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的側面:一家連鎖店在《如龍》中的泛濫與消失


3樓貓 發佈時間:2021-12-07 16:13:58 作者:林聞夜 Language

《如龍7》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

在劇情承繼關係上,《如龍6 生命之詩》宣告了桐生一馬故事線的完結,因而系列主人公由此改為春日一番倒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建立在成熟的“龍引擎”基礎之上的戰鬥系統徹底被RPG模式所替換,著實令人愕然。或許是考慮到變化之大,當時世嘉甚至特地在4月1日放出片段,假裝成愚人節玩笑,來輕減對玩家的衝擊。

變化的側面:一家連鎖店在《如龍》中的泛濫與消失-第1張

不過,作為一個跨度達16年之久的經典系列,在最初的衝擊過後,玩家們的目光必然會逐漸轉向遊戲內一些更加細微的變化。而此時,他們驚訝地發現,一家連鎖店竟然不聲不響地從遊戲中消失了。

《如龍》系列基於“真實存在的繁華街”這一核心概念,其遊戲場景大量取材現實中的日本街景,許多玩家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店家都會被完整地搬入遊戲中,其商品、料理等,也常常作為遊戲中的裝備或是回覆道具而存在。這些繁多的店鋪中,“堂·吉訶德”可謂《如龍》遊戲場景中最為顯著的地標之一。

變化的側面:一家連鎖店在《如龍》中的泛濫與消失-第2張

堂·吉訶德是一家全國連鎖的折扣店(或者說是量販店),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由安田隆夫創辦的小型商店“小偷市場”(小偷=泥棒)。這一個性十足的店名,意思是顧客前來購買商品就如同小偷盜竊一樣不用花錢,寓意價格的極端低廉;而當安田在1989年正式創辦堂·吉訶德一號店時,這一經營理念也得到了延續,使得堂·吉訶德始終以“廉價的殿堂”之名對外標榜自己的定位。

變化的側面:一家連鎖店在《如龍》中的泛濫與消失-第3張

堂·吉訶德並沒有所謂的主營項目,而是一家頗具規模的“雜貨店”,食物、化妝品、日用品、家用電器等應有盡有,有些分店甚至還經營珠寶首飾。除了商品價格的低廉和種類的豐富,堂·吉訶德還採用了一種名為“壓縮陳列”的模式,故意將店內的貨架貼緊、交錯擺放,迫使顧客在店內迷路,以增加每種商品的曝光度。

變化的側面:一家連鎖店在《如龍》中的泛濫與消失-第4張

這些獨特之處對於以現代為背景,卻又採用類似於傳統RPG的模式推進劇情的《如龍》系列來說,可謂一拍即合。因此堂·吉訶德從該系列誕生的一開始,就在遊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是作為出售各類遊戲道具的場所,其本身商品種類的無所不包,也為許多支線乃至主線中所必需的道具提供了安放的地點。

舉例來說,假設主人公準備進行一項潛入任務,需要獲得清潔工的制服,但現實中的街頭不會正好有一家店鋪出售此類道具,因此堂·吉訶德存在的必要性就凸顯了出來,因為現實中的它就經營許多聚會用的搞怪類服裝和道具,而這一特點正好提供了一種“合理性”,使得這款以現實為原型的遊戲,劇情安排不至於太過偏離常理。

變化的側面:一家連鎖店在《如龍》中的泛濫與消失-第5張

現實中的知名度和遊戲內的匹配度最終令堂·吉訶德成為了《如龍》系列的標配,連在2014年推出的以幕末時代為背景的《如龍 維新!》中都未曾缺席。現實中的堂·吉訶德,會在店內以大音量播放洗腦的主題曲,而為了還原這一特點,《維新!》中直接在店內安排了一位NPC進行現場演奏——製作組的執著由此可見一斑。

變化的側面:一家連鎖店在《如龍》中的泛濫與消失-第6張

然而到了《如龍7》中,堂·吉訶德卻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不僅是新增的伊勢佐木異人町(現實中的橫濱),神室町(現實中的東京歌舞伎町)中原本那個熟悉的地標式建築也徹底改換了門庭,變成了警察署的所在地。

變化的側面:一家連鎖店在《如龍》中的泛濫與消失-第7張

有人推測,這是近幾年堂·吉訶德管理層人員更替後,沒有繼續給世嘉贊助費的緣故。這雖然只是毫無根據的推測,卻為我們提示了一個重新看待商業遊戲的角度。

在每一作《如龍》通關後,字幕列表中總是會有一長串的店鋪名稱,顯示這些真實存在的店鋪與製作方世嘉的合作關係。可以想見,他們給世嘉的贊助只會多不會少。與此同時,《如龍》本身相對黑暗的世界觀設定,也展現著系列從一開始就針對成年男性玩家的立意。所以,當現實中的居酒屋、料理店被原原本本地還原進了遊戲中,有著一定消費能力的成年玩家們不斷地看著桐生一馬等角色大快朵頤的場景,恐怕很難不產生要在現實中嘗試一番的心思。這其中潛移默化的廣告效應是不言自明的。

變化的側面:一家連鎖店在《如龍》中的泛濫與消失-第8張

在這裡,《如龍》對遊戲內外的貫通,展現的可以說是商業遊戲的一種全新業態;而遊戲本身作為一種互動性高於音樂、電影等流行文化的新興載體,也正在彰顯出不可估量的商業價值。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