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单独讨论二代的结局。
由于剧情解析基本结束,本文的观点比较主观(中二)。
这里就是之前所说的“消弭伤害”。既让巨量的“精灵之光”回到新母树的守护之中,维持其“精灵之光”的形态。而”消弭伤害”应该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遏制腐化”,第二层是“平衡元素”。第三层是终结前二者所带来的痛苦。
这里就是两代的基础设定:“每一束光都属于树”(这里的光是“精灵之光”),那么无论是“萤火”的光,精灵的光,以及先祖之树中的光和记忆,这些最终都要回归创造“精灵之光”的母树。而母树枝头的,就是精灵们的光和他们的回忆。Ori并没有被召唤,这也说明只有死去的精灵,其储存在“先祖之树”中的光和记忆才会被召唤。(那么尼泊尔的精灵之树应该会回归吧,因为“能量”的根源已经复生,尼泊尔就不再需要“精灵之树”来维持尼泊尔元素的稳定了)诞生自“精灵之光”的精灵们被腐化所灭亡(有找萤火失败的,也有因为腐化而死的),他们都渴望着“萤火”重回母树,森林重获新生。
这个旧时代和新时代就是格勒克四壁画所说的“循环”。因为只有母树才能维持“精灵之光”的形态,否则这些巨量的“精灵之光”在离开母树后就会变为普通的“自然光”(这种光不具有“精灵之光”的种种功能)。然而,seir这代母树已经枯死,失去了守护光芒的能力。新的母树需要精灵转变而成。
这里所说的“成长”并非指ori不够强,而是精灵实际上相当于母树的幼体,单靠精灵的力量,再强大也不足以成为守护如此巨量的光芒的母树。想要“守护光芒”就要先“拥抱光芒”,拥抱“光芒”中的巨大生命力,从“幼体”升格为“光芒之母灵树”。精灵类似于需要巨量“精灵之光”才能萌发的“种子”,如果达不到正常“萌发”需要的精灵之光,就只能变为“先祖之树”,把能力和记忆传承给其他精灵,直到有人完成找到“萤火”(集齐后的萤火,实际上就是巨量的“精灵之光”)的使命。
这里有个小细节,ori一开始并没有动,当seir逐渐靠近时,他才缓缓的抬起了手。ori的确是做出了选择,决定拥抱光芒。
接着史瑞克夺走了seir,并来到灵树之末截杀ori。
最后的战斗
当我们从一代走到二代,你仍认为最终战的背景音乐“Shriek and Ori”是一个单纯的所谓“希望战胜堕落”“生命战胜死亡”的故事吗?
我曾经听说Gareth Coker很崇拜贝多芬,各位有时间可以对比一下贝九,个人感觉在矛盾塑造上,是有一定的相似处的。
从0:00——1:40是本曲的循环旋律,这里不多说,主要营造与史瑞克决战时的压迫感。1:40——1:46是与第二次循环的衔接,旋律类似于循环的开始,但是配器上提琴为主。2:52——3:12为第二循环,依旧恢弘,但音色偏向了提琴,似乎在叙述着纠缠在一起的命运悲剧。3:12——3:26开始第二次衔接,一个类似引子的旋律。3:26——3:37整体的气势和规模突然加强,并且突出了合唱队。第一次小高潮即将来临。3:38——4:00,转接开始,从刚刚的恢弘回落,逐渐变奏至ori的主题(一代主题),在配器上吹管作为背景,突出了渐进的弦乐。这是boss战的一个转折,史瑞克撕裂了地面,两人在空中进行最后的决战。4:00——4:10第三次转接,开启第三次循环。4:11——4:31最后一次循环,开始的旋律与二循环大体相同,但之后有意的突出了合唱队,或许象征着两人的命运即将迎来结局。4:32——5:18转为二代的主题,与标题界面的空灵回旋不同,这里的演绎恢弘而直接,似乎表现着在狂吼的风波里,ori最终击败了史瑞克。
这场最终战的配乐不叫“ori fought off the darkness”,而是“Shriek and Ori”。
这不仅是所谓的“光”与“暗”,“有情”与“无情”的对比。该标题隐约地给我一种感觉——史瑞克和ori的命运其实是极为相似的:他们特殊的人生都源于一种“意外”,最后也是因为“意外”把两人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那么,为了守护各自所珍视的东西(并且几乎是二元对立的),他们不可避免的站在了对立面。唯一的区别就是ori的命运与光明和重生相连,而史瑞克的命运却由黑暗和灰烬所生。而他们最终都不甘让自己所珍视的事物走向毁灭,所以就必须毁灭对方来成全自己(“重生”和“死寂”几乎不存在交集,就算存在,那恐怕也不是史瑞克所想守护的“家”的“死寂”)。
他们再也不想失去所爱。
所以与其说“堕落”“蒙蔽”,倒不如说史瑞克被恰好放在了“重生”“光芒”的对立面。而她像ori一样,接受了命运的无情——生于“死寂”之中,最后又疯狂扑向注定的“死寂”.......
