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KK,今天久違地來一期只狼雜談。我們在玩只狼的時候,“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詞句。在遊戲的結尾,一心被我們打敗後的那一句:“動手”和“做得好,狼”更是體現了一心作為一名武士坦蕩赴死的精神,那麼真正的武士道究竟是什麼樣呢?看完本篇文章,或許能讓大家明白一些。
何為武士之道
很多人可能對武士道的印象其實並沒有什麼好感,因為那場來自九十多年前的沉重災難是我們民族永遠的沉痛,而那份苦難裡面正有這個所謂的“武士道”的影子,那麼真正的古武士道究竟是什麼樣子呢?(真正瞭解後其實也沒有多牛)
日本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的道德規範與哲學。最早的起源來自於封建貴族莊園中的護從人員,隨後該階層不斷壯大,逐漸分化出將軍、大名、家臣、足輕、鄉士等20多個等級,並且活躍參與了各項政治軍事活動中,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階級。日本教育家新渡戶稻造寫過一書名為《武士道》,已成為解讀日本民族精神的入門書,是新渡戶稻造於1899年在美國用英語寫作而成。我們看可以當作參考,但當不得真,還是帶些洗白元素的,個人認為帶有粉飾。
武士道一詞最早規範出現是在日本江戶時代,其精神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的道德規範以及哲學。武士道是基於一些美德如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的精神信仰。只有通過履行這些美德,一個武士才能夠保持其榮譽,喪失了榮譽的武士不得不進行切腹自殺。武士道重視君臣戒律,強調對主君的效忠,武士有著極強的宗族觀念,堅決實行首領的命令,實行主從關係。武士在戰場上武勇和對主人的獻身精神,是武士個人和武士團的基本要求,作為一名武士,對主君的忠誠是要遵守的基本原則。
半兵衛與田村
在《只狼》中,為主君盡忠這一點也被很好地體現了出來,比如不死半兵衛曾經追隨的是田村善文大將,當田村被一心斬落之後,半兵衛想隨主攻而去,但因為體內的不死蟲無法實現。最後在遊戲裡面依靠狼的不死斬的幫助才完成了對他來說可以說是奢望的願望,那就是追隨主君而死。包括《只狼》中“斷絕不死”的結局,雖然狼不是武士而是忍者,但依然貫徹了對主君,也就是神子的忠誠,即使獻出生命也毫不在意,可見不管是忍者還是武士,“忠”都是極其重要的信條。
復歸常人
但話又說回來,我上文提及的那些都過於理想化了,願意真正為主君心甘情願赴死的武士有多少呢?在1591年,豐臣秀吉頒佈了《身份統制令》,規定武士,農民,町人之間的身份不能互相轉換,從而嚴格鎖死了階級制度。武士不能種地,要隨著主君移居,住在城下町。在江戶德川幕府時代,武士階級更像是類似公務員的身份,可以過著領祿米的生活。由於此時戰國結束,階級升遷已經被鎖死,為防止武士階層老想著階級躍遷下克上,因此幕府必須有一套制度和思想規範來約束武士,於是“武士道”作為一個系統的理論開始出現,初具雛形。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幾個方面:要求遵守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等精神。(我都繃不住了)相應的,武士階層作為國家的“公務員”也自然而然有著不同於平民的特權,例如帶刀,自由變換髮型,可以直接斬鯊無禮平民等,武士家族的成員自兒時開始就要被灌輸這一套理論。
江戶時代的武士道被大致分為兩派,一是士道派,代表人物山鹿素行,在一定程度是繼承了部分我國的儒學理論,強調武士必須文、武兼修,而且必須高度重視“文”的修養,必須做到重義輕利,因為通過自己的楷模式的行為,讓天下秩序歸於井然,是武士天然的職分。另一派則是葉隱派,代表人物是山本常朝,提倡各種意義上的死,極力宣揚生死觀,殉死觀以及復仇觀,強調死亡本身,而並不強調行動的成功與否,反正死就對了,是不是挺逆天?其理念各方面與士道派都有衝突,但這兩派其實本質上都是視生命辱草芥,階級社會的古代日本,武士對平民的欺辱隨處可見,恃強凌弱變成這群武士的特性。
江戶時代的武士道,並沒有一些人理想中的那麼有浪漫氣息,說到底就是幕府防著這群武士下克上所創建的一套理論體系,和儒家也扯不上多少關係。我們中國有一成語名為“止戈為武”,即通過正義的戰爭平息戰禍,求得和平;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江戶幕府實行的武士道理論,其本質還是維護幕府統治,但沒有實質改變武士作為特權階級恃強凌弱的本性,好聽的話終究停留在紙面上。
