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兩年 我悟了什麼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2-16 20:31:44 作者:AA嶺南荔枝批發 Language

2023的今天 我們的關係走到了盡頭 沒有狂風暴雨般的相互指責 而是一句心平氣和的“分手吧,我們不太適合,你能找到更好的。”

分手兩年 我悟了什麼-第0張

沒有翻找舊帳 斤斤計較誰的付出 但也沒有過多的挽留 只是一句相互珍重 然後刪了聯繫方式 各奔東西

分手雖然出自他口 但他也說出來我的想法 我們的確不合適 

可是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我們的關係走上了陌路 我們很少爭吵 甚至相互體諒 我們相互體貼 禮尚往來

現在回想起來原來是這樣:

很少爭吵意味著我們都不是善於表達自己的人 發現對方的一舉一動不符合自己的預期 開始質疑自己是否真的有那麼喜歡對方


分手兩年 我悟了什麼-第1張

相互體貼但是淺嘗輒止 給予對方應有的尊重 但從來不知道對方真正想要什麼

禮尚往來看起來十分美好 但是在對方眼裡總是拒人千里之外 因為對陌生人也可以禮尚往來 恭敬有禮

或許 如果我們其中一人任性一點 會撒嬌一點 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 我們的關係反而會更長久 

我發現我們的戀愛談的很累(或者說我們這類人根本不適合談戀愛):

因為我們在情感方面都是一類人

1、不主動、怕給對方添麻煩,自己不主動開口但是內心極度渴望得到對方的幫助、陪伴和安慰,一旦對方沒這樣做就會否定自己是不是不夠好不夠重要。

2、內心敏感脆弱,不相信有人會懂自己、愛自己。缺乏安全感,非常在意細節卻總是憋在心裡。

3、無法回應,很難進入一段關係(本質上是很難相信別人)。在沒有確定關係之前,可以接受別人對自己好,也可以對別人好,可是一旦和對方確立關係,相處起來總感覺很尷尬 找不回當時怦然心動的感覺了 

分手兩年 我悟了什麼-第2張

發現這些問題

讓我一度覺得 我有病 而且病的不輕

可能是情感障礙 也可能是人格障礙

但是不談戀愛 我又無比的正常:

我陽光樂觀 積極向上 有三五好友一起玩鬧 有稜有角 該發脾氣絕不慣著 該認錯絕不狡辯 

本來以為只有我一人是這樣 誰知道我發現大部分年輕人在談戀愛方面都有這類問題(兩年的冷靜期 我一直在觀察周圍人)

我發現這類人具有一下明顯的特徵:

1.社交回避

會社交 但是厭煩社交 如果有機會 他們寧願自己待著 哪怕對方是自己的伴侶!他們可能會覺得與人交往是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情,不是害怕與人交往 而是感覺帶上人人喜歡的面具🎭 用慣用伎倆交友或者處世 會感覺特別累,他們通常看起來周圍不缺朋友 但是不願意主動與他人交流。

2.情感抑制

對於自己的情感,他們常常選擇抑制而不是表達。即使面對親近的人,也可能難以分享內心的感受和需求。

3.害怕批評與否定

他們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特別是害怕批評和否定。這種擔憂使他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非常敏感,時常擔心自己說錯話或做錯事。別看他們平時大大咧咧 不拘小節 實際上會因為別人一兩句無心的的話 就開始不斷的審視自己

4.獨立性強,但內心渴望親密

儘管他們在行為上表現出很強的獨立性,似乎不需要別人的幫助,但內心深處,他們其實渴望與他人建立真摯的親密關係。只是出於種種擔憂,他們選擇了迴避。

但是 為什麼呢?難道我們生下來就不配感受愛情嗎?!