在那一刻,史瑞克究竟想到了什么?是她所眷恋的“死寂”?是那从未有过的亲情?是她在ori那里得到一丝温暖?还是这即将归于灰烬的一生.......
Ori因为与史瑞克的战斗,已经极度虚弱。此时seir就在眼前,ori颤抖的支撑其身体,走向了那束光。此时的背景音乐是”A Stirring of Memories”。轻柔交织的弦乐正如曲名,像无数流动的丝线,交织在一起。
家人的温情,夸洛克的托付,ku的离去.......当这一幕幕回忆伴随着一代主题的变奏合唱涌现而出,ori也来到了命运的尽头。
当ori来到seir面前,曲子转为了二代的主题。因为吹管乐器的加入,这个版本沉浸着一种忧伤。
Ori有些失落的看着“黑子之羽”。
关于这一幕,根据前几篇文章的分析,“黑子之羽”从一代贯穿到二代,几乎见证了与ori的一切过往。如今,这片羽毛不仅象征着ori所留恋的过去,更代表着ori就要像黑子一样做出最后的选择。
回首过去的一切,是那样美好
但如今剩下的,也只有这份留恋了。
一切的欢笑,一切的痛苦,一切的回忆,都随着这片羽毛逝去了。
他不再需要这片羽毛了,就像曾经的黑子一样,ori已经做出了最后的选择。
这里树发芽时的配乐是一代精灵之树复活时的“ Inspiriting”。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呼应,一代的ori被仅存的光芒拯救,而在二代,ori成了那个为世界带来光芒的人。
这里是一代Ori, Lost in the Storm的变奏。与一代的开始形成呼应,两代的故事成为一个完整的闭环。
这里谈谈“旁白”是谁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结局那句“我是奥里”怎么理解。如果各位走的是英文流程,那么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句不准确的翻译。原文是:“When my name was Ori.”(前一句“我选择拥抱光明”是没问题的)这两句话可谓是天差地别。联系上下文,中文是:
“我选择拥抱光明”
“我的名字是奥里”
但如果按照英文:
“当我的名字是Ori时,我选择拥抱光明”
前者已经确定,叙述者就是ori本人。
那英文呢?
如果理解为这是所谓“萤火的意志”,也就是灵树所共有的“维持循环的意志”所说,那么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旧的母树枯死后,ori化为的新母树成为“萤火的意志”新的依附。(这个在第一期已经提到,精灵所谓的“死”其实就是“自我意识”的消散,剩下的肉体变成先祖之树,而记忆通过“能量”则保留在先祖之树或母树的枝头。但说白了,物质本来也不生不灭,人所说的“死亡”其实也就是自我意识的消散。)那么无数代精灵都被“萤火的意志”依附了,并成为了下一代精灵的“母亲”。
如果理解为这就是ori所说,那“当我是....时”,就隐含着”现在我已经不是......”的意思。说白了,你可以认为这是ori,但这已经不是“ori”了。
什么意思?
