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可以算是有史以來最熱門的太空歌劇類作品。絕地武士和光劍對歐美一代年輕人的影響之深,就好比《西遊記》或《少林寺》對中國人一樣。但是那個年代如此熱門的太空歌劇,其實在出身之初是“地攤文學”,飽受主流文學的鄙夷。
從意識到地球只是宇宙間一顆平平無奇的行星開始,人類的目光就再也沒離開過太空。對於太空的探索會受限於科技水平,但對太空的想象卻沒有任何門檻。航天飛船、宇宙殖民、外星生物,隨著這些概念逐漸被人所接受,文學創作的舞臺也從地球走向宇宙。在19世紀四十年代那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太空歌劇也應運而生。
太空歌劇(Space Opera)一詞最早對應的是西部片(Horse Opera)。起初,“太空歌劇”這個詞彙在歐美其實是一個貶義詞。當時的太空科技剛剛起步,知識傳遞也不像現在那麼迅速,大多數作家乃至讀者都不具備太強的科學知識水平。作家最熟悉的還是戲劇衝突,太空只是一個舞臺。
美國神秘小說作家、科幻作家威爾森.塔克曾初步定義過太空歌劇:那些陳舊過時、臭名昭著折磨人的太空船故事或者於此相關的拯救世界的故事,我們都統稱為太空歌劇。彼時大多數美國作家認為,太空歌劇不過是把美國西部片的西部大開發背景換成了宇宙開發。那些科學技術則大多隻是個背景板。
在這種背景下,當時的太空歌劇最多的形式是兩種:太空肥皂劇和太空個人英雄主義片。如《外太空計劃9號》、《太空雌巴巴麗娜》、《銀河女戰士》等,很多更早的雷劇都已經不可考證了。往往演員頭上扣個魚缸就算是在太空了。像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放在現在也會被算作太空歌劇,但擁有龐大世界觀、編年史以及一定的科學理論打底的《基地》是妥妥的硬科幻,按當時太空歌劇的狹義定義兩者其實並不是同類。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美蘇太空爭霸,太空科幻類作品也隨之茁壯成長。1964年開始,科幻文學的新浪潮時代正式來臨。新浪潮時代打破了太空冒險空幻一統的局面。這個時代的作品不再執著於技術發現本身,它更加關注人本身個性的改變。科幻小說在新浪潮時期更加成熟,也模糊了科幻小說和主流文學的界限。
這一時期也是太空歌劇從地攤文學逐步走向流行的年代。70年代後太空歌劇作品裡的科學設定也變得逐漸嚴謹起來,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太空歌劇作品獲得雨果獎。太空歌劇一詞本身從貶義詞,開始慢慢被人認可。
在影視作品方面,《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兩部作品的問世,也徹底讓太空歌劇從一個較為小眾的類目真正走向流行化。日漫受歐美太空熱和《宇宙戰艦大和號》影響,也湧現出了《銀河英雄傳說》、《超時空要塞》、《機動戰士高達》等作品。
在賽博龐克、時間旅行、軟硬科幻等不同科幻類型發展的今天,太空歌劇已經不再是《星球大戰》正傳三部曲時期的科幻霸主了。但即使在今天,這種充斥著人類對浩瀚銀河無限遐想,關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作品依然不算過時。
———————————————————————————
#星戰粉絲俱樂部##星球大戰 絕地:倖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