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死亡搁浅》:古代文明的生死观与冥河文化


3楼猫 发布时间:2021-12-31 09:25:22 作者:林闻夜 Language

小岛秀夫创作《死亡搁浅》的灵感是从何而来的?

什么是“死亡搁浅”

在游戏语境中,死亡搁浅一词经常被用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各不相同的含义。

作为游戏战斗部分的主轴,它被用以形容一种现象:当主人公遭遇BT时,会被拖入类似焦油的液体当中;若挣扎不及时,则会引来体形更加巨大的BT,而主人公则需要借助从焦油中浮现的“过去的事物”作为落脚点,以有限的资源(血液)击败对方。

回溯《死亡搁浅》:古代文明的生死观与冥河文化-第1张
从“焦油”中冒出的BT

但是在剧情中,死亡搁浅又是“虚空噬灭”的同义词:当活人被巨型BT吞下后,会在一定范围内引发物理意义上的物质湮灭,最终只留下巨大的坑洞。这也是游戏中美国分崩离析的世界观的源头。

不过这两种解释终究只涉及“死亡”,却无关“搁浅”。关于后者的释读,还得从游戏的具体设定与细节中寻找头绪。

根据游戏世界观,在现实世界与人类死后的亡者世界中间,存在着一个名为“冥滩”的世界;人类死亡后,“灵魂”会进入各异的(专属于自己的,又或是属于大众的——视各人的精神而定)冥滩,经由这里出发前往在游戏中表现为一片汪洋大海的亡者世界。

回溯《死亡搁浅》:古代文明的生死观与冥河文化-第2张
死者由冥滩前往亡者世界

但是随着首次虚空噬灭的发生,人们发现进入冥滩的灵魂不再继续涉水前进,而是以BT的形态,试图返回现实世界仍存留着的自己的躯体当中。这就导致了必须对尸体进行火化处理,否则BT们就会顺着不断坏死的尸体与冥滩的联系重返现实世界,继而造成更多的虚空噬灭。

因此所谓的死亡搁浅,其实是指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灵魂超度”过程受到了阻碍,灵魂本身“搁浅”在了冥滩之上的现象。

基于此,游戏的世界观并非彻底架空,其支持的灵魂与躯体的二元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既有的人类传统生死观念之上的;而从具体表现来看,古埃及人的生死观念,则是死亡搁浅的直接灵感来源。

回溯《死亡搁浅》:古代文明的生死观与冥河文化-第3张
游戏反派希格斯的黄金面具和披风式样就体现出了鲜明的古埃及风格

古埃及人的生死观

《死亡搁浅》发售后举办的纪念活动“World Strand Tour 2019 TOKYO”上,日媒对与会的小岛秀夫进行了采访,其中就问到了游戏中屡次提及古埃及人的理由。

回溯《死亡搁浅》:古代文明的生死观与冥河文化-第4张
小岛秀夫

对此,小岛的解释是,古埃及人为了死者回归现世而修建金字塔的行为极具代表性,它体现出的对生死概念的产生和认知是值得人们为之骄傲的,所以以此为核心,在融合了印加等古代文明的生死观的基础上构筑了《死亡搁浅》的世界。

然而游戏对于古埃及人生死观的引用却并不完善。如前所述,《死亡搁浅》在世界观上认可灵魂的存在,比如小岛屡屡借游戏角色之一的“心人”之口,将人的灵魂附会为古埃及文化中的“卡”,以区别被称为“赫”的躯体。但实际上古埃及人的灵魂论比这要复杂许多。

回溯《死亡搁浅》:古代文明的生死观与冥河文化-第5张
描绘了灵魂接受审判的画面的古埃及文书

严格来说,古埃及人口中的灵魂有四种形态。其中“卡”(KA)代表灵魂的外象,是阳世身躯的动力源泉;每个人的卡与身俱来,与自己同貌同形,简单来说是抽象概念并不完善的古埃及人对于人类精神面貌的一种描述。

而当人死亡时,灵魂之卡将飞升为“巴(BA)”。在古埃及壁画中,巴常常被描绘为人头鸟身的形象,寓意灵魂即将脱离身躯,面临轮回的审判。若这个人的灵魂有资格进入天国,那么巴就会转化为名为“科胡(Khu)”的形态,意味着躯体与灵魂的彻底分离;与此同时,在现世则会留下“沙胡(Sahu)”,这是躯体存留在人间的“虚像”,是这个人一生所留下的精神财富的总和,需要后人以壁画、器皿等实物加以承载和纪念。

回溯《死亡搁浅》:古代文明的生死观与冥河文化-第6张
“巴”的形象

以上关于灵魂形态的理论反映了古代埃及人对来世的期待和对永生的追求。可正如当代学者所言,古埃及人的生死观并非一成不变,并且如今我们对于古埃及人生死观的构建是基于金字塔、木乃伊等遗存的考察,而它们在历史上都属于仅有极少部分人才能享有的丧葬特权,无法代表普罗大众的丧葬观念。

