間是平等互助的關係,道德水平和思想覺悟都很高。

- 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才能自由地發展,不再受物質條件和社會分工的束縛。

46黨的最高綱領

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這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表明黨始終把實現人類最美好的社會制度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激勵著無數共產黨人不懈奮鬥。

47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範疇的理論意義

- 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明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 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認為意識可以正確反映物質世界。

- 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物質範疇包含了辯證法的思想。

- 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將唯物主義貫穿於自然和社會領域。

48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它表明世界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這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49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辯證關係

- 相互區別: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指其有條件性,受特定條件限制,與事物穩定性相聯繫;矛盾的鬥爭性是絕對的,指其無條件性,能打破條件限制創造新條件,與事物變動性相聯繫.

- 相互聯結:同一之中有鬥爭,同一性包含差別和對立,無鬥爭性則無同一性;鬥爭之中有同一,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鬥爭的形式等受同一性制約.

5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

- 區別: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指具體事物的矛盾及矛盾各方面有特點.

- 聯繫: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關係

- 相互區別: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對事物表象的認識,通過感覺、知覺、表象反映,反映事物現象;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本質及規律的認識,通過概念、判斷、推理反映.

- 相互依賴:理性認識依賴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起點;感性認識有待發展到理性認識;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滲透,辯證統一的基礎是實踐,割裂二者會導致唯理論或經驗論錯誤.

51真理與價值的辯證關係

- 相互聯繫:任何成功實踐都是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價值尺度以真理為前提,人類自身需要推動發現新真理;真理具有價值,二者在實踐中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

52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其決定作用體現在: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麵貌,還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

5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辯證統一關係

-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性質和變革。

-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時,促進其鞏固和完善;反之,則阻礙其發展和變革。

54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其產生的基礎,在不同社會形態下有不同特點和作用。

55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

- 社會分工的出現,使生產者生產不同產品,產生交換需求。

- 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所有者,使其交換成為必要。

56絕對剩餘價值

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延長工作日長度而生產的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早期提高剝削程度的基本方法,體現資本家對工人的絕對剝削。

57相對剩餘價值

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餘價值,是通過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實現的,促使資本家不斷改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

58壟斷價格

壟斷組織在銷售商品或購買生產資料時,憑藉壟斷地位規定的旨在保證獲取最大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包括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

59壟斷價格的形式

- 壟斷高價:壟斷組織出售商品時高於生產價格的價格。

- 壟斷低價:壟斷組織購買生產資料時低於生產價格的價格。

60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即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導致經濟危機等問題,阻礙生產力發展。

- 無產階級的不斷壯大和鬥爭,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提供階級基礎。

- 資本主義在發展中創造的社會化大生產等物質條件,為社會主義建立奠定物質基礎。

61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原因

- 各國生產力發展狀況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決定發展道路的差異。

- 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性,影響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選擇和具體模式。

- 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展,要求各國根據新情況探索適合的發展道路。

62社會主義在實踐中開拓前進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

-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規律,不斷調整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以適應生產力發展。

- 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規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 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如價值規律等,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