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攝影】”鍵攝“基礎之--快門類型科普part1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11-13 16:03:43 作者:白鞋油 Language

引。

攝影相關的理論知識被全網都扒的差不多幹淨了,我寫這篇文章主要是我沒錢買鏡頭做評測導致瀏覽量上不去粉絲卡在了一百多(劃掉

主要是因為我看盒子上這類的內容挺少的正好自己對這些方面有稍微的一點了解所以就想寫一寫。

提前說明一下哈,本人並非相關專業領域從業人員,也不是攝影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所有寫出的內容僅可做為一名業餘愛好者給出的不嚴謹科普看待,如有錯誤歡迎在評論區指出,要有什麼想要我下篇寫的也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因為我也不知道寫什麼啦

--------------------

【理論攝影】”鍵攝“基礎之--快門類型科普part1-第0張

照片鎮樓

關於快門類型無非也就幾種:

  • 機械快門

焦平面快門

鏡間快門

  • 電子快門

捲簾式電子快門

全域快門

  • 混合快門

電子前簾

那麼咱們先從機械快門說起

--------------------

機械快門

焦平面快門

焦平面快門也是目前為止市面上有機械快門的相機通常使用的快門類型,就是這個東西↓

【理論攝影】”鍵攝“基礎之--快門類型科普part1-第1張

這個也是b站上一位老哥當成保護膜撕掉的那個東西。

在單反時代,快門簾是在反光板後面的,除非抬起反光板不然一般是看不見的。

而在微單時代,快門簾直接暴露於空氣,特別是像索尼以及佳能的一些機型喜歡讓快門簾承擔起在相機關閉狀態避免灰塵落入cmos的功能,就導致其尤其像保護膜。

而像尼康的z8、z9其完全為電子快門相機那麼其像極了快門簾的東西就是cmos保護簾。其比快門簾更加硬,下落速度也更加慢,所以不能夠作為機械快門使用(至少沒給這個功能)。

【理論攝影】”鍵攝“基礎之--快門類型科普part1-第2張

如圖為z8,中間那個就是保護簾

焦平面快門發展史

早期的焦平面快門是真真正正用布做的,就像下面這張圖↓

【理論攝影】”鍵攝“基礎之--快門類型科普part1-第3張

中間的黑色方形部分就是快門簾

有別於如今垂直下落的快門簾,其為水平移動的,故這樣的布簾快門又被稱作橫走布簾式快門,據說最早由徠卡發明。

工作原理非常簡單,大致如下圖↓

【理論攝影】”鍵攝“基礎之--快門類型科普part1-第3張

圖是自己畫的,不好看請見諒qwq

通過將①和②分別連接起來將前後簾組合,通過調整①和②在卷軸上的長度改變前後簾間的縫隙,在釋放快門時前後簾一起移動,縫隙掃過膠片進行曝光。很容易理解,不同的縫隙大小代表著不同的快門速度,

縫越窄快門速度越快,縫越寬快門速度越慢

由於結構限制,為了保證機身高度,快門也只能做成橫向的。

當然布簾的移動速度也就限制了最快的快門速度。布簾移動速度最快為1/1000s時相機的最大快門速度也就不會高於1/1000s。

做一個不嚴謹的類比。就好比一扇門的開門時間最快是3s,在不擠進門的情況下,你進門的時間最快也只能是3s,但也可以一直站在門外不進。

再往後發展,出現了縱走式機械快門,最開始的材質為合金(現在也有部分拿塑料代替),因此也被稱作鋼片快門↓

【理論攝影】”鍵攝“基礎之--快門類型科普part1-第3張

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圖所以筆者只能貢獻自己的相機了TAT

其結構與工作方式也非常簡單,大致如以下gif所示

【理論攝影】”鍵攝“基礎之--快門類型科普part1-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後簾抬起前簾落下進行曝光,而之間cmos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也就是曝光時間,可以簡單將其視作快門速度。有別於布簾快門,其前後簾並不是一起移動的,但當快門速度極快時,視覺觀感上也就像是兩簾之間留下了一條縫隙。

