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退休制度,不同官員待遇天差地別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3-20 12:51:21 作者:溫維爾 Language

當官一輩子,終究還是要退休的。在中國古代,宰相、御史、尚書這些位高權重的官員,雖貴為人臣,但在皇帝面前,也不過是個“高級打工人”。但這群“打工人”的退休待遇,可不是人人平等的。

古代退休制度,不同官員待遇天差地別-第0張

不同級別的官員,退休後的待遇簡直是“天上地下”。有的人能安享晚年,俸祿豐厚,榮譽加身,甚至還能在家遙控朝政;有的人卻落魄不堪,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難以維繫,甚至還要靠門生故舊接濟度日。


那麼,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是如何發展的?他們的待遇又有哪些天差地別?


退休這事兒,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彼時的制度相對簡單,官員年紀大了,就自己請辭,讓年輕人接班,朝廷才能保持高效運轉。這種模式雖帶點“道德自覺”,但沒有硬性規定,想退就退,不想退也沒人強迫。

古代退休制度,不同官員待遇天差地別-第1張

到了漢朝,退休制度正式成型,名為“致仕”。官員到了70歲左右,可以向朝廷申請退休。不過,這時候的退休權利並不完全掌握在官員自己手裡,朝廷會根據他們的資歷、政績來決定是否批准。有些功勳卓著的大臣,哪怕年紀再大,皇帝也捨不得放他們走,甚至會強行“續簽”。

古代退休制度,不同官員待遇天差地別-第2張

唐朝時期,退休制度更為完善,開始實行“退休俸祿”制度。官員退下來後,朝廷不僅會根據他們的官職高低給予不同待遇,還會授予一些榮譽封號,甚至贈送田地、房產,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有保障。


到了宋朝,退休制度變得更加細化,不僅強調物質保障,還極為注重榮譽感。比如退休儀式會非常隆重,甚至會發放榮譽牌匾,讓退休官員在社會上依舊備受尊敬。同時,宋朝還設立了醫療保障,退休官員可以享受太醫看診,甚至連喪葬費都由朝廷買單,生前有待遇,死後有尊嚴。

古代退休制度,不同官員待遇天差地別-第3張

明清時期,退休制度進一步成熟。明朝規定,官員年滿70歲必須退休,但如果身體還行,或有特殊貢獻,可以申請繼續留任。清朝則對高級官員尤其寬容,像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重臣,即便年紀大了,皇帝依舊會反覆挽留,甚至給予更多的特權和待遇。


雖說朝廷有統一的退休制度,但不同級別的官員,退休後的日子可謂天差地別。


高級官員

比如宰相、尚書這些人,退休後不僅能拿到高額退休金,還有田地、房產等福利,甚至子孫後代還能被朝廷照顧。有的甚至還能被封為“太師”或“太傅”,即便不在朝中任職,依舊可以對國家大事指手畫腳,影響力絲毫不減。

古代退休制度,不同官員待遇天差地別-第4張

以唐朝為例,三品以上的官員退休後,能繼續領取原俸祿的70%。宋朝更是慷慨,給予退休官員固定的俸祿,還額外提供醫療保障、喪葬費用等。高級官員的退休,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像是“榮譽加身”,不僅享受物質保障,還能在社會上保持崇高地位。


中低級官員

如果你只是個五品以下的小官,那退休後的生活就沒那麼體面了。以唐朝為例,五品官員退休後只能拿一半的俸祿,低於五品的甚至連固定的退休金都拿不到。

這些官員一旦退休,很可能淪為普通百姓,缺乏收入來源,只能靠積蓄度日,甚至要依賴子女或門生故舊的接濟。如果運氣不好,遇上戰亂或政治動盪,連積蓄都保不住,晚景就更加悽慘。

在明清時期,部分小官員退休後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重新找工作,有的去私塾教書,有的幫人寫信,甚至有人直接去開館授徒,靠販賣“仕途經驗”維生。

古代退休制度,不同官員待遇天差地別-第5張

在古代,一個官員的職業生涯,幾乎都在為退休後能不能過上好日子做準備。對他們來說,爬到高位不僅能影響國家大政,還能確保自己和家族的未來。畢竟,官位越高,退休後的待遇越好,子孫後代的前途也越光明。對於低級官員而言,如果沒能升到一定的職位,退休後很可能就要自謀生路。因此,他們在任職期間,要麼拼命巴結權貴,爭取升遷;要麼積累財富,為退休後的生活做打算。這種“退休焦慮”,直接影響了官場文化,讓很多官員在職時不敢懈怠,甚至有些人會不擇手段,只為了往上爬。


古代的退休制度,不只是對官員一生的評價,更是古代社會等級制度的直接體現。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