通過兩年的反思(我時常會在夜裡想起我們相處的點滴 沒有遺憾和後悔 更多的是一種對內心的審視 和自己的真實想法對話)


我發現了一些原因:


1、先從大的方面說 因為社會的語境不同了

70/80年代的人 社會上主流的愛情觀是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先過日子 再培養感情

老一輩的愛情其實更偏向於親情 是面對天災人禍時能相互扶持的一雙手 而不是一衣帶水的靈魂伴侶

這也就導致父母其實也很缺乏關於愛情的經驗 他們幫不到我們 更不理解我們


分手兩年 我悟了什麼-第3張

而00後的語境則更加多元化

不論男女,普遍崇尚追求的主題都與自由有關。

自愛、財務自由、精神自由、物質自由、關係自由。

同時,獨立自主、理性、個人能力強大、解決問題厲害、不過度在乎他人看法等等品質變成了當前語境下的主流優點。

兩種語境的碰撞註定會導致對立和叛逆

最為明顯的就是愛情的覺醒 這是一種進步 從原來只想吃飽 到現在追求精神上的靈魂伴侶

然而飛速發展的社會 並沒有提供如何尋找心目中的愛情的可靠案例 根據已知的案例 愛情就是找個生活搭子 但是追求自由的我們 更希望人生有更多的體驗 更希望能有人能夠一起分享自己的快樂 年輕一代追求的愛情更加具像化了 也更加稀缺和可貴


分手兩年 我悟了什麼-第4張

 這就是美好的日益增長的需求與不平衡 不充分之間發展的矛盾


2、從心理學角度來說

不會愛 或者不善表達愛 這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的童年有關,甚至是一種代際創傷。

他們從小的家庭環境大多有些缺乏溫情,在表達情緒的時候往往得不到回應,甚至被告知這樣做是脆弱的,是嬌氣的。(父母表現的也僅是在一起過日子 應付生活罷了)

所以長大後他們也不習慣於情緒表達,並且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自己的生活以及伴侶之間的相處。他們在浪漫的場合裡會表現出反常,正因為這類情景勾起了他們潛意識中的羞恥心。

羞恥心作為一種高功能的情緒,他的底色是憤怒,是一種自我攻擊。他們認為自己會身處這樣的場合,是脆弱的,是矯情的,於是便通過嘴上和身體上的不配合,來把羞恥感這種對自己的攻擊轉移到外部。而這類行為上的不配合,其實也變相替代了他們的情感表達。

但是 對方不理解 也不太可能理解 在對方眼中 這是一個不友好的信號 會讓伴侶覺得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 久而久之 再有耐心的人也會心累


3、缺乏對愛情的認知

我們的大部分都時間都在學校度過 在愛情觀塑造的黃金時間裡 我們被告知 談戀愛會影響學習 甚至在有些學校不被允許 一旦被發現 輕則通知家長 重則通報批評

而輕的處理方式 又回到第一條 在家長的認知裡 我們

缺乏這方面經驗的我們 只能一步步摸爬滾打 所有關於愛情的最初信息都是來源於網絡或者小說 看著網絡和書中美麗的愛情 我們心馳神往 但是緊接著就是感情不忠等負面消息讓我們有了自我保護的應激機制 這也是一些網友口中的:不再相信愛情(哪怕他們其實並沒有談過一次真正的戀愛)

分手兩年 我悟了什麼-第5張

最後關於愛情是不是奢侈品的論調 我的想法如下: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

男生工作完 疲憊的回家 想吃一口熱飯 卻看到女生躺在沙發上刷著短視頻(角色反轉同理)

於是催促女生做飯 吃完飯準備躺下時 發現好累 明明什麼都沒有幹 想聊天卻又不知道從何聊起 

他們像兩隻關在籠子裡的倉鼠一樣,快節奏的生活和飛漲的物價,讓籠子的空間越來越小,還逼著他們不斷地在籠子裡奔跑。

跑著跑著,她埋怨他踩了她的腳,他說明明是她先擠著他的,她說跟他在一起好累,他說和你一起我也不輕鬆。於是他們開始互相抱怨互相爭吵,認為對方的存在才是自己生活不幸的原因,如果對方體諒自己,他/她肯定會為我留出足夠的空間。

但他們沒有發現,其實是因為籠子越來越小,才讓他們擠得如此憋屈。

憋屈和痛苦的來源 不是吃不飽 而是我本應該有更多的自由

愛情成為奢侈品的原因 不是懂愛的人太少 而是沒有多餘的精力去愛

希望我對自己失敗愛情經歷的剖析 能夠幫到大家更好的理解愛情 如果有不同的觀點 歡迎討論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