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官方发布了有关须弥音乐创作的幕后纪录,看了视频后,只能感叹一句陈老师和原神音乐团队yyds!那么根据这个视频简单科普下须弥音乐所使用的一些乐器与知识吧。
Duduk(都都克笛)
都都克笛(Duduk)是亚美尼亚的乐器,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是一种双簧风鸣乐器。曾经流传到波斯,阿塞拜疆,中东其他地区,甚至土耳其,巴尔干半岛。
Duduk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在格鲁吉亚叫做duduki,在土耳其叫做mey,阿塞拜疆及一些中亚国家叫做balaban。我们所看到的duduk大概有三种尺寸大小,一般是八孔,且音域不广,一个八度。
在亚美尼亚的制造取自杏树的根,共分成3种尺寸,最小是28厘米,外带9厘米的吹管;其次是33厘米,外带12厘米吹管;最大的是40厘米,外带14公分吹管。
学生时代我们都学过直笛,难度在半音阶部分,必须透过手指遮蔽洞孔的局部,还要搭配吹气强弱与换气的难度,才能演奏出理想乐音。由此推想,不难了解吹奏都都克笛的难度。
音色方面,都都克笛较温暖,柔和,略带鼻音,被运用在民谣与舞曲音乐若有2位以上的吹奏者一同表演,第二位担任主音色的称之为dam,其乐手则称为damkash。
Sitar(西塔琴)
西塔琴可以说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印度古典乐器。西塔琴又称西塔尔琴、锡塔尔琴、锡塔琴,是印度一种长颈琉特,印度古典音乐乐器,1950年代起也开始作为流行音乐中乐器使用。
西塔琴(Sitar)的源流众说纷纭,一般印象是从南印度的维那琴改良,但据考据应该是改自波斯的塞塔尔(Setar)琴。
西塔琴是北印度最重要拨弦乐器。至于是何时被改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西塔琴原形,精确的日期已无可考,传说14世纪已有西塔琴的出现,但在1700年莫卧儿王朝末期,西塔琴已开始逐渐广为流传,这是毫无疑问的。
西塔琴的构造非常有趣,有一头长颈部,上层的主弦通常有7条弦,下层11条是持续共鸣弦。弹奏的方式是以手指拨弦。共鸣弦在主弦弹奏是无需弹发的。共鸣箱是葫盖做的,通常只有一个,大师也有特定做两个共鸣箱的。
Saz(萨兹琴)
bağlama或saz是长颈弹拨弦乐器家族,用于奥斯曼古典音乐、土耳其民间音乐、土耳其蔓藤花纹音乐、阿塞拜疆音乐、库尔德音乐、亚美尼亚音乐以及叙利亚、伊拉克和巴尔干国家的部分地区。
bağlama这个名字源自土耳其语动词bağlamak(打结)。Saz(波斯语:ساز)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制作;创作”。根据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在土耳其,bağlama和saz这两个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换使用。像西方琵琶和中东oud一样,它有一个深圆的背部,但颈部更长。可以用拨片弹奏,也可以用指弹弹奏风格被称为şelpe。
在希腊音乐中,baglamas(希腊语:μπαγλαμάς)指的是一种高音布祖基琴,一种相关的乐器。从11世纪后期开始,土耳其在安纳托利亚的定居点引入了一种双弦土库曼杜塔尔,它一直在土耳其地区幸存至今。
Bansuri(印度竹笛)
印度传统乐器Bansuri在中国被称作印度竹笛,印度竹笛不同于中国竹笛,它一根笛子就一根竹节,竹壁很薄。它大都采用印度西北部边境省份
阿萨姆邦所产的竹子,人称苇竹。苇竹竹节很长,可以达到80厘米以上,每支笛都是用一节竹子做成,其最大特点是竹壁非常薄,一根长80厘米,直径3.5厘米的竹,壁薄为0.25 厘米,仅相当于一枚硬币的厚度。
印度竹笛不设膜孔不贴笛膜,所以低音bansuri的音色类似洞箫。印度竹笛由单根竹子制成,开有6到7个音孔。它没有按键来发出高调音和降半音,所以所有的变化音和微音程,乃至印度古典音乐里至关重要的如降滑音和其他修饰音,都需要通过独特的指法技巧来完成。
印度竹笛是克里希那神选定的乐器,和牧歌与田园诗相联系,它是印度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在吠陀经上被提及并在2000多年前的佛学艺术中有所描绘,在一首梵语诗歌中bansuri被誉为斯瓦拉吉纳纳(swarajnana,音乐的知识)之源。
尽管bansuri是印度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但它占据北印度音乐会乐器的地位是近些年才有的现象。这件几千年来被牧羊人和民间音乐人宠爱的乐器被带进印度古典音乐会归功于传奇的音乐大师潘那拉高师(Pt Pannalal Ghosh)。