实际上到了新王国时期,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期许已经大幅减淡,甚至国王也逐渐停止修建金字塔。古王国时期那些镌刻在金字塔或石棺内部,专门用以描述国王丧葬仪式和来世轮回的铭文,发展到新王国时期早已世俗化和大众化,并被冠以《亡灵书》之名,复写在相对廉价的纸草纸上,与平民的尸体一同下葬,作为亡者去往来世的指引。这时期古埃及人对于来世的概念,也不再是过去那种身居天界与神共处的幻想,而更多地被描绘为对现实生活的再度体验和享乐。

回溯《死亡搁浅》:古代文明的生死观与冥河文化-第7张
《亡灵书》

如是,《死亡搁浅》对于古埃及人的生死观的引用实为浅尝辄止,或者说,小岛的真实用意并不在此。毕竟在游戏剧情中,不管是果断切断与婴儿BT的联系而慷慨赴死的玛玛,还是主动承受无数次死而复生只为寻找妻儿灵魂的心人,阻止“死亡”的继续“搁浅”,令亡者得以顺利进入亡者世界才是他们的真正愿景。而这一目的的达成与游戏的另一关键词“冥滩(Beach)”密不可分。

冥滩意象与冥河文化

顾名思义,冥滩是连结生者世界与亡者世界的过渡地带,在视觉上表现为一片狭长的沙滩。游戏对于冥滩的定义比较暧昧,它既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的独立的精神世界,又可以为大众所共享。但是这并不影响冥滩本身的作用和意义,即向亡者世界的“引渡”。

在日本神道教中同样存在引渡的概念。其民间信仰体系中,生者世界和亡者世界的交界是一条名为三途川的河流。所谓“三途”,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认为是指死者灵魂渡过这条河流的三种途径,即:善人可以凭借金银珠宝搭建起的桥渡河,犯有轻罪者从浅滩涉水而行,而犯有重罪者则必须从深水区走过。

回溯《死亡搁浅》:古代文明的生死观与冥河文化-第8张
古代日本画家土佐光信所绘的《十王图》中的三途川

说来巧合,《死亡搁浅》中,“渡河”的部分占了送货旅途的很大一部分。本用以探测BT的探测器奥克卓德,在实际游戏中其实更多地用于扫描河流,以分辨水流深浅。那么,这种渡河玩法的原型,是否和三途川的传说有那么一丝关联呢?

说回“冥河”本身。实际上,三途川的概念起源于佛教,“三途”指的也是指佛教概念中的饿鬼道、畜生道与地狱道。这就令话题一下子从上文的尼罗河流域跳到了印度河流域——殊不知,尼罗河流域同样存在着近似的冥河文化,更有甚者,埃及人的生死观本身就产生于尼罗河。

回溯《死亡搁浅》:古代文明的生死观与冥河文化-第9张
尼罗河旧景

在古埃及人看来,尼罗河水流经的谷地土壤肥沃,能够孕育作物,是“生命之国”;尼罗河水泛滥达不到的地方则是没有生命的地方,是“死亡之国”。但是每年尼罗河的泛滥却是定期和暂时的,就如同太阳每天西落后依旧会东升那样,所以古埃及人相信,死者的灵魂也会像尼罗河与太阳一般,在经历过特定的阶段后,回到自己的躯体中重度来生。可见,尼罗河流域特定的自然地理因素乃是古埃及人信奉来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属于古代大河文明的两河流域也是如此。古代美索比亚人认为人死后将化作死灵前往冥界,但是冥界中的死灵为了获得死后的安宁,必须在前往冥界的旅途上携带供品,送给冥界诸神以求被其所接纳。这些供品,即是指死者的陪葬品。并且当死灵们前赴冥界时,必须横跨一条名为胡布尔(Hubur)的河流,后者又常被称为“冥界之河”与“食人之河”,若死灵未能满足特定的条件,将被这条河流所吞噬。

回溯《死亡搁浅》:古代文明的生死观与冥河文化-第10张
与两河流域神话一脉相承的希腊神话中的“冥界之河”——斯提克斯河

由此可见,诸大河流域相类似的自然地理环境,最终导致了“冥河”“渡河”等意象在不同古代文明中的普遍出现。对此,我们可以说,至少就生死观而言,不同文明其实从一开始就是相互“连接”着的;而在这种文化的共通性之下孕生出的“冥滩”概念,相比古埃及人的生死观,或许才更加贴近《死亡搁浅》的故事主轴与内涵。

“死亡搁浅”是什么

前文所提及的媒体采访中,小岛秀夫表示自己每周都会前往不同的博物馆,此举反映到游戏中,便成为了古埃及文明等诸多设计元素的直接来源。

回溯《死亡搁浅》:古代文明的生死观与冥河文化-第11张

而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死亡搁浅》,更像是小岛近几年来关于人类与社会的思考加以“游戏化”的产物。包括本文所论述的生死观在内,游戏剧情始终围绕着人类自身这一主题而展开。所以,如果我们放弃停留于感官层面的“可玩性”期许,而试图理解游戏本身所欲表达的内容,便会惊讶于《死亡搁浅》的深刻与前瞻性所在。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