如果这就是ori的自我意识,那么“现在我已经不是”就说明“现在的ori”的意识已经和“过去的ori”的意识有质的不同。意识的根源还是ori这个个体,但我们所熟知的那个被爱着的“过去的ori”,本质上已经不存在了。那么“现在的ori”的自我意识还是原来的样子吗?Ori还有那些温暖的回忆吗?(这里其实已经矛盾,现在和过去的意识“本质不同”,那么为何还能保留“记忆”?“继承记忆”是一个有铁证的基础设定。)就“已经不是”来理解,这个”现在的ori”恐怕更像一个全新的精灵。他的意志也就是“萤火的意志”。因为如果每一次循环的精灵都能完整的保存的自我意志,那么其集合体的seir为何还会如此“铁石心肠”?相比于seir,sein倒是更像“保留人格”的萤火,因为sein说“精灵之树一定.......来救你”,这说明sein的意志并不是树的意志。是践行着“萤火意志”的精灵之树寻找ori,而不是sein寻找ori。变成树的精灵,他们的意志最后变成了“萤火的意志”。
但seir却说:“如果我还能承载起这片光芒”。这个“我”只能是“母树”,那么变为母树的精灵,他们的意志都变成了seir的。
moon完全可以把seir塑造的像sein或者森林之声一样,但seir是那样的与精灵的小天使思维格格不入。那么就算是保留意志,也会融入到seir之中,或者干脆变成seir的最后成为“萤火的意志”吧。
而我个人认为“旁白”就是“萤火的意志”,一代,二代均是如此。只不过二代在说ori和ku的故事时,旁白一直用“我”“我们”之类的词,个人认为这跟“我选择拥抱光明”一样,只是“萤火的意志”在自己所保护的光芒中读取ori的记忆然后照着念而已。
为何这样猜测?
因为两代的旁白是一样的啊。(如果要换个配音,按照二代的制作成本,何必偷这个懒呢?)
无论是尼泊尔的精灵之树,还是历代精灵们的“精灵之光”集合成的seir,他们思维的内核都是维持循环的“萤火意志”。一代找ori,二代拥抱光芒,动机不都是“护光”吗?那么,一代旁白就说“我呼唤着我的孩子”,二代seir也说“我的孩子”,无论是旁白还是seir,都说ori是自己的孩子,那么由于精灵根本上是“精灵之光”的产物,“精灵之光”是所有灵树所共有的,那么两代的旁白的确是同一种意志,也就是灵树所共有的“萤火意志”,只不过一代是第一人称讲ori的故事,二代是读取ori的回忆念稿子,并夹带一些自己的看法。
(倘若按第二种来理解,就首先和“继承记忆”相抵触(这里是把记忆作为思维的一部分来理解。但是如果你认为“记忆”是独立于思维的“遗物”的话{但记忆不是世界反映在思维后的产物吗?},这个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其次,如果在精灵变树后,肉体转化成了树,自我意识也还存在。那么“舍弃生命”到底舍弃了什么?难道只是行动能力?
没有代价,为何还说“舍弃”?)
这个“抛下自己的生命”也许应该等同于“抛弃你的过去”,因为精灵变树在精灵的自我意识层面上可以说是一种“牺牲”,但从“精灵”这个概念上说,变树应该是一种升华(每一束光都属于树)。
至于为什么“萤火的意志”要念稿子,我想说:就是再无情,精灵们毕竟还是它的孩子,这种回忆,就像纳鲁和黑子一样吧。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ori究竟怎么了,我只能说:
ori还是那只善良而坚定的精灵,
他曾依偎在纳鲁的怀抱中
那样的幸福
一如那晚在光芒中诞生
他还是回归了光芒
带着曾经的依恋
回去了.....
