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摄影】”键摄“基础之--快门类型科普part1


3楼猫 发布时间:2024-11-13 16:03:43 作者:白鞋油 Language

引。

摄影相关的理论知识被全网都扒的差不多干净了,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我没钱买镜头做评测导致浏览量上不去粉丝卡在了一百多(划掉

主要是因为我看盒子上这类的内容挺少的正好自己对这些方面有稍微的一点了解所以就想写一写。

提前说明一下哈,本人并非相关专业领域从业人员,也不是摄影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所有写出的内容仅可做为一名业余爱好者给出的不严谨科普看待,如有错误欢迎在评论区指出,要有什么想要我下篇写的也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因为我也不知道写什么啦

--------------------

【理论摄影】”键摄“基础之--快门类型科普part1-第0张

照片镇楼

关于快门类型无非也就几种:

  • 机械快门

焦平面快门

镜间快门

  • 电子快门

卷帘式电子快门

全域快门

  • 混合快门

电子前帘

那么咱们先从机械快门说起

--------------------

机械快门

焦平面快门

焦平面快门也是目前为止市面上有机械快门的相机通常使用的快门类型,就是这个东西↓

【理论摄影】”键摄“基础之--快门类型科普part1-第1张

这个也是b站上一位老哥当成保护膜撕掉的那个东西。

在单反时代,快门帘是在反光板后面的,除非抬起反光板不然一般是看不见的。

而在微单时代,快门帘直接暴露于空气,特别是像索尼以及佳能的一些机型喜欢让快门帘承担起在相机关闭状态避免灰尘落入cmos的功能,就导致其尤其像保护膜。

而像尼康的z8、z9其完全为电子快门相机那么其像极了快门帘的东西就是cmos保护帘。其比快门帘更加硬,下落速度也更加慢,所以不能够作为机械快门使用(至少没给这个功能)。

【理论摄影】”键摄“基础之--快门类型科普part1-第2张

如图为z8,中间那个就是保护帘

焦平面快门发展史

早期的焦平面快门是真真正正用布做的,就像下面这张图↓

【理论摄影】”键摄“基础之--快门类型科普part1-第3张

中间的黑色方形部分就是快门帘

有别于如今垂直下落的快门帘,其为水平移动的,故这样的布帘快门又被称作横走布帘式快门,据说最早由徕卡发明。

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大致如下图↓

【理论摄影】”键摄“基础之--快门类型科普part1-第3张

图是自己画的,不好看请见谅qwq

通过将①和②分别连接起来将前后帘组合,通过调整①和②在卷轴上的长度改变前后帘间的缝隙,在释放快门时前后帘一起移动,缝隙扫过胶片进行曝光。很容易理解,不同的缝隙大小代表着不同的快门速度,

缝越窄快门速度越快,缝越宽快门速度越慢

由于结构限制,为了保证机身高度,快门也只能做成横向的。

当然布帘的移动速度也就限制了最快的快门速度。布帘移动速度最快为1/1000s时相机的最大快门速度也就不会高于1/1000s。

做一个不严谨的类比。就好比一扇门的开门时间最快是3s,在不挤进门的情况下,你进门的时间最快也只能是3s,但也可以一直站在门外不进。

再往后发展,出现了纵走式机械快门,最开始的材质为合金(现在也有部分拿塑料代替),因此也被称作钢片快门↓

【理论摄影】”键摄“基础之--快门类型科普part1-第3张

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图所以笔者只能贡献自己的相机了TAT

其结构与工作方式也非常简单,大致如以下gif所示

【理论摄影】”键摄“基础之--快门类型科普part1-第3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后帘抬起前帘落下进行曝光,而之间cmos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也就是曝光时间,可以简单将其视作快门速度。有别于布帘快门,其前后帘并不是一起移动的,但当快门速度极快时,视觉观感上也就像是两帘之间留下了一条缝隙。

当然,纵走机械快门快门速度也受帘的移动速度限制

焦平面快门特点:

果冻效应

由于机械快门帘由一侧到另一侧扫过的特性,导致在感光元件感光同时横向或纵向快速移动相机(或物体快速移动)会使图像出现偏移拉伸而失真,其原理大概为这样的:

【理论摄影】”键摄“基础之--快门类型科普part1-第3张

还是自己画的awa

大致就会有这么一个效果。但机械快门的果冻效应仅存在于一个方向上,而卷帘式电子快门果冻效应肯能受横向和纵向读出速度的影响而存在于整个平面上,不过这都是后话。

机震

机震在单反时代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其主要导致原因是反光板的抬降导致的机身晃动,而在微单时代或者反光板预升的前提下,快门导致机身的震动可谓是微乎其微,但也不能说没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快门升降带来的微小晃动而使画面变糊。

(大多数情况下甚至都没有因为没端稳相机或碰了下三脚架导致的晃动明显)

--------------------

镜间快门

相较于焦平面快门,镜间快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画幅时代。受限于当时感光技术以及相机结构,快门最适合的设置位置只能在镜头上,这也是镜间快门的产生。

【理论摄影】”键摄“基础之--快门类型科普part1-第3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目前市面上使用镜间快门的可换镜头相机数量很少,至少我能想到的只有哈苏还在使用。

【理论摄影】”键摄“基础之--快门类型科普part1-第3张

哈苏相机镜间快门示例,侵删

然而大部分的不可换镜头相机,像是理光gr,富士x100等等,具体原因会在下面分析。

这也跟胶片相机时代大致相同,大部分的不可换镜头旁轴相机,如美能达7、禄来35等等。不同的是,很大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几乎全部)的皮腔中画幅、大画幅相机都是镜间快门。

我在此进行一下暴论,皮腔中画幅、大画幅相机的全部技术都在其镜头上。

镜间快门工作方式

镜间快门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理论摄影】”键摄“基础之--快门类型科普part1-第3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一般镜间快门会由3-5片快门片组成,通过四周向中心开合的方式控制曝光。其造型与光圈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结构完全不同,因此除非某些特定情况下,镜间快门并不能起到代替光圈叶片的作用。

镜间快门特点:

没有果冻效应

由于其工作原理,在面对物体快速移动时,镜间快门并不会导致画面上物体的拉伸变形。但是,假若物体移动速度极快,可能导致的就是在画面中心物体的一部分突然消失,或者突然出现。

几乎没有机震

这也很好理解,由于设计特色,其多片快门叶片产生的震动相互能够抵消。

造价高、寿命短

导致这两个的原因很类似。正是因为镜间快门需要考虑快门叶片同步等多种问题,其设计、制造难度大,虽坏率高而维修成本高,所以镜间快门镜头和相机一般在同时代的售价都不亲民,就像现在哈苏的镜头动辄几万,一部分原因就是全部为镜间快门。

--------------------

后记。

由于笔者写到这里突然发现篇幅好像有点过于长了,而且也有点累了,所以这篇现在这里段一下吧。

如果说发出去数据好的话我就争取在一周之内把下一篇赶出来。但如果说没什么人看的话,那我可能就要考虑先鸽一下了,等到时候有钱了去整几个有意思的镜头分享分享。

不过说起来,我卡里现在也就只剩不到400块了,所以新镜头的事。。可能得等到下个月再说了。我还要极限生存到月底呢

当然如果有人愿意投喂我那我完全不会介意!(就是这么没原则)

最后一件事,如果想要转载我的文章的话,跟我说一声就行。(虽然我并不认为有人会转就是了)

【理论摄影】”键摄“基础之--快门类型科普part1-第3张

⚡⚡牛牛,孩子又要饿死啦TAT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