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也有现实的一面吗?
鲁国的政权长期是 【三桓】 家族在控制,国君【鲁昭公】肯定很不满,鲁国其他贵族对他们也有不少怨气。不得志的贵族们跟鲁昭公家族联合起来,准备发动内战消灭 【三桓】 寡头们。
但可惜打了还不到一天,国君这边就失败了,然后鲁昭公这一派就逃去了齐国。对于关心政治秩序的孔子来说,无疑也是件大事。那他会支持谁呢?
孔子是没资格直接参加内战的,因为他现在只是个家庭教师,也没有私家武装。不过等内战打完,孔子总要在 【三桓】 跟 【昭公】 之间做个选择。
客观来看,跟着 【三桓】 挺不错的。一来他是 【孟懿子】 的老师,而 【孟懿子】 又是这场内战的关键人物。内战之后【孟懿子】 在 【三桓】 里面威望大增。
同时,原来站在 【三桓】 对立面的好些贵族都逃走了,空出来很多职位,急需人才进行补充、
但就在这个时候。孔子辞去了孟孙家的工作。离开鲁国去了齐国。关于孔子这个决定,司马迁的《史记》只记载了6个字:“鲁乱,孔子适齐。”就是鲁国发生了动乱,孔子到了齐国。
这个说法其实不成立,根据《左传》的记载,鲁国并没有发生长期动乱。因为鲁昭公和 【三桓】 的内战,充其量只是曲阜城内的一场巷战,而且也只打了一个白天。当天晚上,鲁昭公一伙人就逃到齐国去了,国内的局势不但没有变得混乱,甚至可以说比国君在的时候还稳定。
所以孔子不可能是因为鲁国局势动荡。才去齐国避难的。孔子去齐国,是去追随流亡的鲁昭公。【三桓】 和国君翻脸打内战,还把国君赶跑了,这可是妥妥的犯上作乱。
为了道义去齐国追随逃亡的国君,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但孔子这么做,他还有现实层面的考虑,就是政治投资。这之前的孔子地位很低,根本没有为国君服务的资格。但现在鲁昭公已经被赶到了国外,那应该就比较容易接近了。如果鲁昭公日后能杀回国内掌权,孔子就成了劳苦功高的“佐命元勋”。
————————————
春秋时候,这样的先例可不少,比如说就在鲁国这次动乱的前几年,他的邻居 【卫国】 也发生过贵族内乱,把国君卫灵公赶走了。不久之后,在齐国的帮助下,卫灵公又杀回去掌了权。那些跟随他流亡的贵族们,都受到了加官进爵的回报。君臣道义跟现实回报率,既符合人情事理,也符合春秋那时候的政治游戏规则。
孔子追随昭公去齐国,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隐秘的,非常个人化的原因,那就是他要和阳虎针锋相对。孔子一直把阳虎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假想敌。阳虎本来在季孙家当雇员,内战的时候,他选择继续给老板当打手。
阳虎这个人身强力壮,勇武善战,很快他就脱颖而出,成了 【三桓】 的心腹干将。看到阳虎的这个选择,孔子于公于私,自然都会投奔正统的国君一方。
————————————
孔子这次去齐国的原因,不是《史记》说的什么躲避战乱。事实上他是基于道义、现实和私人恩怨三方面的考量。
这样来看,孔子并不只是一般印象里,那个拘谨的老学究。他其实非常有冒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