——————————————————————————————————
那么接下来,是我个人对结局的一个解读。
关于这个结局,我觉得其中一个问题在于seir的塑造上。
这里说明一点,我不认同seir是“逼”ori变树的。应为在废墟的时候,seir马上就要说出变树的命运,只是官方为了留悬念设置了一个沙虫。如果是“拐骗”,seir完全可以在到了灵树之末再开口,但既然被打断,就不能说seir是故意隐瞒。
Seir的最大问题在于配音和台词。
最让我无奈的是“与seir一起拥抱光芒吧”这句话。这里的声音效果这是太有阴谋论的感觉了。明明是拯救世界的献身,但这种音效下,就如同黑魂1的卡斯诱导不死人开启黑暗时代,黑魂3尤利娅让灰烬篡火一样,给我一种“游说”而非“启示”的感觉。
而官方还专门设置了seir用充能爆破沙史瑞克被ori拦下的剧情,更加突出了seir的无情和ori的善良。我第一遍过流程时,总觉得是seir利用了ori这种极度善良又想要保护别人的性格。
其实按ori的塑造,变树的确是一件极为“合理”事。但是,moon却把这件事变得”不合理”了。
对于世界的塑造上是最为失败的。
Moon创造的世界当然是美的无话可说。我也理解这种设计,“至美”才能引起玩家做出他们想要的情感选择。但是,这种“至美”是靠精灵们彻头彻尾的命运悲剧所支撑的。
但如果moon借此歌颂精灵们的“感情”对世界的“拯救”我也能接受,可是他们偏偏用了一个“命中注定”来闪烁其词。
那么问题出现了,如果是“感情”的牺牲,最终拯救了世界,我们可以说这是“含泪的喜剧”。但只要沾上了“命中注定”的牺牲,无论再美好的设计或者塑造,最终一细品也只能是“含笑的悲剧”。
为什么?我们说“感情”,因为感情是或“好”或“坏”的,这本身就有很大的操作性。我们可以做出ori一代的那种“救赎”,也可以做出《龙背上的骑兵》系列和《尼尔:伪装者》那种极度的扭曲和黑暗。关键是引导玩家做出感情选择,或者让玩家认同一种感情选择。
但是说到“命运”,就截然不同了。何为“命运”?如何挣扎都改变不了的才叫命运。这种“绝对”所能表现的就不侧重于“选择”,而是“见证”。
同样涉及到“命运”和“轮回”的游戏,我认为比较出色的是黑魂三部曲(当然也有很多这类优秀作品,但我个人对黑魂三部曲了解的更好一些)。
不管你是“被选中的不死人”“渴求灵魂者”还是“成不了薪的灰烬”,你都不可能改变“火之时代”必然的终结。但是,可操作的点出现了,你可以选择在让世界归入黑暗,也可以为了所珍惜的事物,舍身传火。虽然不死人的确只是“工具人”,但是他们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让世界苟存或是终结。而玩家其实只是一个见证者,见证无数没有名字的不死人的选择,最终见证这个时代的终结。
无论黑魂的哪一个结局,似乎都透露着一种人探求“超越”的伟大,以及最终无果的虚无。
但这一切的基础,是玩家对不死人都是陌生的,即使你是考据党,你也不可能知道所操纵的不死人的名字。不死人的旅程,是一个典型的“工具人翻身”。一开始你是弱小的,但当你熟悉了操作和机制,那些“传说中的神和英雄”都会被你击败(虽然大部分是捡漏)。最终,不死人甚至可以在“人”这个时间维度上来改变时代。
但ori在剧情设计上却正好相反。Ori原本被塑造成一个独立而有感情的精灵,并且由于精灵的“隔离”,ori应该也是少数拥有情感满足的精灵。但是,在这种美好的假象到了顶峰时,我们突然知道了:ori是个工具人。官方当然也有暗示,但是连黑魂这种晦涩隐晦的叙事手法都在魂二明确告诉你:火之时代不可挽回。有些细节,在ori这种看似美好的世界里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大部分玩家,可能对ori的命运早有预感,但到了格勒克废墟,甚至是灵树之末才得以清楚的认识到精灵作为工具人的本质。
游戏剧情虽然不一定要满足玩家的情感需求(比如龙背上的骑兵),但是基本的逻辑还是要符合的。
在尼尔一,我为什么要扔下妹妹,删除存档去救凯宁?
