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還是死亡——光與影33號遠征隊中的敘事詭計玩脫了嗎(上)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5-14 11:32:38 作者:AmeLia_xy Language

剛剛白金了《光與影:33號遠征隊》,今天來聊一聊這部作品中的劇本表現。這一作的劇本主要的爭議點在兩個地方,一個是第一章末尾古斯塔夫的死亡,另一個是第三章在世界觀設定上的轉折。這一篇先來聊聊古斯塔夫之死。
照例結論放開頭——這是一個合格的敘事詭計,這也是一個沒有價值的敘事詭計。本作劇本第一章的情節有著很重的炫技痕跡,在並不算長的篇幅內,疊加使用了敘事視角詭計+延遲出場的模式,作為玩家第一視角的古斯塔夫在章節末尾死亡,前期種種細節暗示的主角卻並非主角,而真正的主角瑪埃爾卻從飛流域才正式登場,並且要到中期才迎來戲份的增多。這兩種技巧的使用我認為是存在合理性且適合劇本的,但兩者都沒用好。
先說敘事詭計的問題。正如前面所說,這個敘事視角詭計的實施我認為是達成預設效果的。敘事視角詭計常出現在推理小說中,如開頭以偵探視角展開,但到中後期才發現作為偵探的自身存在很多疑點(具體小說名字忘記了),包括像經典的懸疑遊戲《暴雨》劇本也是如此。敘事視角詭計要實現的效果是出乎意料的反轉,就這個意義上來說,33號遠征隊做得不錯,因而我說其合格。但同時這個反轉來得沒有必要,來得沒有鋪墊,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其沒有價值。
古斯塔夫這個角色的存在實際上就是對應現實世界中的維爾索,一個是遠征被殺,一個是火中喪生,有限的敘事劇本使得這個角色的存在本質上是對瑪埃爾形象的補充,那麼這個角色的死亡本身就是其價值的全部,完全沒有必要專門用一套敘事詭計的技法來實現這種死亡,這種詭計的揭示並沒有對瑪埃爾的形象塑造有任何幫助,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敘事詭計沒啥必要性。另者,畫中世界維爾索的角色定位其實也很尷尬,他更類似於一種情節觸發器,或者說只是劇本給情節觸發器配了一個角色的位置,維爾索的存在價值只在於需要他的身份背景來為情節驅動罷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古斯塔夫的劇本設計方向我覺得可以有兩個。第一種是在開頭古斯塔夫與索菲訣別直接替換為瑪埃爾與古斯塔夫的訣別,然後在故事開頭直接以瑪埃爾為主角展開敘事。第二種是拋棄這個並不算高明的敘事視角詭計,就以古斯塔夫作為主視角,維爾索入隊後兩者並存。
這其中,第二種我認為是更優的解決方案。這裡可以引入一個概念——不可靠敘述者,這也是敘事視角詭計的一種。敘事視角詭計除了線性敘事中前後情節產生的反轉,也包括多視角敘述時因為視野的侷限或是人為干預導致的信息缺失。例如福克納《喧譁與騷動》中以班吉為視角的一章,班吉是個智障兒,他眼中的世界是混亂的,因而這一章的情節也是碎片的混亂的,到後文改變視角後才能補充出具體信息。那本作中的維爾索其實完美符合這個條件,他其實知道一切,但是出於各種原因無法透露,所以這裡更優的設置敘事詭計的方式應該是設置在維爾索身上,以幫助遠征隊的身份出場,但透露的信息卻是隱瞞的片面的誤導的,而這個視角詭計的揭露就恰好可以結合其他遠征隊的散落語音來補充。維爾索就是一個天生的不可靠敘述者。
那第二個問題來了,古斯塔夫這個角色保留下來的意義是什麼?這裡就要提到前面講過的另一個概念——延遲出場。小說中主角的延遲出場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蓋茨比,一直到第三章才從酒會上現身。主角的延遲出場勢必導致讀者的視角不會是主角的第一視角,正如《蓋茨比》中讀者的視角是蓋茨比的鄰居尼克。但一般而言,這類小說中的視角前後是不會換的,不會說主角出現後視角就突然轉換到主角身上,那這樣來說的話延遲出場就沒有意義了。主角的延遲出場目的在於懸念,在於提供旁觀視角,在於抽象化敘述對象。古斯塔夫就很適合成為這樣一種“身份平庸的主視角”。藉助他的視角來迎合維爾索的敘事詭計,來接受一些播片中提供的全知視角信息,一正一反,最終在詭計破除的時刻串聯前後劇本。
所以總結來說古斯塔夫之死不能算是一個高明的敘事詭計,甚至有點俗套,但敘事視角詭計的技法其實是適合這個劇本的,貼合的點在維爾索身上。而劇本中採用的主角延遲出場的模式的存在也是合理的,但同樣並沒有用好。反倒是正強化了古斯塔夫的地位,負強化了古斯塔夫之死,使得第一章末尾的情節帶來了更強的代入感缺失。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