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吃不好,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愛,好好休息。”
——維吉尼亞•伍爾夫
感恩兄弟們添加心願單,給我們一個小小的支持!
飲食,是理解一種文化最簡單直接的辦法。由於研發《藏夢》,前後吃了幾次藏餐,希望透過飲食,更好地理解自己遊戲的文化背景。
在成都吃藏餐,佔地利人和,近百家藏餐廳,幾大風味都能一網打盡:阿里、那曲地區的羌菜,也稱卓巴菜;拉薩、日喀則、山南地區的衛藏菜,也稱拉薩菜;林芝、墨脫、梓木地區的榮菜,也稱榮巴菜;以及過去王家貴族及官府菜餚為代表的宮廷菜。除此之外,還有以肉食見長的康巴菜和以麵食見長的安多菜。
以上分類並非藏餐菜系區分,像衛藏、康巴、安多這些的名字,是藏族古代對整個藏區的地理劃分之法,譬如安多就包括如今的四川阿壩州(部分)、甘肅甘南州,天祝藏族自治縣、青海除玉樹外的藏族自治州。所以前文的分類更多來源於藏地不同區域的口味偏好差異。
牧區高寒,地廣人稀,由於運輸限制,香料佐料缺乏,所以飲食保留原始風味,重食材原汁原味。羌菜口味鮮香,味感鹹酸。為禦寒涼,以奶肉居多。奶酪、酸奶、酥油都是牧區人民青睞的美食。
犛牛酸奶(圖片來源:網絡)
到了拉薩、日喀則等農牧混合區域,菜式因更多農作物引入而變得豐富起來,有了多樣的葷素配搭。
唐朝,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藏漢交流日益頻繁,衛藏菜吸收了部分漢式烹調技法,烹飪講究火候,多用煮、炒、燒、悶、炸,使得菜品更加多元。
糌粑配生牛肉醬(圖片來源:網絡)
而到了海拔較低的藏東南及川西地區,森林植被富饒,飲食融進山珍野味,野菌和藏香豬都是榮菜的區域特色。濃而不膩、厚薄相宜是榮菜的口味特點。
碳烤藏香豬(圖片來源:網絡)
宮廷菜,即在前述菜式基礎上,加入一些來自印度、尼泊爾的風味,從選材到食器,從技法到外觀都以更高規格的標準來製作,力求精緻美觀、食材道地、口味調和,加上高原人的熱情服務,給人饕餮盛宴的享受。
工作室愛吃的這家藏餐以衛藏菜為主,在藏餐廳林立的成都武侯祠佔得一席之地,自有過人之處。
酥油茶與糌粑,可謂藏餐基底,是大部分初嘗藏餐的人都不會錯過的標誌性食物。酥油茶由酥油、磚茶或邊茶加少許鹽製成,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現在有些做法還會加入花生沫、芝麻碎或酥麻籽,以提升酥油茶的風味。
鋁壺、銅壺與彩瓷都是常用的酥油茶盛器
酥油和青稞都是藏區飲食的靈魂,而酥油是從牛奶或羊奶中提煉的優質脂肪,這種脂肪在高原地區能有效地支持藏民的體力與體溫。藏民相信常吃酥油可以延年益壽,這一點上,印度的瑜伽士有著相同看法,在瑜伽飲食體系中,酥油一直被奉為上品,甚至在最古老的印度醫學體系阿育吠陀中,酥油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認為可以滋養人的精氣,能雙向調節人體的冷熱。
到了公元五世紀,藏民雖食、用酥油,但由於藏區絕少產茶,酥油茶並不普及。唐開元之後及至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唐藩間交流日益頻繁,飲茶之風慢慢傳入西藏,酥油茶才日漸走入萬家,變成藏區飲食不可或缺的部分。
糌粑是將青稞洗淨、晾乾、炒熟之後磨成的麵粉,是藏餐中最重要的主食。現在很多藏餐廳,食客都可以體驗糌粑的捏製。
將青稞粉與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攪拌均勻,隨後用手捏成團,聽上去並不難,但想將其捏的美觀,是需要一些習練的。
糌粑口感綿密,麵粉顆粒感足,初嘗的食客會覺得有些幹,然而青稞回味清香,能有效解除藏食中多油多肉的膩。
