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安不啦(杭州)
一周前,腾讯游戏发文,天美工作室群架构调整。原有超过10个工作室的天美,合并为四大研发子工作室(J1、L1、J3、T1),以及负责创新孵化的Z1和国际化的G1。
天美的这轮调整,早有传闻。背后逻辑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腾讯管理层多次对外表示,游戏的竞争将越来越趋向大型化,腾讯将不断提高推向市场的游戏标准,专注于数量更少但规模更大、质量更好的新游戏。
逻辑没问题。游戏产品供过于求,竞争已经变成全方位的竞争,只有各方面都出色、且有充足资源支持的游戏,才有机会进入玩家视线,被玩家选中。
这种集中资源做高产值、长青游戏的打法,能充分发挥腾讯的优势,拉开与对手的差距。实际上,过去一年,腾讯游戏成功打出翻身仗,从马化腾批评的“毫无建树”到被夸超出预期,关键就在于一批长青游戏。
但有利则有弊。高投入、大体量的做法,也有负面影响。
其它厂商将被迫卷入“军备竞赛”,本已高企的游戏开发成本,很可能被进一步抬升。投入量级的提升,将带来风险偏好的趋于保守,从立项到开发,所有环节都倾向于规避风险,想寻求更“安全”的打法。
做续集、拿大IP、做缝合、提高视效、堆素材,尽量面面俱到,成为必然选择。一个可能的后果是,团队不再敢放开手脚做新东西,游戏也越来越多成为没有特点的“平庸大作”,失去新鲜感。
游戏是门生意,当然需要赚钱。但作为靠新鲜体验吸引用户的品类,冒险勇气的失去,创造力的萎缩,将是致命打击。如果形成这种局面,对身在金字塔尖的腾讯,也不是好事。
类似的事情在电影领域已经发生。好莱坞的项目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多,工业化水平越来越高,视效越来越绚,但做出的电影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千篇一律的工业糖精味,令电影作为整体,逐渐失去观众。
为了维系自身的创造力,腾讯主要采取了两条策略。
一是投资,不管国内还是海外,腾讯游戏一直在体系化地搜索和投资那些有潜力的团队或公司,包括很多Steam上的独立开发者和小团队,耐心地等待这些团队成长。
第二是内部设立专门的创新团队。比如这次天美调整,除了四大工作室和负责国际化的G1,也专门设立了负责创新孵化的Z1。
前者无需多谈,腾讯游戏的投资一直非常出色,市面上大量出色的公司背后都站着腾讯,泛腾讯的生态相信还有许多未披露的仍在水下的公司和团队。
但这终究没法代替自研。而腾讯游戏内部的创新孵化,看起来很难真正落地。在内部整体趋向大项目的机制和氛围下,创新部门也早晚被裹入其中,难以延续最初的设计。此前Next Studio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