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内亚·壹:群雄逐鹿的舞台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1-04 19:36:20 作者:Vergel Language

从一幅画开始

(清)姚文瀚: 《紫光阁赐宴图》

(清)姚文瀚: 《紫光阁赐宴图》

毫无疑问这是一幅描绘宫廷宴会的画作。
人物有序地或站着、或坐着,有些人在高台上,有些人则在场地的边缘,但只有一个人坐在中央的最高位置上,想必他就是皇帝。乍一看这是幅平平无奇的画作,然而,在右下方,一个意想不到的元素与这幅典型的中式宫廷画产生了冲突:一群穿着五颜六色的人坐在一个帐篷附近,他们与这些有着制式官服的人显得格格不入。他们不是朝廷的官员吗,那么他们是谁,又来自哪里?他们凭什么可以坐在这里与皇帝共襄盛宴?
《清实录》中对这一事件的记录如下:
紫光閣落成,賜大學士公傅恒以下,畫像諸功臣,並文武大臣、蒙古王公台吉等、一百七人宴;回部郡王霍集斯等,葉爾羌諸回城入覲伯克薩里等,哈薩克汗阿布賚來使蘇勒統卓勒巴喇斯等十一人,並令與宴。
现在,故事变得完整了。1761年,乾隆皇帝在位于北京的紫光殿举办宴会,庆祝清帝国在内亚的凯旋。有趣的是,画上所描绘的座位次序与史料中的叙述顺序相吻合。除尊贵的皇帝外,先是清廷的官僚,其次是蒙古王公,紧接着是回族的地方精英,最后是来自哈萨克的使节。这种富有层次感的排列就像是清朝空间上的投射。由此我们可以肯定,这些身着鲜艳色彩服装的人来自回部。
通过分析这幅画以及清朝的官方记录,还可以看到,这些来自远方的“陌生人”没有被按照内-外的二元方式所区隔,他们也没有被区分为华与夷(至少这个案例下没有)。相反,从这个象征性的政治仪式中(以及关于它所被记忆下来的空间-文本秩序),我们看见清朝统治中多元且宽容的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清朝在内亚的成功得益于其对本土精英的接纳与利用。如果说宴会是清朝权力结构的一个缩影,那么这些内亚精英被正式纳入这个结构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清朝在内亚统治的合法化和正式化。
这段历史让我对清朝有了不大一样的认识。我们容易默认被叙述的历史的真实性,从而陷入一种过度的本质主义。但实际上作为被言说的经验,历史本身是一种现实和想象缠绕的复杂知识,只有从多个面向分析这些被“修饰”的记忆时,过去的真实之影才能为我们所见。我们需要去承认历史的复杂性,就如同权力本身是流动多变的,历史也是这样。
清朝往往受到两个不同维度的评价。一方面,清朝被视为腐朽的、封建的堕落政权,其行为是不道德的、愚蠢的、效率低下的,尤其是在“近代”的语境下被“西方”或“现代”的文明所比较。另一方面,清朝也因其在疆域、经济和军事上的成就所被承认,甚至吹捧。问题是,如果它过度腐朽,那么该如何解释它在统治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同时还保持着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外向型扩张?但话又说回来,如果它真的具有某种优越性,又怎么会在近代输的一败涂地?
清朝历史和其他任何历史一样,都是动态的,都是复杂而多变的,我们无法用单一理论去一劳永逸地解释历史,只有不断修正我们的认识去接近(approach to) 真相。笔者希望通过讲述一个不大一样的故事给大家呈现一段更加复杂而立体的历史。
内亚则是这个故事的绝佳舞台。

作为舞台的内亚

内亚(Inner Asia)是一个主要由历史学家使用的地理概念。中亚(Central Asia)和中央欧亚(Central Eurasia)的使用方式与内亚非常接近。其中,中亚最为清晰也最普遍使用。而关于 内亚和中央欧亚,在《剑桥早期内亚史》的“内亚的概念”一章中,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r)给出了一个定义:
......在欧亚大陆的中部,坐落着与它们(指农业区域)不同的一块文化区域。中央欧亚,或者用一个不那么繁琐但也不那么准确的术语,即内亚。
他直接将中央欧亚和内亚等同起来。在本文中我采用塞诺的定义(目前内亚一词在北美和中国学界都比较流行),只使用内亚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
如地图所示,它向东直抵东欧草原,向东则到达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地区。内亚地区具有一些共同的地理特征,如低温、干燥的空气以及与海洋的遥远距离。这种气候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社会的形成,这也是为什么学者们普遍认为内亚是一个游牧民族占主导地位的地方。如果通俗的讲(尽管不准确),内亚大概就是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
虽然内亚包含了如此广阔的空间,但我们所关注的只是一些特定区域,它与拉铁摩尔( Owen Lattimore )所主张的“中国的内亚边疆”相重叠。拉铁摩尔将中国的内亚边疆分为四个地区:蒙古、满洲、西藏和中亚(或新疆)。 在我们故事的时代,欧亚大陆正陷入一片战火之中,内亚也是如此。它非常像是中古战锤所描绘的终焉之时(End Times),历史学家则称之为17世纪总危机。
17世纪,世界短暂地进入一个小冰期,而1635年到1715年尤其寒冷。彼时,英国爆发了血腥的内战,欧洲大陆陷入三十年战争,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而在中国,亦发生了极为惨烈的大事件,那就是明清鼎革。
如果放大来看,在17世纪初,内亚也是更大舞台的一部分。
在明帝国残破的领土上有着数量庞大、派系众多的农民军力量,其中最有希望入主中原的就是闯王李自成;明政权虽虚弱,但崇祯皇帝仍然把持着东亚地区最为精良的军队和国家机器;在东北亚则盘踞着努尔哈赤领导下的后金政权;而在蒙古高原,察哈尔蒙古的林丹汗仍代表着蒙古帝国的法统,是东亚霸主的有力候选人,也是最有可能重新一统蒙古部落的领袖;漠北的喀尔喀诸部不断挑战着察哈尔蒙古的权威;在嘉峪关外,天山以北是卫拉特部落联盟的势力范围,其各部均在谋求扩张,而准噶尔部未来将成为清帝国在内亚最为凶悍的宿敌;天山以南则是已经支离破碎的叶尔羌汗国,它的世俗统治者是突厥化的蒙古人,正陷入无休止的宗教争端;古老的吐蕃高原上是同样陷入宗教冲突的诸势力,各派僧侣们接近内亚的世俗统治者们,将他们在高原的斗争扩展至整个东亚世界。
如果想切身感受一下那种混乱,建议开上一把《欧陆风云4》,选择失去天命的大明。
总之,17世纪初期的远东是混乱不堪的。政权间互相攻伐,而政权内互相倾轧。此时许多统治者都是称霸东亚的有力竞争者。而且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到海上,日本、葡萄牙、西班牙乃至荷兰也是这场浩大战争的一部分。我们此时猜不到最终是东北一隅的游猎部族击败了所有这些种子选手,成为一个帝国的缔造者。
我们的故事也就大概从这里开始讲起。我们将看到清朝的历代统治者们是如何一步步地将如此广大的疆域收入囊中,并击败那些明朝所无法驯服的内亚统治精英的。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