國內現在還有生食牛肉習慣的地區並不多,除開西藏與新疆部分地區的少許牧民,其他區域幾乎鮮見。然而古代漢民是有生食牛肉習俗的,依據《禮記·內則》的記載,牛肉製作有搗珍、漬、熬、糝四種。而其中的 “漬 ”, 就是吃生牛肉 , 把新鮮牛肉切成薄片,再用美酒浸漬,吃起來鮮美可口 。
冰片犛牛肉與生拌犛牛肉算得上阿熱藏餐的特色,這兩道菜調製簡單,力圖保留犛牛肉的原生風味,口感類似凍過的金槍魚片,後調會有帶著牛肉味的回甘。
野菌炒藏香豬是較為典型的榮菜(也稱榮巴菜),區別於漢制炒菜,榮菜的處理基本不使用香料亦或佐料去刻意豐富菜式口味,而是通過食材間的相互調配,儘量傳遞山野風味的原始滋味。菜裡除開川西的野山菌,會選用藏香豬油脂最為肥美的一段五花肉,在烹炒的過程中讓野山菌充分吸入藏香豬的熱油,讓野菌在出鍋時帶著肉香來到食客的面前。
手抓牛羊肉是蒙古、藏、回、哈薩克、維吾爾等民族地區都有的傳統食物,藏式的手抓牛羊肉與其他地區的做法區別不大,吃法主要以冷吃式(還有熱吃、煎吃兩種)為主。而手抓系列中,通常只能在藏餐廳才能享用到的是手抓犛牛肉,犛牛肉無論從肉質、口感到回香都與普通牛肉不同。藏民通常會將手抓犛牛肉煮到軟爛,清雅的原味肉香,幾口下肚,吸吮一下指間油水,實在享受。
犛牛肉蓋被是大受我們工作室歡迎的菜式。用炭火烘烤後的土豆和牛肉配以蔥蒜、酥油炒制,使得切塊後的高原土豆和犛牛肉,外層焦脆,而牛肉內裡嚼勁足,土豆內裡綿粉,且都帶著淡淡酥油香。最後蓋上薄面皮,麵皮裹挾整盤菜的油香,又增加了一種軟糯的口感,極大調動人的食慾。
第一次吃藏餐往往很難想到這外形酷似江浙小籠包的麵點,內裡竟是粗獷壯實的犛牛肉。鮮犛牛肉配野蔥,調以食鹽拌制即成其肉餡,蒸出來滋味簡單卻鮮香。犛牛肉包子帶著典型安多藏區的麵食風格,精湛的麵點工藝帶來的薄皮多肉,讓人吃起來暢快滿足。
吃過藏式蒸牛舌的小夥伴無不驚訝其口感的軟嫩。蒸牛舌是藏區常見的風味小吃,做法簡易,口味淡雅,品的是返璞歸真的牛舌原味。
肥嫩多汁的烤羊排是青稞酒的絕配,選用的高原綿羊肉幾乎沒腥羶,難度在烤制的火候掌握。藏式烤羊排與普通烤羊排的區別並不大,但可能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煎烤前會先進行一定時間的燉煮,這樣做使得羊排的瘦肉部分不會因煎烤變得過於乾柴,大大提升羊排口感。佐上青稞酒,享受大快朵頤。
血腸,藏語音為“久瑪”,由羊腸、羊血加羊肉碎合制而成,藏民通常不會單獨煮食羊血,而是灌進羊腸後做成血腸烹食。血腸有一定品嚐門檻,初嘗可能不那麼容易接受,所以一些藏餐廳會推出烤血腸作為備選。我們選擇的就是烤血腸,經過燒烤後的血腸進一步降低了血腥滋味,使其適口性大大增強。血腸口感特別,軟綿之中又有羊肉碎的韌勁,待到血腥氣過了之後還會有一種特殊的回甘,給人難忘的體驗。
犛牛肉烤餅,也是一道不容錯過的菜品,而且算的上老少皆宜。烤餅的整體口感趨近於披薩,帶著一點焦脆感。餡料則是瘦犛牛肉配搭洋蔥,加上少許肥脂來潤澤焦脆的麵餅,滿滿一口餅配餡料下去,給到人絕對的滿足感。
藏族有句古諺語:“吃美味的東西有如聽稱讚的話”,這就是美食給人的幸福感,而這樣的幸福感其實是拜開發《藏夢》所賜。藏餐裡那種對原始和自然風味的恪守,讓我們得以更深地理解藏文化中的純粹,興許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藏夢》對於簡單、乾淨的追求。
遊戲完成開發並若有幸大賣固然也是一種幸福,但一路走來的此類點滴早已給到我們足夠多。
參考資料:
陳學紅《淺析藏族飲食文化》
李豫川《藏族食俗漫談》
貢保草《試析藏族糌粑食俗及其文化內涵》
梅蓉天《話說藏族、維吾爾族食俗文化》
文:鏽鑽遊戲工作室
圖:《藏夢》製作人/Luxju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