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捷克坦克巔峰之作——LT-38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5-01 15:07:00 作者:異世界の貓娘 Language

這期還是打算把38t給做出來,也算是給二戰德國早期的坦克收個尾(雖然是人家捷克造的但主要還是在德佬的手裡發光發熱了),新人創作不易,有問題歡迎指出。

二戰捷克坦克巔峰之作——LT-38-第0張

灰燼戰線娘化版

—————————————————————

LT-38作為二戰捷克設計的最好坦克,在落到德軍手裡的時候,在德軍內部的聲望也是很高,接下來從研發背景,技術特點,衍生型號以及戰場表現來講講這輛坦克(由於38t這個名字更多為大家所認知所以後面講解都用這個名字)。

一.研發背景

30年代後期,捷克斯洛伐克ČKD公司於1938年設計名為LTvz.38輕型坦克,旨在替代存在機械缺陷的LTvz.35坦克。1939年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後,接收了150輛未完成的LTvz.38坦克,將其命名為PzKpfw 38(t),並繼續生產至1942年。德軍看中其性能優於自研的I號、II號坦克,尤其在機動性和可靠性方面,成為閃電戰初期的重要裝備。

二.技術特點

機動方面,38(t)採用克里斯蒂懸掛系統,坦克重量約9.5噸,配備125馬力發動機,公路時速42公里/小時,最大行程250公里,越野性能優異,適應複雜地形。火力方面,主武器為37毫米KwK 38(t)L/48炮,可發射穿甲彈和榴彈,輔以2挺7.92毫米機槍。其穿甲能力在二戰初期足以對抗其他各國的輕型坦克。裝甲與結構方面,早期採用鉚接裝甲(厚度8-30毫米),後期部分型號改用焊接結構。低矮車體(高度僅2.4米)利於隱蔽,但裝甲薄弱,易被反坦克武器擊穿。最後是乘員佈局,捷克被吞併之前38t採用三人車組,德國改進後採用四人車組,包括駕駛員、車長(兼炮手)、裝填手和機槍手(或無線電操作員),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側,機槍手位於車體右側,裝填手位於炮塔左側,車長位於炮塔右側。

三.衍生型號

38(t)底盤因可靠性和通用性成為德軍改裝平臺,衍生型號總產量超5200輛,遠超基礎型。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1944年因三號突擊炮生產線被毀而緊急研發,裝備75毫米Pak39 L/48炮,首上厚度為60毫米傾瀉60度的設計,低矮外形適合伏擊,生產量達2800輛,成為後期德軍主力反坦克載具。

二戰捷克坦克巔峰之作——LT-38-第1張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蟋蟀自行火炮

1942年德國開始研究為舊車底盤加裝重型火炮,設計者把38(t)H型坦克的炮塔移去,並在坦克頂部劃開一個隔間,再在這個隔間中加裝了150毫米SIG 33重型火炮,便成為了一架自行火炮。蟋蟀分為兩種型號,H型戰鬥室靠前,M型戰鬥室靠後。兩種型號總產約300輛。

二戰捷克坦克巔峰之作——LT-38-第2張

“蟋蟀自行火炮”

黃鼠狼III自行反坦克炮

搭載76.2毫米或75毫米反坦克炮,分為H/M/G型,1944年停產,共生產約1800輛,主要是在戰時彌補了德軍反坦克火力不足。

二戰捷克坦克巔峰之作——LT-38-第3張

“黃鼠狼Ⅲ H型”

38(t)自行高射炮

1943年部隊對於防空火力的需要十分迫切,所以臨時由38T底盤改裝,改裝基於38(t)L/M型底盤,從43年11月到44年1月生產了141輛。

二戰捷克坦克巔峰之作——LT-38-第3張

“38(t)自行高射炮”

四.戰場表現

1940年法國戰役中,228輛38(t)坦克參與突破防線,對抗雷諾R-35等法軍輕型坦克佔據優勢,甚至擊毀過索瑪S-35中型坦克。

衍生型號追獵者在1944年東線防禦戰中表現突出,第743殲擊營單日擊毀20輛蘇軍坦克。

總結

38(t)坦克作為捷克二戰獨立設計十分的坦克,在被德國吞併後演變為德軍“萬金油”裝備,其底盤衍生型號貫穿二戰中後期。儘管作為輕型坦克逐漸落伍,但其高度通用性使其成為德軍裝甲序列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那麼這期到這裡就結束啦,下期的內容將通過投票的方式決定,如果這篇文章您喜歡的話請電電我以表支持,最後祝各位五一勞動節快樂~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異世界の貓娘 原創
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