當然,縱走機械快門快門速度也受簾的移動速度限制

焦平面快門特點:

果凍效應

由於機械快門簾由一側到另一側掃過的特性,導致在感光元件感光同時橫向或縱向快速移動相機(或物體快速移動)會使圖像出現偏移拉伸而失真,其原理大概為這樣的:

【理論攝影】”鍵攝“基礎之--快門類型科普part1-第3張

還是自己畫的awa

大致就會有這麼一個效果。但機械快門的果凍效應僅存在於一個方向上,而捲簾式電子快門果凍效應肯能受橫向和縱向讀出速度的影響而存在於整個平面上,不過這都是後話。

機震

機震在單反時代有著極其顯著的影響,其主要導致原因是反光板的抬降導致的機身晃動,而在微單時代或者反光板預升的前提下,快門導致機身的震動可謂是微乎其微,但也不能說沒有。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快門升降帶來的微小晃動而使畫面變糊。

(大多數情況下甚至都沒有因為沒端穩相機或碰了下三腳架導致的晃動明顯)

--------------------

鏡間快門

相較於焦平面快門,鏡間快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畫幅時代。受限於當時感光技術以及相機結構,快門最適合的設置位置只能在鏡頭上,這也是鏡間快門的產生。

【理論攝影】”鍵攝“基礎之--快門類型科普part1-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目前市面上使用鏡間快門的可換鏡頭相機數量很少,至少我能想到的只有哈蘇還在使用。

【理論攝影】”鍵攝“基礎之--快門類型科普part1-第3張

哈蘇相機鏡間快門示例,侵刪

然而大部分的不可換鏡頭相機,像是理光gr,富士x100等等,具體原因會在下面分析。

這也跟膠片相機時代大致相同,大部分的不可換鏡頭旁軸相機,如美能達7、祿來35等等。不同的是,很大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幾乎全部)的皮腔中畫幅、大畫幅相機都是鏡間快門。

我在此進行一下暴論,皮腔中畫幅、大畫幅相機的全部技術都在其鏡頭上。

鏡間快門工作方式

鏡間快門的工作流程如下圖所示:

【理論攝影】”鍵攝“基礎之--快門類型科普part1-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一般鏡間快門會由3-5片快門片組成,通過四周向中心開合的方式控制曝光。其造型與光圈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結構完全不同,因此除非某些特定情況下,鏡間快門並不能起到代替光圈葉片的作用。

鏡間快門特點:

沒有果凍效應

由於其工作原理,在面對物體快速移動時,鏡間快門並不會導致畫面上物體的拉伸變形。但是,假若物體移動速度極快,可能導致的就是在畫面中心物體的一部分突然消失,或者突然出現。

幾乎沒有機震

這也很好理解,由於設計特色,其多片快門葉片產生的震動相互能夠抵消。

造價高、壽命短

導致這兩個的原因很類似。正是因為鏡間快門需要考慮快門葉片同步等多種問題,其設計、製造難度大,雖壞率高而維修成本高,所以鏡間快門鏡頭和相機一般在同時代的售價都不親民,就像現在哈蘇的鏡頭動輒幾萬,一部分原因就是全部為鏡間快門。

--------------------

後記。

由於筆者寫到這裡突然發現篇幅好像有點過於長了,而且也有點累了,所以這篇現在這裡段一下吧。

如果說發出去數據好的話我就爭取在一週之內把下一篇趕出來。但如果說沒什麼人看的話,那我可能就要考慮先鴿一下了,等到時候有錢了去整幾個有意思的鏡頭分享分享。

不過說起來,我卡里現在也就只剩不到400塊了,所以新鏡頭的事。。可能得等到下個月再說了。我還要極限生存到月底呢

當然如果有人願意投餵我那我完全不會介意!(就是這麼沒原則)

最後一件事,如果想要轉載我的文章的話,跟我說一聲就行。(雖然我並不認為有人會轉就是了)

【理論攝影】”鍵攝“基礎之--快門類型科普part1-第3張

⚡⚡牛牛,孩子又要餓死啦TAT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