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诉说爱与温情,并不需要说出“我爱你”,但我们依旧相亲相爱】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查尔曼·沙兹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来到了知命之年,他像所有人一样,拥有着平凡的生活,不太健康的肥胖和有些粗俗的脾气没有让他被人鄙夷,相反,因为他的善良,他在小镇上拥有极好的声誉。
但在宽和与粗犷的外表下,他作为人的定义却始终被幼年的阴影所侵扰着无法成长。
在他年幼时,他遭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排挤。
一方面是在学校中,老师和同学会无情的嘲笑他的语法错误,用恶劣的语言践踏查尔曼的自尊和勇气。
另一方面则来自他的母亲,查尔曼是单亲家庭,自幼就没有父亲的他跟随着母亲生活与成长,但查尔曼的出生并不是母亲的本意,他的母亲从未掩饰过对于查尔曼的厌恶与鄙夷,甚至会在外人面前咒骂查尔曼是个畜生。
在经历种种创伤后,查尔曼的温柔在外人看来犹如奇迹,但鲜有人了解查尔曼的真情实感,他已经困在过去很多年了,他无法阅读书本、无法静心生活,就连年轻的女友想要和他生一个孩子他也不敢接受,他恐惧、他害怕,他没有父亲,所以不认为自己可以当个父亲、他没有学识,所以不认为自己可以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
直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查尔曼来到了镇子上的公园,想要仔细地观察每天都聚集在这里的鸽子们。
“一共是19只”,在鸽子身旁的长椅上,一位老人主动向他搭话。
老人名叫玛格丽特,曾是世界卫生组织成员的她没有子嗣、没有伴侣,她今年95岁,居住在小镇上的杨树养老院里,所有的消费都由居住在荷兰边境的侄子提供。
睿智、慈祥、温柔,这些词条用来形容玛格丽特最合适不过,她并未因为查尔曼知识的匮乏而看低他,她反而看到了查尔曼粗犷表面背后的善良与纯粹,以及那渴求知识的灵魂。
闲暇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二人没有约定再次见面,但寥寥数语的交谈便让两人心照不宣地达成了再见的协议。
注:
这里的书籍是《鼠疫》,是阿尔贝·加缪的作品。
第二次见到玛格丽特,是在第二天的午后,再次见面时,玛格丽特提出,要为查尔曼念书。查尔曼欣然接受,而玛格丽特则轻轻的念诵着加缪的《鼠疫》,文字的力量引发了查尔曼久未驱动的思想,他沉浸、他神游,想象着自己身处于北非的奥兰,亲眼见证群鼠于街道中穿行、亲耳听见群鼠在墙壁中奔走,当回过神来,他已完全与书产生了共感。
而玛格丽特看着这样的查尔曼,心情愉悦,而在往后的日子里,玛格丽特在每个中午都来到查尔曼身旁,为他讲述自己的故事与书中的故事,他们花了十天将《鼠疫》读完,而玛格丽特在读完后,将那本书送给了查尔曼,比起听,还是看更要迷人。
对书怀抱着强烈恐惧与抗拒的查尔曼第一次越过了障碍,他翻开书,用一个夜晚将《鼠疫》看了一遍,并买下了同为加缪作品的《局外人》和《堕落》潜心观摩。
查尔曼的转变是迅速且明显的,但身边的朋友并不清楚查尔曼的改变从何开始,他们对于这样的查尔曼极不适应,除了出言嘲讽外无能为力,但查尔曼并不在乎,与玛格丽特的时光令他无比珍惜。
又是一个午后,这次玛格丽特带来的故事叫做《希望的黎明》(这里是翻译问题,实际书名叫做《童年的许诺》),作者是罗曼·加里。
书的内容言简意赅来说,就是一对犹太母子相依为命的历程,坚强而偏执的母亲试图打造出一个刷新历史的英雄,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最终化作无福享受的遗憾。
书中的夏洛特精明、偏执、虚荣和务实,这让查尔曼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们性格相近,但所作所为完全是两个极端,自认为未曾从母亲那里获得一丝一毫的爱的查尔曼并不能完全地接受这个故事,但玛格丽特只是柔声安慰,如果未曾获得那样的爱,那么更大的爱还在后面。
有一天,玛格丽特送给查尔曼一本《小罗伯特法语字典》,有些老旧的外表足见玛格丽特翻阅的次数,查尔曼很高兴,但当他将字典带回家时才发现原来字典也有许多词条不存在,例如番茄的种类、人的名字,很多字词的意思并不是查尔曼感兴趣的,他认为字典不适合自己。
应玛格丽特的邀请,查尔曼带上了一束家养的鲜花,前往了她在养老院的“家”,他也带上了字典,当他把字典还给玛格丽特时,玛格丽特有些伤心,但她还是尊重了查尔曼的意愿。
但没有人能够逃离时间给予的枷锁,无病无灾的生活到了95岁的玛格丽特,身体也终究迎来了病变,老年黄斑变性不停的摧残着她本就已经降低的视力,视网膜上的黄斑阻隔着她的视线,这意味着她不再能读书、不再能学习,对于一个将读书养成终生爱好的人来说,实在过于残酷。
查尔曼深感无能为力,于是他主动提出,要为玛格丽特做一把拐杖,无法替代她的眼睛,那就替代她的步伐。
在他为玛格丽特制造手杖的时候,女友也终于得知了玛格丽特的存在,作为所剩无几地无条件支持查尔曼的人,女友提出,如果她无法读书,那么查尔曼读给他听不就好了吗?
