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6-典藏版
(一个伪装成科技城邦的宗教城邦)
那烂陀遗址的地理位置
那烂陀最初是一个聚落,近于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是释迦牟尼佛弟子舍利弗的出生地,为佛教最早传布的地区之一。
当法显在印度游学时那烂陀仍是一个聚落,有舍利弗舍利塔而无寺院。传说此地原是庵摩罗园,后来五百商人捐钱买下献佛,佛在此说法三个月。后来摩揭陀国王铄迦罗阿逸多(Śakrāditya,帝日王),为王舍城北之比丘曷罗社槃社在此兴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扩建,此后呾他揭多鞠多王在东面建寺,幼日王在东北建寺,金刚王在此西建寺,其后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建寺中供佛像。经过历代君王的营建,那烂陀寺宏伟壮观。另外,梵语“那烂陀”三字意谓“施无厌”或“无厌施”。
根据多方的考察,玄奘所说的“佛涅槃后未久”即建此寺,乃是不确的。由后期笈多王朝的幻日王所创建,则比较可信。在所见的资料中,住持那烂陀寺的名德,是由德慧或护法开始,护法约为公元530年至公元561年间的人,后期笈多王朝则为公元536年至公元730年间。那烂陀寺似乎先是唯识学派盛行的学府,后来即成为密教大乘的学府。
那烂陀遗址
公元八世纪时那烂陀寺成为金刚乘的学术中心,同时也作为重要的道场。不过在这个时代,佛教在印度次大陆已经非常衰弱了,外族的入侵也加速了这种情况。
公元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Bakhtiyar Khalji)带兵侵占那烂陀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受严重破坏,大批那烂陀僧侣逃往西藏避难,从此那烂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辉,并渐渐被人遗忘,变成废墟。
直到公元十九世纪的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 · 康宁汉考古发现一片佛教遗址,出土许多精美佛教石雕、铜像、铜盘和印章等,经与《大唐西域记》核对,证明是那烂陀寺旧址。
公元2016年7月15日,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印度那烂陀寺考古发掘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