因为没有凯宁的痛苦,就不会有站在这里的尼尔。
拯救需要代价,但也需要理由。
二代的尼文,除了灵树之末的腐化极为严重,其他地区基本上还是一派和谐。官方甚至想用“越来越好”这种正向鼓励来促使玩家认同结局。
所以我明白了,为什么“拯救世界”的游戏剧情很少是越发展越好的。
因为“正向鼓励”往往会让人有种“不过如此”的感觉。我很大概率认为这个世界的重生是“还差一步”,甚至认为不重生还“留有余地”。但是随着你的收集,世界越来越崩坏,我们才会认为“已经没有退路,不能功亏一篑”。所以在情感高潮时,我们才能坚决的做出决定或是认可官方的决定。
当我看完二代结局,比起感动,我更有一种写同人文的冲动。
不是我真的喜欢大团圆,是我总觉得,这并非是ori在这种情况下的“最佳选择”(虽然官方已经把故事写死了)。可悲的不是不可挽回,而是我总感觉有挽回的余地。
另一个点,是ori的角色塑造。
从一代到二代,如果你连续通一遍流程的话,你能明显感受到ori的成长:从步履蹒跚,到为纳鲁摘果子,找到sein,恢复元素,逃过黑子。而到了二代,ori真的成为了一个战士,面对巨大的生物,他不再躲避,而是与其战斗。
而moon还通过各种各样的细节展现了ori纯净无染的性格
当我们与ori一同成长,认为ori能够守护一切时,最终却又看到了最脆弱的那个ori(在二代ori蹒跚的走向sein的部分,与一代序章里ori被精灵之树复活前的蹒跚几乎是一样的)。
这种脆弱不仅是身体上,就连感情上官方也专门插准了要害下刀子。
在拥抱光芒前,ori身旁所浮现的回忆,还有放飞黑子之羽时那种说不出的惆怅。忘却这一切曾经的幸福和爱已经成为了一种代价——让这些回忆得以延续的代价。
直至ori步履蹒跚的走向了seir,我们才知道,ori的善良,纯净的爱意,甚至这一路的“成长”,并有没给ori一点选择的权利。
这种突如其来的“无意义”基本让我不再想打开这款游戏。倒不是说无聊,而是“无意义”。
moon曾说:“ori是一部带有寓言性质的作品”。
如果这是一部披着童话外壳讲生命的悲哀和无奈的故事,我想恭喜moon,他们的确做到了。
但如果ori系列的主题是爱的拯救,如此的剧情设计,我无法苟同。
尽管在剧情上的硬伤较多(毕竟是独立游戏,强加完美主义是没意义的),我还是为ori这样的高质量作品感到十分赞赏。单就情感塑造和艺术氛围来说,moon的表现已经在同类游戏中登峰造极,而游戏机制也相当优秀。可以说,在“游戏性”上,ori的确是一部不可忽略的神作。但在剧情上,我只能说见仁见智吧,不会有剧情符合所有人的口味。但是如果能在剧情和设定上多加打磨,我想相信moon的作品会更有如同其艺术风格般的深度。
谢谢每一位看到这里的读者。
关于“游戏世界观补全计划”的试水作已近结束了。由于我全写完才发稿的习惯,本系列可能会长期无法更新。因为下一个企划是一部时间跨度很大的偏冷门系列作品(其实现在已经不很冷门),但是我会在此期间发布一些较短的文字,也算补足期间的空缺。
再次谢谢各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