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帝國6-典藏版
(一個偽裝成科技城邦的宗教城邦)
那爛陀遺址的地理位置
那爛陀最初是一個聚落,近於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是釋迦牟尼佛弟子舍利弗的出生地,為佛教最早傳佈的地區之一。
當法顯在印度遊學時那爛陀仍是一個聚落,有舍利弗舍利塔而無寺院。傳說此地原是庵摩羅園,後來五百商人捐錢買下獻佛,佛在此說法三個月。後來摩揭陀國王鑠迦羅阿逸多(Śakrāditya,帝日王),為王舍城北之比丘曷羅社槃社在此興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擴建,此後呾他揭多鞠多王在東面建寺,幼日王在東北建寺,金剛王在此西建寺,其後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建寺中供佛像。經過歷代君王的營建,那爛陀寺宏偉壯觀。另外,梵語“那爛陀”三字意謂“施無厭”或“無厭施”。
根據多方的考察,玄奘所說的“佛涅槃後未久”即建此寺,乃是不確的。由後期笈多王朝的幻日王所創建,則比較可信。在所見的資料中,住持那爛陀寺的名德,是由德慧或護法開始,護法約為公元530年至公元561年間的人,後期笈多王朝則為公元536年至公元730年間。那爛陀寺似乎先是唯識學派盛行的學府,後來即成為密教大乘的學府。
那爛陀遺址
公元八世紀時那爛陀寺成為金剛乘的學術中心,同時也作為重要的道場。不過在這個時代,佛教在印度次大陸已經非常衰弱了,外族的入侵也加速了這種情況。
公元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亞爾·卡爾積(Bakhtiyar Khalji)帶兵侵佔那爛陀寺,寺院和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大批那爛陀僧侶逃往西藏避難,從此那爛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輝,並漸漸被人遺忘,變成廢墟。
直到公元十九世紀的1861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 · 康寧漢考古發現一片佛教遺址,出土許多精美佛教石雕、銅像、銅盤和印章等,經與《大唐西域記》核對,證明是那爛陀寺舊址。
公元2016年7月15日,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印度那爛陀寺考古發掘遺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