有死之榮,無生之辱
知道了武士道的基本含義與準則,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只狼》中的那句“有死之榮,無生之辱”了,這句話的原型是出自《吳子兵法·論將第四》,意思是軍隊開赴戰場之後,將士們要準備光榮獻身,不能屈辱地保住生命。強調了將士們在戰場上的勇氣和忠誠,以及他們願意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犧牲的決心。
在遊戲中,不管是一心追隨主君的半兵衛,還是為了葦名即使是死亡也不畏懼的弦一郎,還是面對失敗也能坦蕩赴死的一心,毫無疑問都遵守了這一原則,在我看來,他們是真正的武士。在歷史上或許這樣的人並不多,但得益於遊戲,我們可以體驗到這獨有的浪漫氣息,或許武士文化的魅力也只能存在於影視與遊戲裡了,涉及現實歷史的話大家就得辯證觀看了。
武士道在近代歷史的瘋狂
步入明治維新後,日本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明治政府在向幕府奪權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紛爭選擇了招安各方蕃閥勢力,其中就有大量的武士階層,明治新政府提供保障每年都給錢養著他們。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明治政府一看臥槽,怎麼每年的國家預算有百分之三十都跑到舊蕃閥和武士那裡去了,於是重拳出擊採取了一系列方法把這些特權階級,重點是武士階層,把他們都給削了。於是,武士作為一個階級在近代歷史開始消亡。
儘管武士作為一個階級已經消亡,但其往上的特權階級例如華族等都得到了保留。統治階級統治民眾則又開始新瓶裝舊酒,開始宣揚他們自己改造出來的“武士道”。明治政府在成立之初就有提倡所謂的“四民平等”,在古代日本,民眾甚至都不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大名鼎鼎的豐臣秀吉曾經就叫藤吉郎,在我們中國的意思差不多就是狗蛋或者二狗之類的小名,名字是特權階級獨有的,而明治政府改變了這一現狀,他們開始給民眾洗腦,大家都是武士,都是武士的後代,要效忠天蝗,效忠國家,這對於當時日本人民來說自然是新鮮的,於是開始邁上了狂熱的“第一步”。
明治維新後,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士道一詞開始依託神道教,武士道和神道教的那群糟粕可以說被鬼子玩轉了。政府開始了圍繞天蝗為中心展開的一系列造神運動,通過給民眾宣傳來給天蝗進行神化,讓民眾對其效忠,認為成為天蝗的子民是一種榮幸。《明治憲法》的開頭更是讓人繃不住,憲法確認一個國家國體的開頭就是“天蝗”一詞給你拍臉上,可見其抽象程度。而《軍人訓誡》和《軍人敕諭》更是將這種抽象洗腦捧上高峰,這種武士道如果只是普通的愛國理論那還好,但其抽象程度真的難以想象,真正達到了視人命如草芥。
出自電影,最後的武士
曾經的武士道強調效忠主君,但各蕃閥的主君都不同,明治時期效忠的對象開始集中到了天蝗一人,其小到士兵本身大到底層民眾不僅視他國人民生命如草芥,對本國人民一樣重拳出擊,強烈忽視他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日軍的對他國各種暴行就不用多說了,其本身的瘋狂則體現在各個戰役中幾近瘋魔般的衝鋒,日俄戰爭有個203高地,而在幾十年後的太平洋戰場上幾乎每一個島嶼都上演著這一瘋狂的行為。
出自坂上之雲
村上春樹的《奇鳥行狀錄》一書就有諷刺:“如果天蝗要求士兵挖地道到巴西,那麼想必他們也會毫不猶豫立刻開挖”。日本全國對於天蝗,對於這殘暴的武士道已經瘋魔了,而這個所帶來的結果,則是把整個國家推向深淵。
結尾
武士道,在現實生活中或許還真有少數人崇尚,不過我覺得可能就是因為遊戲或者一些影視作品的原因對其產生了美好的幻想,真實歷史的武士道並沒有那樣美好,不管是近代還是古代,雖然理論正確,但發生的事基本都逃不開恃強凌弱一詞。影視遊戲裡面,我們看到仁義,看到忠勇,但真實歷史上能真正貫徹武士信條的人並不多,像狼,弦一郎,一心,半兵衛這種真男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們玩遊戲也要對歷史本身辯證地看待,學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哪裡都適用。
本文都是作者淺顯的看法,歡迎大家提出補充。
創作不易,大家喜歡的話還請點贊,電電,能有關注就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