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提到三國時期的飲食,但是三國作為亂世,所謂的飲食也只能由上層人士享用,所謂五穀以及各種麵食不過是理想狀態下的空談。
1桑葚與棗、慄
桑葚酸甜多汁,屬瓜果類食材。但曬乾後的桑葚,亦可略作充飢之用。
袁曹爭雄河朔時(196-200),均採用桑葚作為預備軍糧。
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王沈《魏書》
又因為曹操的屯田成果遜於袁紹,故特別仰仗桑葚,甚至不惜為提供“桑葚乾兒”的楊沛加官進爵,以作表率。
會太祖為兗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將千餘人皆無糧。過新鄭,(楊)沛謁見,乃皆進幹(桑)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輔政,遷沛為長社令。--《魏略》
彼時曬乾的棗子與栗子,也可充當應急食品。與桑葚類似。
2蛤蜊與蝗蟲
袁術在淮南(193-199)驕奢淫逸,每日躲在宮中“啖食膏粱”,士卒則嗷嗷待哺,面有菜色。
(術)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而士卒凍餒。--《魏書 袁術傳》
最終飢餓的淮南將士,不得不自力更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關於袁術軍隊的主食,不同史書的記載,略有出入。
王沈《魏書》稱淮南軍靠“下河捉蛤蜊”為生。《太平御覽》則稱淮南軍靠“下田捉螞蚱”為生。
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王沈《魏書》
袁術在壽春,穀石百餘萬,載金錢之市求糴,市無米而棄錢去。百姓飢寒,以桑椹、蝗蟲為乾飯。--《太平御覽》引《吳志》
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
考慮到淮南的地形氣候,恐怕“蛤蜊說”的可信度更大。無論如何,袁術無賴到這個地步,也難怪稱帝不足兩年(197-199)便徹底完蛋。確實是失民心者失天下。
(3)糟糠
亂世中的百姓很難吃得到完整的穀物,只能吃些米糠、麥屑、豆莖甚至桑葉,樹皮一類的粗糙食物來果腹。
三國時江夏豪強李通,在饑荒時曾與部下分食糟糠,大得人心。最終兼併周遭大小勢力,成了獨擅一方的“小霸”。
遭歲大飢,(李)通傾家振施,與士分糟糠。(士)皆爭為用,由是盜賊不敢犯。--《魏書 李通傳》
後世稱其作“李通淮汝、臧霸青徐”。
(4)人脯
以人為糧,是三國時代最黑暗的故事。
在古代的饑荒期,人相殘食幾乎是不成文的規矩。史書中寥寥數筆的“大飢、人相食”不知隱含著多少心酸血淚。
三國時代有明確的“食人”或“製作人肉乾糧”記載者,有程昱、劉備、王忠、臧洪等人。
劉備與王忠屬於被逼無奈。
建安元年(196)劉備遭袁術、呂布夾擊,進退失據,在廣陵海西縣斷糧,麾下自相殘殺。靠著糜竺散盡家財才穩住士氣。
(劉)備軍在廣陵,飢餓困敗,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英雄記》
王忠則是在三輔大亂(194-195),向荊州逃荒時被逼食人。
三輔亂,(王)忠飢乏啖人,隨輩南向武關。--《魏略》
臧洪亦有無奈之處。在孤軍鏖戰、對抗袁紹時(195-196),殺死愛妾,為部下分食。
(臧洪)殺其愛妾以食將士。將士鹹流涕,無能仰視者。--《魏書 臧洪傳》
程昱的情況最為惡劣。曹操與呂布爭奪兗州(194-195),程昱為了“籌措軍糧”,竟返回老家(兗州東郡東阿縣),屠殺父老鄉親,製作“醃人肉乾”,足足為曹軍提供了“三日之糧”。
初,太祖乏食,(程)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世語》