先前北印度的竹笛是一种高音乐器,长度不超过14英寸,常常用在短小的古典音乐作品、轻音乐和伴奏上。潘那拉高师在bansuri上的革新包括制作了更大尺寸的笛子,笛子超过了30英寸长,(因而赋予了印度竹笛特有的忧郁而甜美的音质和音区,这就跟北印度古典音乐的特色吻合了),第七指孔的增加(延伸了乐器的音程,可以进行更多拉格的准确演奏)和低音bansuri的发展。也许高师最大的贡献是对古典声乐风格的改编并把它放到bansuri里表达。一个完美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鉴赏力来自他深刻的理解力,高师提升了印度竹笛的地位,使它成为了一件能表现古典声乐风格或形式庄严而惊人天性的乐器。
Tabla(塔布拉)
击奏膜鸣乐器。流行于印度和南亚一些地区的较有代表性的打击乐器,用于器乐合奏和为舞蹈伴奏,也可独奏。这是由名为塔布拉和巴亚组成的一对鼓。塔布拉的鼓身呈碗形,木制,高约57厘米。鼓面直径约17厘米,单面蒙以羊皮,用皮条绷紧,鼓身与皮条之间塞有木块,用于调节鼓膜的松紧。
巴亚的鼓身呈杯形,木制或金属制,高约32厘米。鼓面直径为22厘米,单面蒙以羊皮,由皮条勒紧。
塔布拉和巴亚的鼓膜上粘有一种特制的胶泥,称为“鼓眼”,用来消除杂音,使鼓的音色更为浑厚。
塔布拉可准确地调音,其音高按“拉格”的需要确定。巴亚的音高一般调成比塔布拉低八度。用手指和手掌击奏,右手击节奏,左手击低音。由于两鼓所击节奏不同,鼓手必须有精确的记忆力和敏锐的节奏感。
Ney(奈伊笛)
Ney是一种尾吹长笛,在阿拉伯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其中一些音乐传统中,它是唯一使用的管乐器。在古埃及,尼琴已经持续演奏了4500-5000 年, 使其成为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埃及的ney由一个带有指孔的空心圆柱体组成。有时会在顶部放置黄铜、喇叭或塑料吹嘴,以保护木材免受损坏,并提供更锋利、更耐用的吹气边缘。尼由一根空心藤条或巨大的芦苇组成,有五六个指孔和一个拇指孔。现代ney可能由金属或塑料管制成。琴键的音高因地区和手指排列而异。一个技术高超的ney演奏者,叫做neyzen,可以达到三个八度以上,尽管更常见的是有几个“助手”来覆盖不同的音高范围或促进在其他dastgahs或maqams中演奏技术上困难的段落。
在罗马尼亚语中,这种乐器被称为“fluier”,nai 一词用于弯曲的排箫,而类似于波斯 ney 的端吹长笛则被称为 caval。
交响组曲《天方夜谭》
《天方夜谭》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又名《舍赫拉查德》,这一组曲取材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
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曾经在沙皇海军中担任军官,因此漂泊四海,在中年之时已有丰富的游历。而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的灵感,即是来自于他心中对于东方神话般的印象。
作者在初版总谱上介绍了原作的梗概:古代阿拉伯的苏丹王沙赫里亚尔专横而残酷,他认为女人皆居心叵测而不贞,于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处死。机智的少女山鲁佐德(又译“舍赫拉查达”)嫁给这位苏丹王之后,在当夜给苏丹王讲了一个离奇生动的故事。第二天,这个故事正讲到关键之处,被山鲁佐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苏丹王,为了继续听下去,破例没有处死山鲁佐德这位新娘。之后,山鲁佐德又以同样的方式给苏丹王讲了一连串的动听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最后,苏丹王被山鲁佐德的故事所感化,终于彻底放弃了残酷的念头,决心与山鲁佐德白头偕老。
这部音乐作品由一些阿拉伯东方的画面和形象交替组成,其中有的是风俗性的趣闻,有的是幻想性的大自然景色或爱情的场面;有时充满炽热的激情,有时则是细腻、温柔和静观的抒情诗。所有这些都以诗意为其基调,洋溢着浪漫的敏锐感情,散发出东方神话故事的芳香……
在这首作品初版时,作者给全曲四个乐章写下了四个标题:第一乐章:《大海与辛巴达的船》,第二乐章:《卡蓝德王子的神圣故事》,第三乐章:《青蛙王子与公主》,第四乐章:《巴格达的节日:辛巴达的船撞上立有青铜骑士的峭壁》。但后来作者为了不让太具体的标题束缚欣赏者的想像,便在以后的几次再版中,把四个乐章的标题删去了。
体验完3.2版本剧情回顾须弥的整体体验,感觉须弥的音乐做的非常好,沉浸感很强,你觉得如何呢?#原神3.2版本创作者征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