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平行架空世界的「苏联」。在这里,苏联人民利用二战期间发展的先进机器人技术,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的乌托邦社会。
你将扮演一名代号「P-3」的嘴臭特工,和谜语人手套「查尔斯」一起前往机器人暴乱的3826号设施,展开生死搏斗的同时,逐步发掘出「原子之心」项目背后的真相。
· 草蛇灰线
在正式上手《原子之心》之前,一些相关的文字设定就已触发我的警觉。
欢迎来到奇妙的乌托邦世界,在这里,人类与忠诚热情的机器人们和谐共处,生活完美无瑕。
这是官方给出的基础世界观设定。
就像我们在序章所体验到的那样,Mundfish在《原子之心》中虚构了一个强大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苏联」。我们跟随主角的视角划过明媚阳光下的河流,进入复古与未来感交织的奇特建筑,目送机器人队伍穿梭于城市和街道。
这是个让人感动到湿掉的3826号设施,是人类能够最大化解放生产力的乌托邦。然而,如果你也早早地认出了主角代号背后的「含义」,必然也会和我一样产生另外的遐想。
社会中的公民之间被取消了称谓,互相以号码代称,男性为辅音字母+奇数所构成的号码,女性则为元音+偶数。
很明显,谢尔盖·涅恰耶夫少校,也就是我们的主角。其代号「P-3」的命名格式来自小说扎米亚京的《我们》。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最先出版并启发其余两部作品的《我们》,它所构造与批判的反乌托邦「大一统社会」和《原子之心》序章展现的乌托邦「苏联」是格格不入的。
事实上我们在开头就已经能够预见,《原子之心》的故事大概率会是一个乌托邦走向反乌托邦的过程。主创们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先用美好的「苏联」把人吸引进去,然后再开始讲述「他们」的故事。
先是是脑子有问题的主角/用不了的思想控制器/不知道哪冒出来的加特林老奶奶,然后是同样脑子有问题的配角/讲话总讲一半的谜语人手套。是不是感觉这剧情哪哪都怪?怪就对了!因为主角P-3的脑子它就是被人为改造过的。
这就导致在世界观逐步揭开的过程中,德米特里·谢切诺夫是好人,维克托·彼得罗夫是坏人,这个一开始就被塞到他脑子里的立场认知开始失效了。你看人家IGN和Gamespot都吐槽这主角烦人,不说是人见人厌吧,至少也是个孙吧吧友。
P-3,一个乌托邦世界观下的反传统主角,不古怪都不行。喜欢嘴臭别人说脏话,甚至啊,还玩起了XTL的梗。
说了不知道多少个「焦巴脆」,结果自己都不知道焦巴脆是个什么。开发组赋予他的性格并不讨喜,形象并不立体,身世并不完整。但是这种不讨喜/不立体/不完整,你要是打通关了,就知道这些都是提前设计好的。
· "大集体"
在游戏的前半段,主角P-3从未怀疑过他所敬爱的谢切诺夫博士。然而伴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真相逐渐变得扑朔迷离。这其中在思想倾向上占据谢切诺夫对立面的人物,就是维克托·彼得罗夫和拉里莎·菲拉托娃。他们知晓大集体计划背后的真相,即大集体2.0并非宣传册上的美丽乌托邦,而是建立在对大集体成员的思想控制/抑制个体自由意志之上的集体产物。
那个所谓能够随意控制机器人的思想连接器,其实就是跟送鸡蛋一个道理,就是用来骗民众接入这个「无限月读」大集体网络的诱饵。
看着一批批的「志愿者」被送来做小白鼠实验。无法继续忍受的二人就站到了上司谢切诺夫的对立面,准备阻止他。现在,我把问题抛给屏幕前的你:大集体和思想控制,是否是康米主义的一种可能?是对理想主义世界的探索,还是基于思维控制的虚假乌托邦?
当然了,大家是不必也不会像游戏里的角色们一样,为了所谓的「观点」拼到你死我活的。首先,打输住院,打赢XX。其次,即使你没有同P-3那样打开始就被灌输一个先入立场,也并不意味着你的答案是100%基于自主思考的产物,单纯的是与否回答没什么意义。而且思维控制不一定需要涉及生物层面,就比如现在的你仍然在看我写的东西,搞不好就已经被我的一些发言影响了思考与立场。
「大集体/思想控制器/康米主义」的讨论,确切来说并不存在正解或标准答案。「大集体」虽然是对极权世界的一种批判,但也是对理想世界可能性的探索。而这种以平行世界「苏联」为载体的、辩证的两面性表达,我想是主创团队想借《原子之心》这部作品传达的东西。
· 「苏联」的正解
只要你的自嗨不影响到别人,别人就不会鸟你。你大可以设想、追逐自己理想中的乌托邦,但这一「乌托邦」是否应当被强加到其他人的身上?这是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议题。《原子之心》中不乏对伟大苏联的赞扬和歌颂,也处处充斥着对苏联社会阴暗面的怒哀和讽刺。
对于前者,它们往往表现在城市面貌/社会发展的大尺度上;而对于后者,它们却几乎只能借尸体之口叙述。这样的设计你说你是不小心,我奶奶都不会信。「好」与「坏」都是客观存在,即便是《原子之心》中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苏联。而隐藏在「苏联」背后的,集体与个人的矛盾/集体权威与自由意志的冲突,终将不可调和地导向普通人的选择困境。
一边是满嘴谎话的控制狂,自称肩负高尚的复仇使命;
一边是苏联的科学家,科学院院士,目标是启蒙全人类,靠我处理麻烦人物。
我们的主角P-3就是这么被卷入立场战争。一会被斯托克豪森骗,一会被彼得罗夫耍;一会被谢切诺夫利用,一会又开始相信和帮助拉里莎。无头苍蝇的视角永远只能看到真相的小小一隅,但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屏幕前的我们/所有普通人的真实写照?
谁赢他们帮谁,他们帮谁谁赢。
至于到底选择集体还是个体,实则无关具体的意识形态、无关游戏中的「美国」还是「苏联」。正如每个人都会觉得《1984》是在说自己;正如《守望者》中无解的电车难题;
正如为《原子之心》赋予创作灵感的《我们》所描述的,「我们」同「我」的矛盾。是选择「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还是坚定地站在「所有人」一边?
当然了,人类花2000年都没能解答的问题,《原子之心》自然也解答不了。决定结局的两个选项与其说是让玩家选择「集体」还是「个体」,不如说是直接跳出了这个无解的讨论。
要么选择向谢切诺夫复仇,结果发现手套更是个坏b,莫名其妙触发了一个更抽象/更极端/抛弃人类/毁灭一切的结局。
要么拜拜了宁嘞,不干涉,不做选择,放弃思考,随波逐流。就是哪怕来一万个P-3/再多个P-3,最后也就只有两条路让你选。黑色幽默的结局是你是我,更是无可奈何。
是走失在时代潮流中的普罗大众,是双倍的精神饱满加上三倍的现实贫瘠,是向后看只能怀念/向前看望不到头的迷惘,是自诩为理想主义者的小丑的悲哀。
于是我们只好将仅剩的精神寄托于一个逝去的/符号化的实体,忽略它的不合理,忽略它的负面。将现实中的它改造,改造成偶尔可以被缅怀和说道的过去,改造成自暴自弃者对未来的唯一一丝美好想象,改造成只有在虚拟世界中才能触及的乌托邦。
这就是「苏联」,听《原子之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