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今天你在玩些什么?
悄悄地、悄悄地,当我们还在《模拟人生4》中经营着美妙的“绿钻”人生时,外网玩家们已经因为一款“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新游戏炸开了锅——“我希望模拟人生团队正在为此汗流浃背…”“见到一个看着不廉价的、适当的人生模拟器真是太好了”……
《inZOI》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游戏,能让《模拟人生》老玩家如此期待?
新发布的《inZOI》实机演示中,玩家惊喜地发现——一切都变得更加真实了,这代表你可以捏出更加还原的、你心中的那个小人儿,可以看到Ta在更加真实的场景中的生活。你可以发现跟自家楼下别无二致的两个小孩在游戏里互相“略略略”;也可以近距离观看韩式的经典drama泼水打耳光剧情。
与《模拟人生》人物建模的EA风(游戏公司Electronic Arts的名字。是偏向游戏原始风格)完全不同,《inZOI》给玩家打造的是极其真实的人物建模体验,玩家几乎可以一比一还原自己或他人的样貌形象。此外,该游戏出品自韩国公司,人物建模风格更偏向于东亚审美,精致韩范,让东亚的模拟游戏爱好者眼前一亮。
随着真实感而来的还有部分玩家的担忧:
第一,游戏对玩家电脑配置要求极高,为了流畅的游玩体验,玩家的电脑必须要带得动这款游戏,说实话,普通的电脑运行《THE SIMS模拟人生》都会经常卡顿出bug,玩《inZOI》画面恐怕要卡成一个个色块。
第二,就是一些玩家在测评过《inZOI》后担心的恐怖谷效应。当一个事物与自然的、活生生的人或动物非常相似,但不完全相似的时候,它会在一些人中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反应。过于真实、与现实生活太贴近,反而会让玩家毛骨悚然、心生恐惧。
当然,还是有不少玩家对这款游戏报以很大的期待,生活模拟类游戏的市场已经被《模拟人生》垄断许久了,良性竞争可以促进两款游戏的不断优化,造福的是千万玩家,更多讯息就期待《inZOI》更多测评的流出与正式上线了。
为什么《模拟人生》可以长盛不衰?为什么继《模拟人生》后,东亚玩家还是需要一款自己的大型生活类型模拟游戏呢?
心理学中有着这样一个学术名词——心理模拟,它是在1982年由心理学博士丹尼尔·卡内曼提出的。其意为对于某事件或者一连串事件的结局或经过的幻想或是回忆,对单独事件或系列事件的想象表征,其中包括了事件的过程和影响,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也即对真实或假设事件进行演绎。
其分类有两种,一是过程模拟,二是结果模拟。市面上大多数模拟类游戏的游戏模式都属于过程模拟,而游戏宣传往往会通过结果模拟迎合市场需求来吸引更多的潜在游戏玩家。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模拟类游戏的持续火热与玩家的游戏动机有极大关系。
模拟类游戏玩家普遍有三种游戏动机:
一、劳逸结合,短暂与现实告别很多时候,玩游戏只是被人们当作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通过游戏消解自己在学习工作上的压力。打开模拟类游戏,就能投身于里面的小小一隅,帮助自己逃离现实。
二、无限重开,失败试错成本低在模拟类游戏里,玩家能拥有无数次试错的机会,就算不经意得到惨败的结果,也可以重来一局。模拟类游戏让玩家获得尝试各种选择的自由,还能够在不断试错中学习与进步。
三、自我实现,个体需求的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需求,才有可能得到自我实现。模拟类游戏中,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造和表达,进而获得成就,获得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尽管许多为爱发电的忠实粉丝能够为《模拟人生》制作更多mod,以满足玩家需求,但文化间的巨大差异仍然使得部分玩家难以沉浸式地代入这个虚拟的世界,或许《inZOI》能够弥补这样的遗憾。
打开游戏—点击开始—获取不同的身份—经营另一种人生,东亚玩家需要自己的《模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