查尔曼对这个想法深感惶恐,多日来扮演听众和为自己读书的经历虽然让他对于阅读没那么抗拒,但为他人而读还是让他有些惶恐,但为了回报玛格丽特的善意,查尔曼第一次进入了图书馆,挑选了于勒·苏佩维埃尔的《大海的孩子》作为目标,他在家中对着女友反复练习,只为让他人听得舒适。
当又一个午后来临,玛格丽特持握着查尔曼做的手杖,闭上双眼聆听他的言语,轻松写意的氛围就这样在读书声中度过。
查尔曼的改变与他还未遇见玛格丽特时的姿态已经是天差地别,他不再咆哮着喝酒、不再说下流粗鄙的话语、美德与品格在他身上凸显,身边的朋友对他的改变迷惑不解,他们更想要原本的查尔曼回来,但查尔曼对曾经的自己不屑一顾。
当他与朋友们小聚过后,他回到家中,发现那个困扰了一生的梦魇,自己的母亲,睁大着双眼,死在了家中的沙发上,在安葬了她过后,墓地的管理员将查尔曼母亲在多年前放在他这里的东西给予了他。
查尔曼的母亲为他留下的东西是一套房子、一件他小时候穿着的婴儿服、一个奶嘴、一截脐带。
看着这些东西,查尔曼五味杂陈。多年来,他始终被困在名为母亲的阴云里,她对自己漠不关心、对自己弃之如敝,却在临死前,为了他以后的生活用自己的终身年金买下了这个母子俩租赁了50多年的脐带,这是出于愧疚还是出于爱,查尔曼已经不愿去想,毕竟斯人已逝。
当旧的生命离开,新的生命也总是如影随形地到来,女友告诉了查尔曼,她怀孕了,原本对于成为人父感到恐惧的查尔曼,如今在玛格丽特的帮助下,他已经越过了一切心理障碍,他对新生命的到来喜出望外。
为了和玛格丽特分享这个好消息,他赶往养老院,却得知玛格丽特的侄子因为无力支付养老院的费用而将玛格丽特接走了,她留给查尔曼的东西,只有那本《小罗伯特法语字典》,此时的查尔曼早已不是会因为恐惧与无知而抗拒汲取知识的人了,他翻来覆去的抚摸着那本字典,随后,他出发了。
查尔曼从养老院里得到了玛格丽特侄子的地址与电话,他跋山涉水,来到了位于比利时边隘的小地方,玛格丽特并没有与他们住在一起,而是被丢进了另一家养老院。
查尔曼下定决心,他找到了玛格丽特,并成功将她“绑架”,查尔曼提出会赡养玛格丽特直到临终,玛格丽特欣然接受,二人坐在回家的面包车里,欢声笑语一路相随。
【END】
接下来是我的看法
这是一部有关于成长与爱的电影,成长的人是已到知命之年的查尔曼,哪怕年事已高,查尔曼在他的观念中似乎仍旧是一事无成的,从小就在母亲的打压下成长,学校也未给予鼓励式引导,加之缺少父亲的存在,他性格里的敏感自卑显露无疑,即便如此骨子里的善良和温柔依然是他的标签。
正是这样的情绪打动了名为玛格丽特的老人,一本《鼠疫》,为他贫瘠的文学认知埋下了种子,当阅读加深,种子也开始萌芽,逐渐的,查尔曼能够简单的阅读文章并从中获取力量。
读书是最美的,虽然它在引你从无知进入思想时,会带给你彷徨无措、灰心失望的痛苦,但它终究会把你带入没有黑暗的光明世界,让你的自我变得谦和、强大,充满魅力。
渐渐地,查尔曼已经所有的阴影挥散,这不全是因为阅读,更多的还是因为玛格丽特,他们在一起用阅读分享了很多个午后,共同阅读的经历让他们之间拥有深厚的感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这个优雅瘦弱的老人与查尔曼产生了爱情,那并非是男女之情,而是师生、甚至母子之情,她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查尔曼对于母亲的阴云,在母亲去世后,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未曾言说的爱和愧疚,他不再自卑,不再害怕成为一个父亲。大半辈子都庸庸碌碌的他在最后轰轰烈烈了一次,在没有任何证件许可的情况下从养老院接走了彷徨中的玛格丽特。
那是美好的,驰骋于无人旷野中时,归家的路充满了爱的温情。
阅读
我自认为还是一个比较喜欢阅读的人,阅读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将巨大无聊地闲散时光,改变为纵情享受地时刻。我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写地越多也就越能理解我所看见的书中,那些作者想要传递的情绪,因为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内心人格的一种投射,我接纳这种情绪、传递这种情绪、以世俗之眼去理解生命的意义。
我可以是《失物之书》中的戴维的同行者,陪伴他一步步跨越母亲的死、我可以是《悉达多》中的悉达多的见证者,见证他一步步追寻到自己的超凡领悟、我可以是《西西弗神话》中体验自杀与否的虚无主义论者。
阅读带给人一个崭新的世界,带给我们可供我们观察的灵魂,真正改变的,其实是一个人的心智结构。不阅读,是一个人,阅读了很多书,则又会变成另一个人。
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或许很多曾经热爱阅读的人丢失了时间、丢失了兴趣,这无可厚非,但即使大家都是原野上的苜蓿,我们终究可以自我选择如何去生活,如果感到疲劳,不妨静下心来享受一刻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